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学院不仅在美国赫赫有名,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哥大如何学新闻?面对“难搞”的采访对象,该如何处置?在新闻的世界里如何讲好故事?本期的“我的留学故事”,2016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的邵思睿为我们讲讲她的哥大生活。
一
百多年前,当约瑟夫·普利策向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提出愿意捐赠一座新闻学院时,或许就已然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埋下了伏笔。每年3月,普利策奖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颁发,几十位新闻界翘楚齐聚,在不足半小时的颁奖典礼中,回顾过去一年世界的故事,书写新闻的历史。
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纽约的晨边高地,学校正门右手边一栋8层高的楼就是哥大新闻学院,前面屹立着杰弗逊总统的雕像。纵观美国所有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是最有朝圣感和最庄严的一个,无人能及。在哥大的一年,我阅读了大量常年身处一线的记者发回来的报道,听到了很多传奇的故事,也对记者这份职业更加敬重。
16段采访汇成1分钟
每一个来哥大新闻学院读书的同学无论之前有多少媒体经验,都要经历一个月左右名为“Boot Camp”的集训,在这一个月里会有一周的音频特训,一周的摄影特训,还有两周的报道特训。
在这里的第一节课让我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记者,就要想办法和周边的环境和身边的人产生反应,要努力而仔细地去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因为很多故事就隐藏其中。
我的第一节课是音频特训,老师是来自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资深记者,他要求我们在第一天的午休时间去街上找到至少16个人,问同样一个问题,午休回来后,我们要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16段采访剪成1分钟的音频,之后大家一同探讨这其中存在的采访技巧上的问题和音频剪辑上的问题。
班里也有一些本科的时候没有跑过新闻的同学,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压力,不过幸好,因为我本科也是在美国读的,而且有两年电视台的实习经历,跑过很多突发性新闻,所以16个街头采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敢于开口、会选择采访对象是街头采访的两个重点。我选择的问题是你为什么喜欢纽约,采访的对象有在纽约住了十几年的纽约客,有来纽约玩的游客,有交通工作人员,也有一些商店的店员。听着他们向我一一道来对纽约的认知,我在心里默默想着这是我接下来一年甚至更久要去探索的城市,不免心里有些激动。
前段时间因为想写一篇和纽约相关的文章,于是我打开了当时摄影特训那一周拍摄的作品,忽然明白学校为什么会安排在第一个月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纽约,去走近她、拥抱她、亲吻她。这或许就是哥大带给我的众多事情之一,去触摸这座城市,感受她的美,然后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欢迎来到新闻世界”
这句话是我的财经新闻教授和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遇见问题时,他在回答前都会和我说一句“Welcometothejournalismworld”(欢迎来到新闻世界)。有一次,教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写班内同学的专访,我分到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墨西哥姑娘。恰逢那位同学那段时间比较忙,这段采访就从电话和短信开启了漫漫之路。
实话说,我不喜欢电话采访,因为我没有办法捕捉采访对象的表情变化,我对于她和我聊天时的情绪无法精确描绘。因为想要给文章加一个短视频,她同意我跟拍她采集素材的想法,但每一次都在采访开始前临时爽约,最后视频还是我在上课时抓拍到的。面对面采访更是约了5次才终于在一个教室里等到了她。最后,我用手里不多的素材很艰难地写完了这篇1500字的稿件,也跟她做了两次事实核对。但我自己很清楚,这篇稿件几乎等同于一篇废稿。然而课堂上,她在PPT中写道:“作为被采访对象,我知道了当记者惹你生气时的心情”,我坐在距离屏幕最近的地方满脸黑线。
下课后,我留了下来,要和教授好好聊聊。当我看到这位墨西哥姑娘给教授写的邮件里说我至少还有3处事实性错误时,惊讶得说不出话,眼眶慢慢变红。他又一次以“Welcometothejournalismworld”开头跟我详谈。这位70多岁的老爷爷用这句看似可有可无的话是想告诉我:这是你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热爱这个选择,无论这中间遇见了什么样的困难和委屈。欢迎来到这个世界,来享受新闻世界带给你的欢愉和痛苦。
你的故事是什么?
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好故事?我在心里问了自己很久,后来觉得,但凡我在写这个故事时有按捺不住的激情,大概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值得去关注的故事。
我的毕业作品写的是一个当下十分热门的公司给纽约当地某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及该公司用户在纽约遇到的挑战,文章的主线是3个人的故事。从一开始和导师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导师就不断地问我,他们的故事是什么?每一次给他写邮件,他都会继续追问,他们发生了什么新的故事?为了写出更全面的文章,我不断去拜访他们,跟进他们的最新动态,以确定每个人的采访中都是有故事的,而且是有好故事。
我的朋友们每天被追问最多的问题同样是“Whatisthesto⁃ry?”(故事是什么?)通常大家找到一个故事和教授讨论后,教授就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给出诸多建议。一个故事不行就换,再不行,再换,循环往复,而这样的思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我日后写人物专访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仔细研读一遍可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后,迅速抓住这个人物当前最有趣的故事在哪里,哪里还可以继续深挖。很多时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采访前就已经在脑海中模糊出现,只等更详尽的采访让他变得明晰。
好故事需要责任和勇气
我常常被同学们对新闻的热情和敬畏所感动。我的一名英国女同学在感恩节和圣诞节奔赴希腊拍摄难民,她的专长是摄影摄像,以暗色系为主。通过她的作品我能感受到图片背后的力量,是那么的润物细无声。
另一位同学来自中东,来哥大新闻之前是战地记者。我问他,你之后还要回去吗?他说是的。我接着问,你不害怕吗?他说,必须要有人去报道冲突。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还有同学在叙利亚发生骚乱后,立即起身前往叙利亚做报道。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记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