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蕾
“按劳取酬”激发减贫新动力
文/唐蕾
背景:8月22日下午,云南省扶贫系统视频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明确要改进扶贫资金使用方式,转变直接给钱给物或无条件送股分红的帮扶方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8月23日 澎湃新闻网)
扶贫工作开展多年,也到了攻坚期,剩下的不是难啃的硬骨头,就是脱贫后又返贫的棘手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扶贫、减贫、脱贫到了必须要转变方式的时候了。只有“新鲜血液”才能再次激活新动力,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路上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新闻媒体报道,我们不难看出,扶贫工作已经“渗透”到各级政府,从上至下,各方都在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政策的倾斜、人才的输送和经济的支撑,可以说今天的脱贫成果离不开大量财政资金的支撑。可是这样直接给钱给物的方式,只是治标,如果扶贫工作没有或者不能触及问题根源,那么“返贫”现象是极易发生的。同时,在扶贫实践中不难发现,有的群众确实是困难,政府拉他一把,他也就能够真的振作起来,可有些人却瞄准了“扶持”这个好机会,将“等”“靠”“要”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要真正实现脱贫,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必须要转变扶贫方式,转变救助模式,从输血到造血。当你给一个贫困者一个鸡蛋,只能解决他一顿温饱,但是如果你在给鸡蛋的同时,告诉他怎样孵小鸡,他自然能收获更多的鸡蛋。
此次,云南省提出的“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就是对“造血”最好的诠释。在过去,扶贫工作只会一味地送钱送物,老百姓对脱贫没有认知,领了钱,或许几个月就没了,那以后的日子怎么办呢?如今将扶贫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是非常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的,多劳多得,用报酬去激励困难群众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劳动。从被动接受救助到主动争取报酬,这绝对是一个可喜的转变,不仅让困难群众得到了经济效益,改善生活状况,还让他们树立起了自力更生的意识。如此一来,减贫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都有了,自然就开启了脱贫的加速“马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按劳取酬,充分激发和带动了广大群众的内在动力,让困难群众有了“奔头”,自然也就激发了减贫的新动力。对个人而言,竞争的前提是人人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其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这就保证了社会公平;竞争的过程就是各尽其能,按劳取酬,这又激励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