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干忠
精神与品格的写照
--简评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
范干忠
"哎呀哩,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新编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的开幕序歌,这一源自兴国山歌改编而来的苏区革命歌谣,曲调婉转,胸意直叙,表达的是苏区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清廉为民精神发自心底的颂扬.《永远的歌谣》将这曲曾经广泛传唱在苏区山乡村寨的革命民谣借用为序歌,饱含深情地传达了全剧的主旨,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思想蕴涵,平滑地将观众带入了戏剧舞台的规定情境,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令观众情愫不自觉地紧随剧情而律动,时而激越,时而低沉,上下激荡,心灵上受到洗礼,进而引发思考,值得赞赏.
《永远的歌谣》戏剧情节生动,具有传奇性,人物形象刻画深入具体,个性十分鲜明.它讲述的是1931年的赣南中央苏区,龙槐村苏维埃主任(村长)李龙槐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对抗极为严峻的夏季饥荒的故事,全剧围绕李龙槐为父老乡亲借粮度荒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长工出身的李龙槐与地主东家的女儿马书琴的婚恋关系的起落与波折,精心设置了李龙槐临难受命、假婚陈情、忍饥让食、情定圆房、借粮挨打、粮到身殒等一系列传奇性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比较细致地刻画了李龙槐的情感世界、心路历程、精神面貌和意志品格,并将其内心的思想矛盾和坚毅的意志外化为戏剧情节,逐一呈现.舞台上着重表现了李龙槐在全村缺粮时勇挑村长重任,迎难而上,有勇有谋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带领村民对抗荒馑困难时,李龙槐首先是通过发动群众捐粮匀粮,以少而平均的方式暂度目前难关,同时,为了不让红军烈士遗属老阿婆挨饿,李龙槐将自己的仅有口粮偷偷送给阿婆而自己却因饥饿而晕倒在会场,令人为之动容;继而是决意冒险向已成为自己岳父的老东家借粮彻底解决粮荒,在借粮时身受老东家家丁皮鞭毒打时,咬牙坚持,宁死不舍的精神,更是令人为之内恸!
《永远的歌谣》对李龙槐这一个苏区基层干部的形象刻画,张扬了苏区干部的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更彰显了苏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骨肉相连、生死相依的优良作风.这既是对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礼赞,同时也是饱含当代意识的历史关照,它对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永葆苏区干部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给予强烈鼓舞与鞭策.
《永远的歌谣》的导演手法追求多样,舞台呈现华美大气,统摄提升了舞台的审美效果.这是导演张曼君"以新歌舞演故事"导演风格的又一次展示.本剧中,张导将赣南民间歌谣、民间舞蹈和民间习俗巧妙地糅合在舞台上,既保持了赣南采茶戏原有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又有更新更多歌舞表演呈现,尤其是全剧以歌唱替代人物对白、取消传统戏曲的锣鼓点等表导演方法,体现了张导对赣南采茶戏表导演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值得关注.
全剧的表演也比较成功,为舞台增色不少.舞台上演员个个精神饱满,主角配角都很到位,即便是群众演员也相当称职,一丝不苟,唱、做、舞精彩纷呈.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杨俊在剧中担纲男主角李龙槐,他扮相英俊,从唱腔到表演都用心用力,充分施展了他的赣南采茶戏传统表演功底,多维度展现了李龙槐一心为民、生死与共的独特形象,将"这一个"当年的中央苏区苏维埃基层干部的精神气质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尤其令人称道.
纵观全剧,该剧的导演手法多样,舞台呈现华美大气,演员表演整齐到位,全剧集中塑造的大革命时代江西中央苏区苏维埃村长李龙槐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性诠释苏区党员干部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艺术地传播了苏区红色文化,是讲好江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具体艺术实践,对于当下进一步弘扬苏区革命精神,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宣传赣南苏维埃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赣南文艺数十年秉承的发展特色,也体现了赣南文艺工作者十分可贵的文化担当.可以说,《永远的歌谣》是继《山歌情》《八子参军》之后,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为努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奉献的又一部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兼备的红色历史题材舞台艺术力作.
范干忠: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谢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