基于知识生成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2017-02-13 16:13谭健菁
师道·教研 2016年9期
关键词:比热容认知结构热量

谭健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影响到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已普遍注重挖掘各种教学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学行为。尽管如此,“物理难学”这一呼声却从未间断过,究其原因,许多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思维在物理学习,特别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感觉物理难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思维障碍造成的。本文旨在阐述物理概念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发展前概念,找准概念形成的“生长点”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物理学习的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前概念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错误的、片面的、有缺陷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消极影响,束缚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理解,甚至学生在学习了正确的物理概念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在潜意识里对学习造成干扰。故此,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化前概念,以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教学为例,比热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比热容概念涉及热量、温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大脑中对“比热容”这一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吸收热量越多,温度升高越多”这一认知上。课堂上设计实验,可帮助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定性分析上升为定量理解,继而以此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形成“比热容”这一概念打好基础。

2. 顺应学生思维,把握概念形成的关键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顺应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的设计、探究实验等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思维加工,在新概念的“生长点”上进一步抽象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物理概念。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通过演示实验已让学生明确了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升高的温度间的定量关系,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现象分析,从而构建出以上的概念框架,继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吸收热量与质量和升高温度的乘积的比值叫做比热容。

由此可见,概念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直接给出的,而是逐步生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层层分析,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加工和思维训练,从而生成概念,掌握新知识。

3. 深化问题讨论,巩固概念形成的效果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课堂上围绕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加深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热容》概念教学为例,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种实验方案,即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这样的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讨论课本的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把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带到房屋中取暖。用水做输运能量的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各种产业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这样的问题讨论,可有效帮助学生拓展课堂知识,理解概念的外延,并在问题的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核心,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的内在结构,把知识的发生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知识,掌握方法,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比热容认知结构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剧烈运动的热量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