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宋庆龄故居的“妙造自然”营造探索
周雅
北方工业大学讲师、博士
傅少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主任
北京宋庆龄故居,为北京纪念人物性的场所之一,拥有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方式。本文从传统营造“妙造自然”的营造角度对北京宋庆龄故居进行探索研究,对中国传统营造理念在纪念性场所运用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宋庆龄故居 纪念场所 妙造自然传统元素
北京宋庆龄故居,为北京纪念人物性的场所之一,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拥有着中国传统的营造方式。宋庆龄故居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院。故居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北京宋庆龄故居虽为纪念性场所,但是它的场所营造仍然采用中国传统营造手法:“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竹环水绕,清幽自然”,体现着“妙造自然”的艺术精神与哲学根基。
北京宋庆龄故居从整体园林规划与建筑营造上看,以中国传统营造手法为基础,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劈的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之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的创造,通过精心的创造而达到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这是传统营造“妙造自然”手法表达的基本原则。
2.1置石叠山的“妙造自然”营造
置石叠山是中国传统造园的营造手法,体现着自然的亲切之情。在宋庆龄故居内,置一二奇石,或叠构一座山体,咫尺之间更有一番自然之趣。置石叠山与理水作为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更注重的是自然而然、和谐自适的心境。自然美成为一种精神理想,或说是一种人生境界。置石叠山与理水不再把自然作为占有的对象,而是借山体抒怀适意,体味自由无碍、适性安恬的精神境界。
置石叠山在宋庆龄故居的营造中,引发自在恬静的心境,使得游览者在这恬静的环境下产生对宋庆龄女士的缅怀之情。缅怀之情平易亲切,而不是遥不可及,在宋庆龄故居里体会宋庆龄女士生前的生活环境。置石叠山是自然之趣的象征,成了精神境界的写照。以石灵活自如地点缀于宅第之中,阶前庭院,可以使人在游览之时体会到天然之趣,同时感受宋庆龄女士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置石叠山的营造,胡石的点缀,于草地之上,令游览者想到万物萌生时竹笋破土而生;置石叠岸,紧邻碧水,上有秀木掩映,下有洞谷幽深,观之苍翠,亦对山林有感;雄石叠成,以雄健磅礴的风格衬托肃穆之感;叠山置石,山体环抱,嶙峋的石块与纵生的植物相配合,点缀与映衬,趣味十足,表达着宋庆龄女士生前崇尚自然的思想。
2.2理水的“妙造自然”营造
山因水而活。与置石叠山相依存的另一个妙造自然方式,就是理水。水体与山石相映成趣,场所的营造才能有灵动的自然妙趣,才能创造出具有韵味与意境的场所空间。安恬自适的情怀寄托于一方小池,借小小水景以洗涤人心中的尘烦俗扰。这是“妙造自然”营造中隐含的精神追求所在。这样的自然情趣,使理水更趋于灵活自如。因地制宜,比起模拟真实水体来,更为自然、洒脱。水体在“妙造自然”方面的作用有二。一是体现自然河川溪涧之美,引发人的逸情幽兴;二是以水组织场所元素,利用流动、灵活的特点,把山、石、建筑乃至清风、明月等气象因素,都联系为一个浑然整体,使人为场所营造宛如自然天成。宋庆龄故居水的营造,使得整个场所充满了灵动自如的意趣,全然没有人为雕饰的痕迹。宋庆龄故居的理水虽然面积不大,但它就像一面明镜,映照着天光、云影和周围的建筑,扩展着场所的境界、体象自然的作用,引发人们宁静、自如的雅趣。若无此水与建筑、山石和花木的有机结合,此场所就会让人感到局促。理水的营造,给人一种隐约迷离之感,从而避免了因空旷无隐、一览无余而生的单调感。
2.3建筑物的“妙造自然”营造
除山水外,建筑物是“妙造自然”场所营造的重要要素。建筑物与山石、水体不同的是:它属于纯粹的人工营造,那么,建筑物如何才能与山、水、植物等自然因素协调为一个宛若天开的场所呢?宋庆龄故居的建筑物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布置,融化于自然山水之间,依山势而造,丝毫不显造作。宋庆龄故居里的长廊构筑物像一条灵动飘逸的纽带筑与石之上,很好的组织了景观,让游览者漫步于长廊时,可以顾视左右,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景观,步移景异、变幻无穷,避免了景色的单调与乏味,同时还丰富了自然景观。高大的建筑物常常以山石或花木、游廊等掩映、环绕,灵活配置,不显突兀,给人以自然生动之感。
北京宋庆龄故居纪念场所的“妙造自然”营造,源于中国传统营造理念,表达着自然清净、自在泰然、飘逸洒脱、悠然自得的精神,与庄严肃穆的纪念场所相比所更能引发游览者对伟大的宋庆龄女士的纪念、怀念之情与亲切之感。
[1]吕雅典,朱谋隆.纪念性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2-22
[2]孙江.事件·记忆·叙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25-28
[3]何大章.宋庆龄往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