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亦斌
一转眼张生在京城的日子已经过去半年,这厢里莺莺的生活中没有了张生,便神思不快,度日如年,“忘了时依然还又,恶思量无了无休……旧愁似太行山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弄得自己“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好烦恼人也呵”。张生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中得头名状元,他拿到泥金写就的大红报喜贴之后,马上修书一封,差遣琴童星夜兼程赶回河中府普救寺,给莺莺报喜讯。琴童在路上走了月余,终于到达普救寺。他先在前厅拜见了崔夫人,旋即进后堂给莺莺递信。红娘先看见琴童,就进房向莺莺通报,说琴童来了,带着姐夫的喜讯。莺莺起初还以为红娘没事故意哄她玩呢,待知是真事,欣喜万分,迫不及待唤琴童入内。莺莺接过张生的信,“书在手,泪凝眸”,只见“寄来的书泪点儿兀自有”,莺莺新滴在书信上的泪滴瞬时把张生的旧泪痕湮透。张生在信中报告自己已经高中进士甲第,因为要在京城的招贤馆等待圣旨,所以不能立即赶回来,只能先派琴童奉书驰报。尽管自己身在千里之外,可是胸中时刻怀着同贤妻鹣鹣比翼、邛邛并躯之心。
洁蕊堂藏康熙五彩碗上四帧开光故事画中,有一幅即为《泥金报捷》图。图中莺莺蓝衣白裙,外系腰裙,肩头披搭红色云肩,臂缠披帛,身上挂丝绦同心结,坐在束腰彭牙圆凳上读信。画面中三个人物都在屋外铺着方砖的月台上,红娘站在莺莺右手边,绿衣黄裙,外罩着一件无袖比甲,方便劳作。她正指点空中飞舞的一对喜鹊,此处以比兴的手法传达莺莺接到张生喜报后心中荡漾的炽烈情感。矮小的琴童双手拄着雨伞,脚边放着黄布包袱,也在顺着红娘指点的方向抬头观望。月台左边露出两段栏板,中间以望柱相连,栏板上方设扶杆。栏板延伸至屋墙,外侧为庭园,两种树枝叶片竞相摇曳争宠。门槛里面地上留白,进深处立一大座屏,上绘流行的《海水江崖》图。在门框和屏风之间的墙上,还装饰着重叠弧形的波浪纹。莺莺的襦袄、琴童的裤子、栏板间的望柱、门框边的绣花绸帘、屏风画里的一座孤山都以康熙时期新发明的釉上蓝彩涂染。
如果拿明代万历年间武林起凤馆刊刻的《西厢记》版画插图来比较,即可见康熙瓷画匠之所本。两图中最接近的是双手在胸前拄着雨伞的琴童,头梳双髻,包袱放着脚边,如出一辙。琴童站在屋外的月台上,右手边都露出一段栏板。两图对比,可见莺莺与红娘原先在屋内无枨半桌旁读信,背后屏风上画的是远山近峦、苍翠乔木和倪瓒式无人茅草亭。版画作者堪称设计圣手,在方寸之间安排了浓淡不一、质感参差的各种图案块面:细密规则的菱形屏风画框连接方形花砖地,过渡到月台上的横条排列,间以房内护壁板、槅扇门裙板和栏板上相互呼应的大块留白;屏风、墙壁、桌面、地面、栏板、槅扇门的几何形状与画中山峦树木和庭园怪石修竹的自然形状相得益彰。插图上莺莺边看信边拿衣袖拭泪,红娘在旁插科打诨,琴童被隔离在屋外。瓷画匠明显热衷于营造欢乐气氛,让莺莺满怀欣喜展开信笺,红娘指着成双对的喜鹊,琴童也成为分享喜讯的一员。
张生在京城终于盼到圣旨,被留在宫中翰林院编修国史。张生自打离开莺莺之后,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相思之苦。考试高中后闲来无事,则益发睡卧不宁、饮食少进,遂告假住在驿馆中休息。虽然经过太医处方,却道是“治相思无药饵”,终日萎靡不振。正值此时,琴童自河中府兼程返回京城。张生从琴童手里接过莺莺的回信,如久旱遇甘霖,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病都跑到爪哇国去了。
洁蕊堂藏康熙五彩人物故事图纹碗的一面开光绘《西厢记》曲意画《回音喜慰》。图中琴童站在月台方砖地上,双手抬起,以示刚刚将莺莺赠送的玉簪递到张生手中。莺莺特地挑选了自己佩戴多年的白玉簪托琴童送给在京城考取功名的张生,因为玉簪“温润有清香”,可以让张生联想到远在河中府普救寺内的发妻。同时,玉簪“莹洁无瑕疵”,代表了莺莺的人品。张生头戴黑幞头,脚蹬皂靴,身着圆领红袍,腰系銙带,右手举玉簪,睹物思人,感慨万千。瓷画匠为了强调张生如今当了官社会地位变了,特地在他身后加了一位撑障扇的小厮,以示排场。张生右手边可见庭园栏杆,垂柳依依,身后是省略了墙壁和槅扇门的房间,浪涛纹大屏风前摆着书桌,桌围红绿两色,桌子背后露出罩着椅袱的椅背。桌上备两方砚台两支笔,区分松烟朱砂,墨笔写文,朱笔批文。康熙瓷碗上的图像与明代崇祯辛未年(1631年)刊刻的《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中同题插图比较相似,地点、基本构图和主要人物关系一致,可视为其范本。在版刻插图上,人物在建筑中,不过,这个建筑是座四面透风的亭子,四根立柱支撑个攒尖顶,象征意味大于写实。琴童刚从包袱里拿出玉簪递给张生,张生站在琴童面前伸手来接。一本直栏线装书摊开在背后的桌上,旁置砚台和插着两枝毛笔的笔筒,可见张生正在用功。笔筒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都出现在明代后期,插图中保留了早期笔筒的一个形象。对比两图,瓷画匠在摹写时采用多种现成图像零件的做法更为明显,比如瓷画中的栏杆、垂柳、桌围、方砖地、朱墨双砚、撑障扇小厮、浪涛纹屏风画等,月台连着省略了墙壁的内屋更是瓷器故事画采用最多的场景,整个画面其实是图像零件循环使用搭配的结果。
崔夫人有个娘家侄子叫郑恒,早年崔、郑两家父母曾经给郑恒和莺莺订过娃娃亲。崔相国亡故之后,崔夫人带领儿女扶其灵柩回乡,曾经发信唤郑恒过来相帮,不料郑恒过了日期还迟迟未现身,是个靠不住的“官二代”。一年半载之后,郑恒寻到了河中府,他在街上听到传闻:普救寺被围、相国小姐莺莺许配给了献计破敌的张君瑞。郑恒思忖着如何破这个局,想来想去,打算不贸然去见姑母崔夫人,先把红娘叫到自己的下榻处问问情况再说。红娘出来见了郑恒。告诉他如今莺莺已经名花有主了,让他死了这条心。郑恒听了,在红娘面前竭力夸耀自己的财富门第、贬损张生穷酸,还恼羞成怒地威胁说要带人强抢莺莺成婚。红娘心里偏向张生,就指着郑恒的鼻子骂他这个纨绔子弟远远不及张生,“萤火焉能比月轮”?!
洁蕊堂藏康熙五彩碗上描述《西厢记》中这场戏的《设诡求亲》图依然采用室内外连通的场景。郑恒头戴黑唐巾,身着圆领大绿袍,右手摇着金箔折扇,跷着脚坐在一把圈椅上,红娘紫衣蓝背心,站在室外的砖砌步道上,正用左手指点着在数落他。可能因为红娘的指责,郑恒把头向左别转,一副不屑的神态。瓷画匠给他脸上添了唇须,且脸相偏瘦,故显得有一把年纪。郑恒身后是敞着门的房间,他右手边有一排槅扇门,中腰的绦环板和下面的裙板都中绿外黄以格式镶拼。将此图与前述《泥金报捷》图比较,可见室内墙壁和大屏风的位置完全一样。有意思的是,有专业精神的瓷画匠在循环使用程式化图像零件及其组合的同时,非常注重灵活变换颜色、图案、零件的不同搭配,运用出神入化。同样是左侧墙壁装饰,用过了弧形波浪纹,就再换成菱形四方连续;同样是屏风画,用过了具象的《海水江崖》,就换成湖绿背景上的水波纹。一个在房门口索性略去所有槅扇门,一个在一侧留一扇作为象征。一个房间里面屏风前不放家具,另一个则放一张书桌,桌上一匣书、炉瓶三事,三脚鼎炉中香烟袅袅。在同样房间的外面,一张图上铺方砖地,另一张筑平行线纹步道;一张图上以板与外面庭园相隔,另一张则安排了一段扶栏步道。
和前述康熙碗上《回信喜慰》图一样,《设诡求亲》图同样脱胎于《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中同题材插图。两相对照,可见基本人物关系和家具场所完全一致。郑恒坐在门槛内,红娘站在门槛外手指着郑恒;郑恒房内有桌子和屏风,门框一边保留槅扇门。版刻插图作者创作空间要大得多,他将郑恒所住客栈设计在河岸边,门前一棵大树庇荫半截屋子。郑恒坐一把无扶手的“一统碑”靠背椅,是个大腹便便的纨绔子弟。他面朝红娘,抬手以手势助言谈。
终于,张生接到了喜讯,皇上又降圣旨,外派新状元张君瑞就任河中府府尹,即河中府最高行政长官,张生由此得以衣锦还乡,回到当初同莺莺相逢之地。想想自己“昨日一寒儒,今朝三品职”,张生春风得意,“玉鞭骄马出皇都”,急切切向蒲东赶来。
洁蕊堂藏康熙五彩碗上的《西厢记》曲意图《衣锦还乡》用大块的亮丽色彩渲染喜事。同样是月台连接房间的场景,瓷画匠似乎因为画到最后一张图时江郎才尽,将《设诡求亲》图中绿地水波纹大立屏挪用于此,只是将边框由釉上蓝彩换为矾红。然后,居然将《设诡求亲》图中槅扇门上绦环板的镶嵌图案搬到此图上充作一面墙,而且还在应该是槅扇门的位置上照搬了《泥金报捷》图中的弧形波浪纹,将此长方形块面处理成一扇屏风。地面也沿用其样式,外方砖,里空白。不过,画匠在月台边的栏杆上花了点心思,不但其颜色和式样独特,还一改《泥金报捷》和《回音喜慰》图中都在栏杆外种植物的做法,以又瘦又透的鬼脸太湖石替换。不过,画面中人物服装和造型的丰富多彩足以使整幅画作瑕不掩瑜。人物分左右两组,右面站着头簪金凤钗的莺莺和崔夫人,莺莺红衣蓝云肩绿披帛,腰裙外垂如意结。崔夫人梳高髻,大衣外罩绣花半臂,显得雍容华贵。一旁的红娘依然外套暗色无袖马甲,明示婢女身份。画面左侧为穿红袍的张生和穿蓝袍的白马将军杜确,双手拱手,向崔夫人致意。两群人中间站着看热闹的莺莺弟弟欢郎,一名军士,头戴红缨笠帽手捧礼包站在左侧。在以《衣锦还乡》为题材的《西厢记》曲意画中,人物安排如此紧凑的图例并不多。明代万历年间闽建书林乔山堂刘龙田刊本(1608年)《重刊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中,有一同题材插图与其风格近似。不过,版刻插图为了适应单页狭长版式,将两组人物上下安排,看起来好像女眷们都在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