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同行都是冤家?

2017-02-13 14:35袁小茶
大学生 2016年24期
关键词:冤家大叔宿舍

袁小茶

同行是冤家?如果你是剧看多了的重度患者,可能脑子里直接蹦出以下基本剧透——没毕业时跟你抢系花(系草),毕了业跟你抢offer,工作了跟你抢客户、抢升职机会如果你是一只已经工作的白领狗,可能直接脑补老郭的大脸和相声段子——光棍老汉盼大娘,说相声的盼着死同行;如果是还没毕业的学生党,可能用李莫愁一样杀气逼人的眼神说出一句改编版的《大话西游》台词:“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的同

宿舍闺蜜(请自行脑补表情包)。”

为什么同行是冤家呢?僧多肉少呗。从传统经济学角度来讲,当需求总量一定时,能提供同质服务的供给方越多,那竞争也就越大。

但总有一些不按剧情套路出牌的。比如我在毕业前,同宿舍的四个姑娘简直是“同专业互帮互助,路越走越宽”的模范典型(俩学霸——全学校一共仨公派留学名额,我们宿舍一个考第一、一个考第二;俩宅男女神——从来不缺男闺蜜和帅哥能把所有女生妒忌死的那种);工作后做书这个行业更是遇到太多小确幸,比如我翻译的第一本书,策划的第一本书,拿奖的第一本书,在杂志写的第一个专栏都是可爱同行们帮忙推起来的。

是幸运吗?是幸运,也是技巧。那么,如何让同行不是冤家?

同宿舍同专业≠冤家

我在本科的宿舍,四个人,简直是同行不是冤家的极优范例。四个姑娘都是英文系的,而且我们系的男女比例是1:20,别说在系里看不见男生,就连整个学院,一届才8个男生(后来还转走了俩,只剩下 6个,可能是男生太寂寞了)。按理来说,一定是“学习上跟你抢排名,谈恋爱跟你抢男人”的冤家路窄套路。但我们四个人不但没有冤家路窄,反而是越走越宽。

秘诀就在于,我们之间绝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小team文化。同宿舍同专业的姑娘=形影不离一起起床+一起必修课选逃+一起选修课必逃+一起吃早点+一起吃午饭+一起上自习+甚至上厕所都拉着手,这些情况在我们宿舍完全看不见。甚至好多同学都会忘了,咦,你们是一个宿舍的?比如晚上8点回宿舍,80%的女生宿舍一定是集体(或其中几个人)一起回来,但我们是“谁也看不见谁”——一个是学霸范儿,今儿在图书馆刷高数明儿去报了法语课;一个是社团达人,办杂志做主持当社长换着来;一个是运动美女,妥妥地今儿去跑步,明儿去跟跆拳道或跟六块腹肌的社长美美地约会去了;还有一个呢?不是学霸不玩社团不去约会,但一个妥妥地“校园活动家”——跟她一块儿在学校里走路特有压力,因为感觉半个学校的人都认识她。每隔几秒就能听见有人跟她打招呼,“嗨!”“嗨!”(隔三秒)“嗨!”(隔五秒)

于是我们晚上八点回来时,四个人的关系一定和谐极了。特别是期末之前,俩学霸就把四个人的复习资料全搞定了。剩下的俩活动家呢?你知道圣诞夜送女生的平安果不?我们宿舍能吃到放寒假

这样四年的结果是,大三结束后,学校有“公派留学”的考试,全学校按成绩+考试大排行一共仨名额。我们宿舍占了俩,一个排第一,一个排第二(傲娇脸)。剩下的俩妹子呢?毕业后早婚,一个很早就踏上秀恩爱虐狗的腻死人行列;一个从不缺朋友。

为啥能这么和谐?因为我们不拘泥于四个人的世界啊。如果世界只有同宿舍四个人,那谁跟谁多说了一句话,谁多分了谁一块饼干,谁多看了哪个帅哥一眼,女人天生的妒忌心,都会有小纠纷;如果世界只是同专业那几十号人,谁在学院里当了一个小小小的学生干部,谁成绩是第一谁第二,资源那么少,一定是冤家。而我们四个反而从一开始就好像明白一个道理——

毕业后要跟你竞争的,绝不仅仅是睡在你上铺的姑娘,绝不仅仅是同专业的那几十号人,甚至不是同学校同一届的那几千上万号人,而是那么大的中国甚至世界上,和你同时毕业的同龄人。与其在井底之蛙的小圈子里冤家路窄,不如一起变成互相帮助的战友,大家一起往上走得更好。

举个例子,比如学习上,你要知道碰到旗鼓相当的对手绝对是个幸事。如果没人跟你竞争,你可能局限于自己班里拿个名次,就美哒美哒不会再进步了。但恰好是因为有旗鼓相当,于是你会更努力,你们可能因为“互相帮助+不敢松懈”一起有更好的晋级机会,甚至一起拿到国际比赛的名次。而在谈恋爱这件事儿上呢?你美你的,我.瑟我的。世界那么大,“除了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女生之间没啥不能分享的。我最早学会怎么跟异性说话,怎么跟男生约会,怎么变得charming,全是拜同宿舍的姑娘所赐。

工作中同样可以同行≠冤家

刚毕业工作时,一位75后北大才女同事,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一个好的(图书)编辑,基本同时是一个好的书评人、好作者、好策划人、甚至好译者。干这行儿,你要心太窄容不下别人吧,玩儿不起来。”

什么叫心太窄容不下别人,就玩儿不起来呢?就是你得能容下你的同行——其他的编辑。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如果你认为世界是一场零和游戏,那同行一定是冤家——因为资源有限嘛。但如果你的行业并非零和游戏(特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体制),大家并不在意瓜分一块有限蛋糕,而是想着如何合作去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那同行就变成了你最亲密无间的战友。

研究生的第一节课,在我们还互相炫耀“我听过谁谁的讲座,我有谁谁的名片”时,班主任点了我们一句话——别瞎折腾了。人脉要发生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地位的对等性和资源的不对等性。

哦,当头棒喝。

那你工作中的同行,最好地解决同行不是冤家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和同行形成圈子的一致性,和资源的不一致性。拿做书来举例子,所谓圈子的一致性,就是大家都在出版这个圈子嘛(甚至可以包括新闻报纸和杂志等等纸媒,和图书都是亲戚);资源的不一致性呢?就是同行之间的资源互换——特别是当你自己是一个多面体魔方,可以在不同角色中切换(也就是上文说的,一个好编辑往往又是译者,又是书评人,又是作者,又是策划人),那你就很容易拿出魔方的一个侧面,和同行形成不同质的资源互换,而并非同质的资源竞争。

举个例子。比如上个月,一个北大 65后大叔跟我这个90后妹子约咖啡。首先我俩是同行,都做出版,都是编辑。不过见了面直犯尴尬癌,大叔说:“你怎么这么小,在旧社会我这年龄跟你爸差不多大了”我已经忘了是怎么认识大叔的,总之是同行介绍,而我又被大叔呆萌的微信头像骗了,一直误以为是一位85后才子大哥哥。结果才子没错,年龄错了。

大叔约我的理由是“请作者喝咖啡”。因为他的出版品牌开了微信公号,我又是一个工作之余写文章勤快,打理公号能懒死的人,于是他没事儿就微信蹦出来说“来来来我能转你微信文吗?求原创文章”。我愿意写,他愿意帮忙排版+帮忙配图+帮忙发,提升点他出版公号的原创度,我又省事儿,于是狼狈为奸一拍即合。(这就是编辑作为作者了)

然后大叔找我谈了“正事儿”——有本欧美小说觉得很适合我,要找我翻译,也就是找我做译者(这就是编辑作为译者了)。但我当时翻译的档期满了,自己策划的项目还满脑门官司,又不愿意牺牲旅行时间(啊我是打死也不会牺牲旅行时间的人),于是我忍痛推掉了。大叔一下子北京爷的口吻就来了:“嘿,你这丫头,合着我找你的两回(之前还有一次),全被你推了。这(zhei)不对啊!”抿了一口咖啡又说:“得了,我这儿还有一本书,罚你写个书评吧。”(这就是编辑作为书评人了)

狭义的同行不是冤家,广义的同行就更不是冤家了。再拿编辑说事儿,图书和杂志报纸简直是表哥哥表妹妹一样暧昧。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儿,注重原创、引导社会风潮的杂志编辑就会问图书策划编辑们:“最近你们国外图书趋势调研,有什么好玩的流行趋势没有?咱们整一期风潮主题。”图书的出版周期更长,慢、专、深,基本上一期杂志流行专题,如果恰好能找到图书编辑对口,那就太省心了。

因为杂志是月主题流行,但图书编辑可能要在一个领域啃一年甚至积累好几年,基本找对了人,图书编辑就各个维度全帮你搞定了。比如去年我们推涂色书的流行概念,从心理学减压原理、达人涂色的感受、好看的作品、怎么玩的经验贴、好玩的书推荐、甚至用什么笔这都是图书编辑折腾一年的事儿,这么多素材绝对够10P的杂志大专题了。再加上都是编辑,这稿子质量和图片质量交上来,啧啧,省心多了吧。而报纸杂志呢,又成了图书的宣传渠道。编辑们互相整整,日子就都过得省事儿多了。

那天看到一个好玩的专题,在微信上.瑟说:“哎呀重访诗仙李白的路啊,李白写诗的地方,我走过20多个呢,怎么开发我当个作者。”结果真有图书编辑(同行中的同行啊)跟我说:“你写吧,我帮你策划。讲真。”欧塞!在这个行业,只要你的心里容得下别人,你的同行就是你最大的资源库,创意嘛,大家一起琢磨琢磨,又是一个新想法。

同行的同行的同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说到最后突然想到,那如果是最纯粹的同行中的同行呢?比如俩人都是图书编辑,而且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编辑部门的图书编辑呢?(这算是同行中的同行的同行了),那是不是冤家呢?

我的感觉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行业里有一句话,基本上做过销量 10万册以上的图书编辑,都是每个出版社的镇社之宝,他(她)们的流动,决定着一个社的兴衰。你要是容不下你的同事,把人家都挤兑走了,你自己社的口碑也就没了,自己做书、约选题也都不好约了。

比如,编辑在跟作者约稿时,你要能举出“谁谁谁,那就是我同部门的同事。那本畅销多少万册的书,那就是我们部门做的。”作者对你也多了一份信任,你的选题也好签。因为作者觉得你们至少是同一个领导(说明领导决策靠谱儿啊),一个发行渠道(说明发行靠谱儿啊),一个宣传体系(说明宣传靠谱儿啊)反之呢?你的合作伙伴可能觉得,你同事做书就那个水平,那你们的品牌也就这水平了。

这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理,相当于经济学里的波特五力模型,讲 bargaining power(议价能力,可以泛指话语权)。每个行业都有上下游,比如出版业,出版方的上下游就是作者方和渠道商(书商)。你的实力越强大,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就越大。如果你跟同事、跟其他编辑一直冤家路窄地内斗,那品牌的合力就会越来越小,在作者和渠道商面前的话语权就会变小。

那可能有人问,道理我都知道,我也不想跟他(她)当冤家,但他(她)非得跟我当死对头,就是看我不顺眼,做实习生时就看我不顺眼,就是给我使绊子,在领导面前给我打小报告。咋办?我只能说,首先,先从自己做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吧。不故意给别人添堵,这可能减少 50%的麻烦。那剩下的 50%,如果别人给你添堵呢?嗨,

你看北京堵得这么厉害,你还在乎那点堵?都气还不气冒烟了。

现在,早已经不是铁饭碗年代了,谁能保证这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干一个工作不挪窝?谁知道明天谁的办公桌就空了,就又搬来了谁。特别是年轻人,大家都是有缘聚在一起,能在同一个单位共事几年,不容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按照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工作节奏(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你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共枕眠的时间还要长。男女朋友都做不到天天见吧,但你跟你的同事同行可是天天见。你和你同行同事相处的时间,一定比陪你爸妈的时间长啊(说得有点伤感)。

生命那么宝贵,就算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城市换一个行业,照样都会有同行。一直怀着一颗冤家的心,冤给谁看呢?其实自己成了最大的冤家。到头来,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只要人家没抢你的“牙刷和男(女)人”,下了班无非是各回各家,关上门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因果,随他去吧。

责任编辑:朴添勤

China Campus 63

猜你喜欢
冤家大叔宿舍
“虫冤家”系列(8) 养只三叶虫
热得快炸了
失眠的熊大叔
我的同桌冤家
嗨歌大叔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原来冤家真的路窄
我是妈妈的小冤家
一个都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