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尉天骄
流淌在艺术之中的“水”
主讲人:尉天骄
艺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工作和生活中,谁也不能与艺术绝缘,比如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就是我们经常接触的艺术形式。最普及的是电视综艺节目和电视剧,几乎伴随着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每天的生活,那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有很多美的事物是“天生”的,如黄山、九寨沟,而艺术却是人类创造的。艺术的创造来自艺术家的精神劳动,但艺术家也不能凭空创造,总要以社会生活为源泉。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水”都始终流淌在人类生活之中,孕育了生命和人类文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理所当然,水也始终流淌在人类创造的艺术世界里。一个民族的艺术,完全不与水发生联系,那是不可思议的。
概括而言,水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媒介。孔夫子说“智者乐水”,确实概括出了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现象——水最能引发人们精神的共鸣。灵动而形态丰富,是水天然具有的特性,这种自然特性可以转化成精神动力,净化艺术家心灵,激发创作灵感。中国古人说,艺术家的创作通常得“江山之助”,“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可见水在促成艺术作品产生的过程中通常发挥着助推作用。
其二,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艺术是以审美眼光观照社会,用形象反映生活的。古往今来,水一直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包含的美是多样化的,既有水景观之类的自然美,又有水工程的美以及水利劳动者的人格美等社会美的内容。大量艺术实践证明,这些具有美的内涵的事物都会成为艺术家观照、欣赏的对象,并成为他们的创作题材。古往今来,众多艺术家描写水、咏唱水,创作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
其三,水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物质媒介。如果说,以上两方面,水的作用还是潜在的、精神性的体现,那么,水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则是直接的、显性的物质手段。很多艺术类型,特别是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直接把水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载体,最常见的是在喷泉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中,流淌着的水就是艺术创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甚至是主要内容。
艺术领域可以划分为不同门类,它们之间有区别,但彼此也有交叉和渗透,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按照类别分别简述。
造型艺术
也称“空间艺术”,包括绘画、书法、摄影、雕塑以及其他造型类艺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空间的固定性,直观、形象,令人一望而产生视觉冲击力。
绘画和摄影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绘画作品的。秦汉时期的画,以人物为主,山水只是背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是当时绘画的原则。什么是“水不容泛”呢?就是画水不能画出波纹,这就意味着,绘画时要把水放到很远的背景之上,只能看到白色的线或点。现存美术资料显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正式形成 (西方直到17世纪才出现独立的山水画)。在这幅画中,人物的比例很小,占据画面重要位置的是山水,特别是水,河水宽阔,波光粼粼,水中小舟轻摇,岸边众人企望。这标志着水作为主要内容进入了绘画艺术。
此后,山水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著名画家如群星闪烁,优秀的山水画不胜枚举。宋代画家郭熙以山水画著名,他的绘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对绘画艺术如何表现水的活力和美感、韵味,提出了很多精湛的见解,光是画水的形态,就有很细致的艺术体验和见解:“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这就要求艺术家注意观察水生动多变的形态,画出“活体”的水,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情趣。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主题内容是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的是中华秀美山水,作品成为中华艺术的瑰宝,现分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馆。
如果说,古代山水画主要是表现自然形态的水之美,那么现当代画家笔下,除了描绘水的自然美之外,也常常把劳动人民修建的水工程(特别是治理淮河、红旗渠、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著名水工程)纳入作品内容之中,大大拓展了水在艺术领域的内容。很多实例为人熟知,不再列举。
水在绘画中还可以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有一种“水画”,又称拓墨画、无笔画,是一门非常奇妙的作画艺术,中国古代就有,现代画家也有以此方式作画的。就是用容器装满水,对水进行处理后,在水上点滴墨、色,利用水的张力,使颜料在水面上形成画面,水面之墨、色被吸收,水上作品完成后,将有吸水性的画纸铺于水面的图案上,将设计好的图案转印到白纸上,形成独特的绘画。
摄影是与现代科技联姻的艺术,比绘画更具写实特点,也更具有群众基础。很多新闻报道中的摄影作品,本身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水利建设成就的摄影作品数量众多,有效提升了水工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流传国内甚至海外。有些绘画、摄影作品还经过工艺美术家的设计进入货币、邮品,以艺术形式促进了水文化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发行的货币、邮票中,有很多就是反映水利建设成就的。
新中国水电建设成就还进入了外国货币。2015年5月,由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几内亚卡雷塔水电工程竣工发电,与此同时,几内亚中央银行发行最大面值20 000几内亚法郎(约合3美元)的新版纸币,将该电站项目工程形象作为该货币的背面图案。
书法
书法被称为“线条的艺术”,特别是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艺术创造。书法讲究气韵生动,而水的流转飞动所表现出的内在神韵与汉字书法艺术极其相近。甲骨文中的“水”字,就是由三条流水线构成,显然是人们根据秀丽的自然景象,在长期的实践中而造出的象形文字,充分说明先民们早已把水的动态流线形象引进了书法艺术里。
书法与水的关系,还不包括书法之墨需要用水这种物质的联系,因为那是古代任何书写都不能离开的,还没有进入艺术的范畴。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无论静态还是动态,水与书法都有着密切联系,人们常用行云流水形容书法线条的自然流畅,又用流泄之美形容书法的气韵生动。唐代张旭以草书著称于世,文学家韩愈这样评价他的书法创作:“往时张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就是说,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丰富形态,尤其是水的灵性,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也使得其书法作品极富变化。中国书法的笔画都是以跳动的线条美来表现,书法线条的变化融合了水的精神,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著名水工程建设引发了书法家的艺术创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艺术家富有感召力的题词,本身已具有文学性,更兼别具个性的书法,艺术品位更高,也更加珍贵。20世纪50年代,安徽佛子岭水库竣工,坝体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郭沫若亲笔题写了“佛子岭水库”的门额,艺术大师刘海粟亲笔书写佛子岭水库竣工纪念碑文,这些“艺术徽章”使得佛子岭工程闪耀着文化之光。
艺术大师刘海粟为佛子岭水库题字的纪念碑
雕塑及其他造型艺术
雕塑是采用各种可塑、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雕塑作品可视、可触,直观性、生动性更强,也是体现水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的形象载体。雕塑作品因其重量和体积,一般都位于工程所在地,如古代江河边的铁牛塑像,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是古代镇水工具;就塑像本身而言,是艺术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水文化内涵,成为水工程的标志性景观。新中国成立后,展示水之美和水利工程成就的雕塑作品遍布全国各地。特别要提到的是,水利职工自己创作雕塑作品,表现爱水、爱水利的深厚情感,展示艺术才能,为水利事业增添了新的精神面貌。如内蒙古三盛公水利枢纽的职工利用旧材料创作了大量雕塑作品,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写意的美感;器物形象大气磅礴,寓意深远,具有艺术的韵味和感染力。该水利枢纽现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除了雕塑之外,造型艺术还有与建筑结缘的艺术类型,如喷泉等流动的艺术。有一种新型建筑艺术——“水舞(Water Features)”,直译为水景、水饰,就是户外人工喷泉造景,以电脑控制沉水马达,配上五彩缤纷的灯光以及优美的音乐曲目,水灵动飞舞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示,场面华丽夺目。这类景观目前已经成为旅游的重点之一。如云南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的音乐喷泉水景工程,视频在网上流传,广为人知,其景美轮美奂,令人感慨水创造的艺术竟能如此美不胜收。
三盛公水利枢纽职工利用旧材料创作的水禽雕塑
表演艺术
包括音乐、戏剧(曲)、舞蹈等,属于“时间性艺术”,其艺术传播效果是“弥散性”的。“弥散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录音、复制、重复播放,二是易于学习、传唱。特别是第二个特点,使得表演艺术比空间艺术流传更为广泛。
音乐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传达情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音乐中都有大量咏水的乐曲。很多音乐作品把水作为抒情的背景,如,藏族喜欢歌唱雅鲁藏布江,蒙古族歌曲中常常充盈着呼伦贝尔湖的水韵,东北黑土地的音乐中经常回荡着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涛声,朝鲜族歌声中经常出现海兰江,江南音乐中往往回旋着“太湖美”“溪水清清溪水长”的旋律,海南人民深情歌咏万泉河……民族传统音乐还创作了大量以水为主要题材(不仅是作为背景)的作品,形成一座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著名的如《流水》《春江花月夜》《黄水谣》《黄河大合唱》《小河淌水》《大海啊大海》等。这些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有的雄浑壮阔,有的温柔优美。它们能够跨越时空,有的不需借助语言文字而能广泛传播。
特别要提及的是,古代音乐多从水景观中体会水的情致韵味,当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直接歌颂水工程和水利人,其中有些是水利职工的创作。如江苏泰州引江河职工创作的《清清引江河》,通过会议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成为该单位的一张文化名片。实践证明,水作为灵性之物,与音乐天生就有不解之缘,水利人应当充分利用音乐艺术媒介传播文化形象,提升水工程、水利行业的艺术品位。大型水工程,应当像高校拥有自己的校歌一样,拥有特色鲜明的标志性歌曲(或乐曲),作为单位音乐的“主旋律”。有条件的单位应当充分利用音乐传播的途径,创作反映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水音乐,唱响水工程,使之走向社会。在水利风景区、水(利)博物馆(展览馆),适时播放一些与内容吻合的水歌曲(乐曲),可以展现文化个性,显示文化内涵,借助音乐旋律把水文化唱到人民群众心中。
著名美籍华裔音乐家谭盾以水为元素创作的 “水音乐”,不仅把水作为音乐的主要意象,还直接把水作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有的作品以水为元素,以水为乐器,以水发声,形成独特的“水乐”。作品演出时,台上台下全是水,水即独奏乐器。音乐作品使用多种特殊装置,让水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可谓是音乐创作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受到了音乐界和听众的广泛赞誉。谭盾说,他创作“水乐”并非是为制造稀奇古怪的声音,而是想通过水的音乐使人获得内心的自由,增强爱水意识。
戏剧(曲)
戏剧(曲)也属于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古代戏曲中利用水的自然特性(如波浪翻涌)烘托氛围,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这种情况下,“水”还只是陪衬性质的,而“水事”和“治水人”,因为自身已经具有了情节性、故事性和矛盾冲突性,更适宜作为戏剧的主体内容。话剧《红旗渠》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生活场景,生动刻画了红旗渠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南京市京剧团1998年创作的京剧《胭脂河》,故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地点在江宁府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境内的胭脂河(又名天生桥河,现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剧情主线是水利工程中廉政与贪腐的斗争,最终正义获胜。该戏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并获得奖项,从1998年开始首演至今,几乎在每个重大演出活动时都有《胭脂河》,该剧剧情还被越剧等其他多种地方剧种沿用,使得胭脂河的文化形象得到有效传播,也给水利风景区增加了文化亮点。
舞蹈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据艺术史学家考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就生活舞蹈来说,目前最为流行的广场舞中,很多舞蹈与水有关,如《水妹子》《水一样》《水汪汪》《在水一方》,舞蹈的动作与水的温柔之美、流动之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艺术舞蹈中,著名的芭蕾舞《天鹅湖》,“天鹅”的美妙舞姿与水的灵动轻柔融为一体。中国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的成名作就是一支名为《水》的独舞。那是1980年夏在大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期间,她的独舞《水》,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傣族风俗画:夕阳西下,少女江边汲水,濯发清流,继而入水沐浴……刀美兰的表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水之灵秀,深深感染了观众,轰动了这座滨海城市。《水》为刀美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她的成名作。
台湾著名舞蹈家林怀民编导的《水月》被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自1998年首演以来,已在全球演出达160多场,获得海内外热烈好评。林怀民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佛偈“镜花水月皆成空”,作品企图在水与镜中找出生命周而复始、皆尽成空的美感。在舞台设计上,运用了相当多的水和镜子,在舞者服装上,仅用白色的舞衣来代表水的意象,创作出太极、明镜与流水辉映的舞蹈作品。作品既用抽象的水意象,也用实体的物质的水,每次演出需要2.5 t水流淌在舞台上,水温要控制在40℃以上。演出时,音符与水声合为一体,台上的舞者与台下的观众都仿佛浸润在水的氛围之中。
影视艺术
影视是艺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艺术,包括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传播媒介。其传播特点是以“声画统一”的直观形象形式,成为社会民众广泛接触的文化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一部黑白纪录片《红旗渠》在全国放映,尽管艺术含量不高,但借助电影的形式,让新中国水利的这面鲜艳旗帜飘扬在全国人民心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成为目前全社会普及率最高的传播媒介,妇孺皆看,老少咸宜。1983年8月7日,关于长江沿岸地理人文的25集电视片《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反响空前热烈,全国观众的反应及其被赋予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纪录片本身传达的信息,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我国河流的人文面貌。其中很多内容是反映水的自然状态和历史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在建中的大型水工程——葛洲坝。主题歌《长江之歌》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唱遍了大江南北。1986年,33集电视片《话说运河》在央视播出,同样大大促进了运河文化形象的传播。
杭州西溪原本是以农业水利工程为基础形成的湿地,原来默默无闻,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非诚勿扰》将西溪作为影片外景地,大大提高了西溪湿地的知名度,使之成为海内外闻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提升了西溪湿地的文化品位。2011年8月中旬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连续剧 《我叫王土地》,反映了清末民初黄河河套地区人民在王同春 (剧中主角名为王土地)率领下建造引黄灌溉工程的历史故事,影片中的情节和场景生动展现了河套水利建设的历史画卷。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第二现实”,它与水之间存在“互动作用”。“互动”指的是什么?一方面,水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另一方面,艺术能为水工程增加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也能为传播水的形象提供推动力。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超越了它所反映的水本身的空间限定性,使它们的审美形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载入艺术作品的水景观、水工程,增加了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大大增强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跨越时代,为后人所了解和欣赏。例如,都江堰闻名海内外,除了“道法自然”的工程实体之外,还离不开由工程衍生出的历代题词、雕塑、楹联、碑刻等艺术元素。北京十三陵水库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毛泽东题写库名的精美书法,许多作家创作的诗歌、散文,画家、摄影家留下的美好画面,这些艺术元素都与十三陵水库结为一个整体,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水库的规模和实际效益都超过了十三陵水库,但十三陵水库的文化知名度随着岁月的积淀而不断增值,现已经成为北京的一处著名旅游景观。在中华文明史上,大量的水景观、水工程因文艺作品的特殊影响力而具有不胫而走的传播效果,使之广为人知,流传于世,成为照亮水工程的文化光源,它们已经与水景观、水工程的物质实体融为一体,成为其文化之光、精神之魂。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某处水景观、水工程尚未接触“其实”,早已闻知“其名”。很多人在没有到过长江和大运河之前,已经借助诗文、绘画、摄影、音乐、影视,感受到了长江、大运河的波涛水声。很多人并未到过杭州西湖,但已经受到西湖诗文、戏剧、绘画、音乐、影视的耳濡目染,对西湖之美充满向往。游客在没有实地游览南京秦淮河、莫愁湖之前,欣赏过传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莫愁湖边走》和电视剧《秦淮人家》,从中可以领略莫愁湖的绚烂风光,以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美妙意境。大陆游客在去台湾之前,大都通过歌曲、音乐、影视对日月潭(其实是在水工程基础上形成的水景观)的美丽景致心生向往。
总之,发掘水的审美价值,创作出更多咏“水”的艺术作品,为社会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这是艺术工作者的职责,也是水利人的期望。通过艺术途径传播水文化,展示水的魅力,有助于增加水利工作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培养爱水情怀,建设人水和谐的美好社会。 ■
(主讲人简介:尉天骄,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