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瑞王苑
(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本土艺术人才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巡礼
王鹏瑞1王苑2
(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工作室将北欧现代教育理念和艺术观念引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开放的教学形式,强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成果。本文对“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创作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期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提供参照和启示。
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国际视野;现代理念
2016年6月,“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学生毕业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艺术学院举行,展出工作室首届毕业生16名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107件。这些作品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艺术语言独特,体现了同学们对现实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境遇及艺术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表达,展览受到内蒙古美术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3月。工作室聘请瑞典籍著名华人艺术家王彤先生主持并任教。工作室的16名学生,是从本校美术系和艺术设计系即将升入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中通过自愿报名、面试而择优录取的。工作室的基本理念是:一、着重视觉艺术语言的学习与研究。打破艺术各门类的界限,引导学生接触各个历史时期及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遗产,以形成能够表达自己的艺术方式。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造参与体验、主动探求、积极实践的条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三、加强艺术与社会的互动。以工作室为出发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周边环境与资源为创作灵感,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与艺术项目。四、交流与合作中心。工作室作为内蒙古地区与北欧的文化交流窗口,通过展览与课程的方式使其成为内蒙古艺术学院与北欧的多元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工作室成立以来,学院给工作室很大的自主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完全由工作室自主决定。王彤先生将北欧当代教育观念和艺术理念带入内蒙古艺术学院,通过全新的教学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结出丰硕的成果。
“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实行精英式教育,教学内容、方式以创作为核心。课程设置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艺术主题、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材料等制定个人课题及研究方向。两年来,工作室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培养。2015年初入工作室时,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们有些手足无措。为此,工作室决定用外出采风、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山西省碛口地区进行写生、创作。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采风写生与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同学们茅塞顿开,他们明白了写生不能只是对客观对象的复制,不能只拘泥于眼前的风景,而需要加入自己真实的个人感受与认识,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同学们第一批不同于以往的写生作品就此诞生了。
2015年12月,工作室组织学生赴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考察和学习,并参加王彤先生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教学课程,与丹麦学生共同学习。对于工作室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最令同学们难忘的是在丹麦国家美术馆收藏室上的大师作品欣赏课,同学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零距离”接近大师原作的愿望。大家屏住呼吸,怀着激动的心情手捧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米勒、塞尚、莫迪里阿尼等大师的素描原作,在咫尺之间通过画作质地感受大师作品的精神气息,领略大师作品的魅力。
丹麦皇家美术学院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取消了素描课,自2002年起,王彤先生又为皇家美院开设素描和水墨画课程。王彤认为传统艺术在当代仍然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说:“学习经典就好比步入一间打扫过的房间,入眼入心的器物总比垃圾多,而当代艺术现象则正相反”。课堂上,他要求学生尽快掌握古典艺术的经验与法则。他认为“没有严谨的古典艺术的熏陶,便无法开口说话”。而素描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彤认为,人类的偏见就来自匮乏的信息渠道,所以,他要求学生要用超越民族、宗教、国家的开放心态去接纳更多、更宽泛的文化。“文明与野蛮之间无法调和,文明之间虽有竞争与博弈,但彼此的沟通与相互之间的对话只能使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
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点是不强调手工技艺的重要性。而王彤却相信“有技艺的当代艺术”。他喜欢那种身怀绝技却不露声色的本领,他认为素描课便是这样的一种训练。在课程安排上,他首先像我们通常在中国的美术学院里看到的那样,让学生画静物,但不同的是,他打破器物的属性,颠覆日常生活用具的功能性。比如,一把倒置的椅子就会成为最好的静物。通过训练,他不但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改变了他们对写生的认知,而且使同学们建立起一个艺术家独有的敏锐与准确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随后,便是艺术家的个性化塑造和艺术语言的训练,最终使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且富有个性地在作品上表达。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真谛。
学生们最为惊奇的一堂课是王彤先生把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桑娜女士变成了他们的肖像模特。当学生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惊讶地叫了起来。课堂就设在桑娜院长的办公室里。通过一个多月的艺术考察和学习,“工作室”的学生们不但和丹麦皇家美院的学生们一起上课、交流,而且通过参观美术馆、走访画廊,了解社会,体察能够产生当代艺术的大背景。通过这种“走出去”的游学经历,同学们不但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变得更加自信了。用王彤的话说,“在远离家乡的旅馆里,在陌生人的目光里,学生们更有机会找到自己”。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学生的丹麦之行,是内蒙古艺术学院自成立以来,学生第一次前往欧洲学习。对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来说,也是第一次将中国和丹麦两个艺术学院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这是一次成功的东西方两个艺术院校的交流互动,也是一次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为今后双方的深入交流和相互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16年5月,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进行回访交流和考察学习,他们在此也获得了终身难忘的经历和丰富的收获。
除了“走出去”,工作室的主要教学还是“请进来”。2015年5月,在工作室建立之初就邀请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艺术家Lars先生前来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教学。Lars先生教学方法独特,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启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的课程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授课结束时,Lars还与同学们合作完成了大幅作品《孤掌难鸣》。
2015年9月,荷兰艺术家Peter和Edam来工作室进行艺术交流,并与工作室师生共同策划、布置展览。他们深厚的写实功夫令同学们颇为折服。2015年10月,瑞典籍艺术家Hjordis女士来工作室授课。她为同学们带来的是材料上的突破。精通“纸艺术”的Hjordis老师教同学们用身边材料自己造纸,并用纸质材料创作不同于传统绘画和雕塑的新颖作品,她的授课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艺术之门。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的教学以创作为中心,同时打破我国现行艺术教育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和艺术设计的专业壁垒,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艺术手段的能力,并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表现语言。工作室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了学生只会画习作而创作能力薄弱的缺陷。经过近二年的学习,工作室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独特的跳跃式发展,经验与法则转换成为通向自觉的翅膀而不是桎梏。这些,在工作室学生的毕业作品展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内蒙古艺术学院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首届毕业生作品展同学院往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相比,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或不同:一是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广泛,同学们不但从自身的成长经历、校园生活和现实世界中发现创作题材,而且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甚至触及一些全球化的问题,体现了同学们开阔的视野以及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同学的视角称得上敏锐和深刻;二是同学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作品不再拘泥于只是对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或人物的描绘,许多作品呈现出一种天马行空、十分自由的状态;三是多数作品有感而发,避免了空洞和无病呻吟;四是艺术表达的方式方法和形式风格更加多样,作品既有油画、版画、水彩画,还有综合材料作品、雕塑和装置等;既有具象写实的,也有抽象的,还有借鉴波普艺术、艳俗艺术、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及当代艺术诸多风格样式而创作的,可谓异彩纷呈。下面就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评述如下。
首先要提到的是张亚涛的雕塑作品《宝日希勒露天矿的马》和综合材料作品《困马系列》,作者对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给草原生态带来的破坏和给草原上的人们带来的精神困惑具有敏锐的洞察,并以独特的形式语言加以表达。《宝日希勒露天矿的马》以宝日希勒草原露天矿的煤灰为材料,塑造了一匹置于生活垃圾中的黑色的马,马的状态柔弱而沉默,暗示了传统的游牧民族在现代经济大潮冲击下的无奈和无助。《困马系列》则用综合材料手段把已糟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垃圾照片置于蒙古马的造型之中,把相同的主题表现的准确而深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王逸欣的油画《贪婪》表现的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作者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把这一主题表现的触目惊心;李国栋的水彩系列作品《隔壁天堂》则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对人类生存环境和气候问题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忧思。在表现自身成长经历和校园生活方面,刘思彤的《怎么成年?》无疑比较突出,作者用波普化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系列作品表现当代青年的成长困惑和精神状态,作品主题明确,人物及画面处理准确、完整,体现了作者对画面很好的把控能力。同样的主题,康荣的《绽放》则借鉴了我国当代艺术中艳俗艺术的形式风格,恰当地表现了当代青年乐观、开朗、阳光灿烂的一面;陈明的《记忆》则把一张带着岁月痕迹的全家福照片上下分割、重置,从而很好地传达了记忆的片段性和不完整性;张靖的综合材料作品在现代语境里表现了作者对现代生活和都市人格的理解。而关娇的系列作品则在怀旧的氛围中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迷恋。
在装置作品中,吴桐的《碎》非常突出,作者收集了大量同学们在平时绘画和书法学习过程中的练习纸,利用去福建泉州考察时了解到的当地传统纸织画的手工艺方式,编织出了10余幅抽象的画面,以探寻手工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的新方式。那些由细纸条编织而成的似有非有、若隐若现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现代社会、人类文明、人与自然和文化问题的思考。作品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杨苗的作品《蔬菜系列》用黄瓜切片做成脆弱的碗,并将其置于枯树枝和枯树皮之中,薄如蝉翼的人工碗和纯自然的枯树枝枯树皮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巧妙的展呈设计和灯光照射下,呈现出动人的效果,表现了作者对人工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思考。
综观整个展览,我们在品评作品的同时,无异于一次对内蒙古艺术学院办学成果的检验。“北欧国际视觉艺术工作室”对于内蒙古艺术学院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间工作室,它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象征,体现了学院的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办学理念,代表着学院的办学导向。可以说,内蒙古艺术学院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期盼它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探索和实践,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 徐犀】
The Cultivating Paradigm of Local Artistic Talent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Visit of North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 Studio of Inner Mongolia Art College
Wang Pengrui1Wang Yuan2
(1.Inner Mongolia Art College,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Northern Europe International Visual Art Studio of Inner Mongolia Art College was founded in 2015, it brings the modern education idea and art concept of Northern Europe into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This studio adopts open teaching methods and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eativity. After two years of hard work, the studio has got fruitful accomplishment. This article is the summary and comment of this studio’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s and design works, which could b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artistic education in border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Ethnic Minority Areas, Artistic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ision, Modern Idea
G4
A
1672-9838(2017)01-133-04
2016-11-01
王鹏瑞(1958-),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王苑(1985-),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上海市徐汇区TCG用户体验设计咨询公司,设计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