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要始终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2017-02-12 11:32欲言本刊评论员
岭南音乐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音乐

文|欲言 本刊评论员

文艺创作要始终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

文|欲言 本刊评论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从“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四方面、18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提出了指导意见。

理解和实施“意见”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意见”内涵,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文艺创作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牢记几个关键词

1:共同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

关键词2:最深沉精神追求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提传统文化)

关键词3:道路自信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013年3月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

二、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不久前,光明网发表的“习近平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讲话”专家系列谈,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做了详细的梳理(摘要如下)。

1、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思想营养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传统。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中,习近平注重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和历史经验。第三,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注重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他充分借鉴了古人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向世人传播。第四,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强调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

2、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

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动力还是从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而言,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实现中国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二、中国梦也是文化复兴之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光大生长于中华文化沃土的道德光辉

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今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需要在“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过去完成时,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对之做出新的理解与阐释,但其内涵毕竟是既定的;而中华文化则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对于今日中国社会固然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传承下来,更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4、崇德修身: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诉求

崇德重德、尚德倡德。这一传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惊天启迪的伟大民族精神,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

5、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

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世界为之惊叹,中国何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里程,这又被称之为新的李约瑟难题,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对此,习近平同志在今年初访问欧洲的时候,简要地给予了回答,那就是中国幅员辽阔,人民勤劳勇敢和具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是中国崛起和发展的坚强基石。

6、习近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辩证地继承。其次,创造性转化。第三,创新性发展。最后,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8、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三个自信”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三个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习总书记的文化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

文化传承是音乐事业发展的保障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处在探索之中,由于缺乏系统科学和持续的方式方法,我们的文化传承仍按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文化传承与音乐事业发展》(叶文辉,2013年2月16日光明日报)一文,对做出了现象分析,值得重视。

1、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困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音乐事业总体上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对民族文化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2、对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我国当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往往以西洋乐器、旋律等来表现,利用中国古代乐器来表现的音乐创作不仅数量较少,缺乏个性,缺乏高质量的音乐作品。

3、音乐教育对文化传统重视不够。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一个重大缺陷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不足。从音乐教育内容来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内容是讲授音乐乐谱、旋律等知识,很少对音乐背后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音乐教育的形式来看,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常常被视为副课,上课时间的保障不足,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钢琴等西方音乐乐器教育较多,中国传统乐器笛子、二胡等乐器的教育较少,导致音乐从业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不够。

作曲家孟卫东日前撰文《中国音乐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生存与发展》,文章指出:当我们审视各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欧洲文化扩张”这一命题时,会发现很多有趣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现象。例如,印度的传统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宗教信仰的力量,一直在与欧洲文化顽强抗衡甚至将其同化。日本对欧洲文化则采取了全盘吸收的态度,但同时他们又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完整、独立的保存下来,使两者处于并行发展的态势。中国对于外来文化却是采取了吸收融合的态度。从最早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延续了几千年来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一贯态度。在音乐方面,民族音乐家、教育家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想非常有代表性。他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原本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传统音乐一个世纪以来正是一直在以这种“东西融合”的模式发展着,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式的发展。

然而,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现状也有一些需要我们反思和修正的地方。这其中,最受关注也是备受争议的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西方化”的过程。这一倾向在乐器的改革、演奏技法的革新、新曲目的创作、对传统乐曲的改编等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民族器乐的改造,给竹笛、唢呐等乐器加上键子,其好处是增加了半音、拓宽了音域,弊端是没有了抹音和滑音,原本的风格也丧失了。对此,很多研究中国音乐的外国学者也通过各种方式发出了善意的提醒。

音乐学者张伯瑜对当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的理论归纳,值得重视:一是延传着的传统音乐。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些民间音乐传统正在红红火火地延传着。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化建设”的观念使得各地政府机构从传统音乐品种中挖掘资源;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的自由不但体现出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而且使得依附于信仰活动的传统音乐又有了其施展的载体。二是由生活方式到艺术形式转化着的传统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生活方式变化之后,原本存在于某种文化语境中的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没有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消失,而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脱离了原生活的“实用功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艺术一种自行的保护方法。三是生活方式到文化符号转化着的传统音乐。在强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各地均在推出自己的文化产品,传统音乐便成为形成此类产品的重要资源。当各地的民间传统音乐成为了这类产品之后,便具有了“文化符号”的意味。四是完全专业化了的传统音乐。这主要表现在各音乐院校所成立的民族器乐系,少数学校还成立了民族声乐系,培养的是专业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和演唱家。不少学者对这种西方化的专业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但是,20世纪100年的中国音乐发展之路似乎就是由这种专业音乐的发展而构成的。至今,坚持以西方化的发展道路作为民族音乐发展之未来仍然是大部分中国民族音乐专业人士的选择。

民乐创作的思考与探索

2016年6月13日至14日,在第五届华乐论坛上,中央民族乐团驻团指挥刘沙发出感慨:“当代很多音乐界的朋友,在各种场合不加修饰地表现出了对西洋古典音乐的酷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不屑一顾;有一些西乐指挥在排练场上,指责乐手演奏的声音难听,形容像演奏民乐器;还有专业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配器老师,对中国民族乐器一窍不通;更有从事民族音乐很多年的音乐家,只因听过一两场世界二流乐团的交响音乐会,就大为感叹交响乐比民乐好听……”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乐作品?应该倡导何种风格的民乐创作?应该鼓励什么样的创作实践?民乐如何承续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和民族文化熠熠发光的传统?作品如何创新,又如何面对当下纷繁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黄宗权发出一连串追问。他认为,民乐创作需要继承传统,但要破除形式继承的老路,如果只是“形在而神不在”,那么,继承只是一种片面的方式。继承传统音乐要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音乐文化理念、新的音乐技能。但是,这种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地将现代文化植入其中,而是融入传统文化基因,展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从其原体上进行新的提炼、整合,使传统升华,并富有时代风貌。

事实上,国内作曲界和音乐理论界对民乐创作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有热烈的讨论,但如何评价当代民乐作品的价值以及民乐创作水准的高低,这些命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些命题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反映的是音乐理论界和作曲界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对自身音乐文化处境以及音乐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这些命题的探讨往往具体体现为一首作品是否传承与发展了传统的音乐美感,是否弘扬了民族文化。

与西方音乐的发展不同的是,中国没有经历过大工业时代,一直非常完整地保留着农业时代的原始形态。这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作曲家得天独厚的优势——广阔而丰厚的未开垦的处女地。我们的前辈作曲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开掘和研究。“从旧乐及民乐中搜集素材,作为创造新国乐的基础”(萧友梅)。贺绿汀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同名管弦乐《森吉德玛》、马可根据陕北民歌创作的《陕北组曲》、冼星海以中国民歌为素材的《中国狂想曲》、马思聪引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创作的《思乡曲》等,为后来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全球政治两极体系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东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差别急剧缩小。同时,西方文化由高度生产力而形成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随经济发展而日渐复兴的东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古老的精神文明,正以浴火再生之势,酝酿着下个世纪的蓬勃发展。中国同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再是单向从西方吸收,中国需要世界文化,要“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为洋用”。然而,我们发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了解,远不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我们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还远远未被世界所认识。

2017年4月,威尼斯双年展宣布授予音乐家谭盾终身成就奖——金狮奖。谭盾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一把钥匙,打开威尼斯双年展的大门,打开思想的大门。在我收集、挖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很多崭新的概念生发出来。”今天,当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谭盾希望中国艺术家不要仅仅跟随西方的脚步或迎合西方的标准,而要站得更高,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去引领世界的潮流。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

岭南音乐创作的民族传统使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广东音乐的创作如何体现岭南特性,是我们广东作曲家们不容回避的课题,也是需要在创作实践中当作美学理想来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融合岭南音乐元素现代和当代作曲家力求以西方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作曲技法,来丰富传统音乐的形式,赋予岭南音乐以新生命,是众多广东作曲家的共识。

在传统音乐的改编与创编方面,探索以古曲和家喻户晓的传统曲目为对象,在保留原作特有性格基础上,辅以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新的编配,力求使原作的音乐意象得到补充、深化,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汲取与创新方面,将岭南音乐的各种题材元素抽离出来,辅以西方现代的记谱、音响技术进行现代音乐创作,使作品既带有岭南神韵,又富于现代气息。

音乐素材上,可以直接采用岭南民间音调并作为结构元素进行创作,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特色。音乐风格上,间接采用民间素材,结合西方专业创作技法,用民间元素的动机变化展开,变形处理其元素,对岭南音乐民间素材进行再创造。音乐音乐意象上,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观念意象形态,将民间音乐元素转化为创造性的音乐因素。岭南现代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究融合,即形式与内容、技术与思维、显性与隐性、局部与整体、理性与感性等相互之间的辩证统一。在题材的拓宽,体裁的突破和创作手法的丰富方面需要认认真真下功夫。

一个区域的民族音乐创作,透视出该区域作曲家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综合文化素养,岭南地区的现代音乐创作所体现的多元化风格特征,一方面源于岭南传统民间音乐自身所具有的多风格种类与多重性特点,另一方面,也是作曲家自身吸收的多元文化影响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结构思维和创作能力的体现。从而也说明,传统只有与现代之间保持交融,才能形成岭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文艺创作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不断开拓创新,我们才能迎来文艺繁荣发展的伟大新时代。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传统音乐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