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的爱情三部曲

2017-02-13 14:24秦晓琳
电影文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爱情

[摘要]吴天明一生拍摄的电影并不多,有三部尤为突出。《没有航标的河流》(1982年)、《人生》(1983年)和《老井》(1986年)。在这三部农村题材的影片中,吴天明通过对爱情的描写深切地传达了对国家历史和民族命运的反思和关注。爱情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情感经历,而爱情背后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爱情毁灭的背后,是灾难深重的国家历史,是梦想与现实的艰难抉择,亦是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

[关键词]吴天明;爱情三部曲;爱情;中国历史;民族命运

一、爱情三部曲

《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是吴天明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三部电影作品,也是吴天明从影以来最为成功的三部作品,均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颇为巧合的是,三部影片所展现的环境空间均为广袤贫瘠的中国农村,所表现的都是生活在中国农村的各色人物。吴天明在这样的空间里着重描写了人们的爱情,爱情成为这三部影片中共同的人生面貌。因此,笔者将吴天明这三部电影作品称为“爱情三部曲”。在表达对国家历史和民族命运的思考时,吴天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将中国农村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将爱情作为影片表述的主体内容。爱情是人生当中最为美好的情感经历,而爱情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爱情毁灭的背后,或许是灾难深重的国家历史,或许是梦想与现实的艰难抉择,亦或许是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

在吴天明的爱情三部曲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没有航标的河流》中的盘老五、吴爱花、石牯和改秀,《人生》中的高加林、巧珍、德顺爷,《老井》中的孙旺泉、赵巧英、喜凤等,他们都是普通善良的劳动人民,在特殊的年代和独特的环境中,他们坚强地生存着,不妥协、不放弃,向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却由于种种原因失去或放弃了爱情,对爱情的回忆支撑着他们的内心,也许通过失去的美好爱情,历史的真面目才能浮现,民族的命运才能呈现。

二、《没有航标的河流》:用爱情书写历史

《没有航标的河流》拍摄于1982年,是吴天明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此时距离“文革”结束已经6年,“文革”十年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电影创作也遭遇了空前的政治轰炸,十年中的电影不仅样式单一,更缺少对人性的描写和关注。“文革”结束之后的80年代初电影创作开始恢复人性,而《没有航标的河流》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谢飞曾经说过:“我觉得第四代导演电影创作是跟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的解放紧密相关的。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后,第一个阶段出现的是伤痕电影,是对过去的‘文革等政治社会灾难的控诉。”①吴天明经历过“文革”并深受其苦,对于“文革”那段历史,可以用痛彻心扉来形容他的心情,于是,他用爱情的方式再现了“文革”那段历史和记忆。

尽管影片旨在传达“文革”之殇,却并没有直接去表现“文革”,而是将“文革”这段历史作为“背景”放在影片中,通过人物、情节和对白,尤其是对爱情的书写来展现“文革”那段历史。

《没有航标的河流》展现了盘老五和石牿的爱情,盘老五不再年轻,他的爱情已经成为过去,而石牯正在经历着爱情。盘老五是个老光棍,他性格豪爽,却一生未娶,美好的爱情只能成为回忆。影片通过三个段落展现了他曾经经历的爱情,第一个段落是盘老五的讲述:盘老五和吴爱花在双河街相遇,爱情随着吴爱花的一句玩笑“带我走吧,哪怕到天边”而展开,河边洗衣成为爱情的催化剂,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第二段落是盘老五孤独地回忆起自己亲眼看着吴爱花苦苦地等待,而身无分文的他只是躲在树后不敢出声,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为了不连累吴爱花,盘老五最终放弃了爱情。第三个段落是盘老五再次来到双河街,他向赵良讲述了自己两次见到吴爱花的情景,一次是土改时期,吴爱花已经嫁为人妇;第二次是合作化以后,盘老五在双河街看到吴爱花和她的儿子,盘老五匆匆离开,没有说一句话。具有戏剧性的是,在这个段落中,盘老五在双河街巧遇了吴爱花,一直处于回忆时空中的吴爱花第一次出现在现实时空,而现在的吴爱花双鬓斑白、瘦骨嶙峋,竟成了一个乞讨者,盘老五和吴爱花四目相望,无言以对,而这个“现在”,恰恰就是“文革”时期。从吴爱花的身上,可以看到“文革”对人的影响,从爱情的灭亡,更能体会到历史对人物命运的作弄。

《没有航标的河流》通过人物对白、行为等虚写了盘老五、吴爱花等人在“文革”中的遭遇,比如盘老五借酒发泄怨气,吴爱花的家破人亡,但却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他们的爱情。吴天明的意图在于,人无论处于多么艰难的环境,美好的爱情也许可以成为支撑人们生活下去的信念。通过盘老五和石牯或悲或喜的爱情,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美好情感的践踏和摧残,以及带给人们无法抹去的内心伤痛,背后的历史在吴天明的电影中随着人物的遭遇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种隐忍和含蓄的表达,尽管《没有航标的河流》并没有达到《芙蓉镇》对“文革”的批判深度,但是这部电影却具有强烈的朴实质感。

三、《人生》:一场爱情的人生悲剧

《人生》改编于陕西著名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因为《人生》所展现的正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在新的时代思潮和政策下的变化,以及农村的年轻一代在爱情和事业上面临的新选择。在吴天明的《人生》中,影片开始,地道的陕北民歌伴随着与第五代《黄土地》异常相似的画面一一呈现,也预示着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陕北黄土高原,而生活在陕北农村的青年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影片的主人公是生活在陕北农村的青年高加林和巧珍,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慕从影片一开始就一点一滴地显现了出来。她偷偷观察着高加林,故意从高加林身边经过,留下自己种的水果,主动提出帮高加林卖馍,却把“卖馍”的钱递到高加林的手里。巧珍的细心和关爱征服了高加林,高加林仿佛从失去教师工作的阴霾中走了出来,也似乎已经接受属于自己的农民身份,两人的爱情在田间地头潺潺流动。恋情传开后,高加林以他特有的方式来宣告对巧珍的爱和对世俗的反抗,他骑车带着巧珍从村头田间经过,伴随着孩子们的呼喊声,爱情似乎展现着最为美好和动人的一刻。

如果仅仅有美好甜蜜的爱情,人生怎么会成为一出悲剧?高加林在省城遭遇了他的第二段爱情,城市姑娘雅萍一再暗示高加林,最后终于说出了对高加林的爱,这种炽热又充满诱惑的表白一直在高加林脑海回响,吴天明用两个女人的声音反复出现展现了高加林的心理空间,他的内心产生了动摇。面对巧珍,高加林欲言又止,在爱情和前途两者当中,高加林违心地选择了后者,背叛了真挚的爱情。巧珍的身影在镜头中远去变小,只不过这一次是巧珍主动地离去,前后两个段落从内容到影像上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高加林背叛了爱情,他认为雅萍的家庭和背景能够为他的前途铺平道路,让他永远离开农村,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和雅萍的关系,他被检举揭发走后门到省城工作,于是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而巧珍已经带着伤心和绝望嫁为人妇。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世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中国人渴望转变人生,然而寻求改变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面临很多牺牲,甚至是背叛。《人生》中的高加林选择了背叛爱情,想要追求一个完美的人生,最后的结果却是惨淡和心酸的。吴天明通过这样一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一方面呈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面临的选择和考验,另一方面探讨了个人发展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当爱情与个人发展出现冲突时,应该做出何种选择,显然吴天明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人生》给了当时许多年轻人一个关于爱情选择的困惑,也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和爱情。

四、《老井》:重负之下的爱情

《老井》拍摄于1986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一系列大特写镜头,利用强烈的光线和明暗对比将男性肌肉的力量和美感充分展现在银幕中,悠长低沉的唢呐旋律和打井敲击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一种沉重的历史感,而影片所要讲述的正是老井村艰辛漫长的打井历程。正如吴天明所说:“《老井》是我在创作过程中又上了一个台阶的作品,它不是单纯地描写了一群农民为摆脱贫困而世代打井不止的故事,也不是简单地歌颂新的愚公精神。影片一方面展现了在传统文化重负下中国农民的悲苦人生;另一方面,又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面对苦难的生存伟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②

影片一开始,吴天明就刻意地将三位主人公孙旺泉、赵巧英、喜凤三个人同置于一个场景中,老井村即将上演一台大戏,孙旺泉和赵巧英并肩而坐,而站在远处的喜凤远远地观察他们,三个人物的关系在第一个场景中就开始展现,只是不甚明了。在整部影片中,始终贯穿着孙旺泉和赵巧英的爱情,与打井这一事件紧密相关的重负之下的爱情,孙旺泉背着巨大石板的镜头也成为这一主题的具象写照。吴天明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展现这段爱情,虽然旺泉和喜凤结了婚,但是巧英心里仍然爱着旺泉。巧英跟着旺泉找井位打井,在井底作业时,一场塌方事故夺去了旺才的命,并将旺泉和巧英推向了生死关头,面对死亡,巧英终于承认一切都是为了旺泉,旺泉明白了巧英的良苦用心,两人释放了心中的爱情。这一段落被吴天明处理得带有野性和仪式的色彩,让人不得不联想起《红高粱》里的野合段落。吴天明用绵延的大山画面和歌颂般的音乐旋律传达了对两人爱情的赞美,而张艺谋用律动的红高粱和响亮的唢呐声传达了对爱情的讴歌。无论是吴天明还是张艺谋,这样的情节、画面或是音乐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和爱情的赞美。

在《老井》的叙事中,爱情的处理显得简单而又紧凑,在这背后,是更为重要的叙事策略,这样的叙事具有丰富的层次,详略得当。而之前一直贯穿的打井此时才被真正展现。有关打井,随着影片叙事的推进,一个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都和打井扯上了关系,喜凤的丈夫是因为打井死的,旺泉的爹是因为打井死的,旺泉的二爷是因为打井疯的,而本片唯一一个具有反面色彩的人物旺才也死于打井,一个好色又有些劣迹的小人物的死去反倒让观众心生怜悯,因为比起生命,旺才的过失是无足轻重的。

郝大铮说:“吴天明的电影含有一种民族精神的因素,民族气派比较明显,观众很容易把握得到。像《老井》这样的民族气派,我想可以叫作平民性,这是吴天明特有的。”③《老井》的确具有一种民族气魄,一个世代打井的村子,上演了无数的生死由命,悲欢离合,但是从未放弃,吴天明用一种隐忍,甚至沉默的方式表现了这样的民族气魄。爱情在这样的叙事主题下也许显得不那么重要,却成为吴天明成功表达主题、塑造人物的关键,因为这是另一种放弃,能够为打井舍弃生命,又何况爱情。于是旺泉舍弃了爱情,巧英也舍弃了爱情、因为舍弃爱情的前提是有超越爱情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这是一种大义与担当,也许民族气魄就是这种大义与担当的具体体现。

五、结语

吴天明的《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三部电影涉及了国家历史和民族命运以及民族精神等主题,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吴天明选择了爱情的方式,或许是有意,抑或是无意。在笔者看来,吴天明对国家历史和民族命运有着深刻的注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传达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情感,他以一种朴实坚韧的手法将中国人的爱情呈现于银幕,以此来反映国家的遭遇、经历以及磨难,人民的生活、爱情以及成长。吴天明说:“从《没有航标的河流》到《人生》再到《老井》,我的电影创作历程中一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展现中国人生,歌颂人民美好心灵。与所有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一样,我没有一刻不忧患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没有一刻不盼望着民族的繁荣和昌盛,虽然我知道电影不可能左右国家的‘兴旺,但‘文以载道的思想已经深入我的血脉。在我的作品中,题材内容和风格样式可以经常变化,但是有一条永远不变,那就是对诚信、正义、善良、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④

[基金项目]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历史与记忆——吴天明电影研究”(立项号:2014121)。

注释:

① 谢飞:《八十年代初期的电影创作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2期。

②④ 吴天明、方舟:《吴天明口述:努力展现中国人生》,《大众电影》,2007年第14期。

③ 郝大铮:《总体艺术的完整和社会艺术的局限》,载于王人殷主编:《梦的脚印,吴天明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秦晓琳(197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

猜你喜欢
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过了期的爱情,可以丢掉吗?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荡气回肠的绝美爱情
寻觅爱情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