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宁 韦元山 摄影/韦元山 刘宁
丝路印记
——从长安到西域(下)
撰文/刘宁 韦元山 摄影/韦元山 刘宁
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讲:“汉朝所谓‘西域,包括今甘肃边沿一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葱岭以西中亚一部分地区。”吕思勉的西域概念是广义的。而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古时的西域36国,即是人们所说的狭义的西域范围。
西域是多文化聚集地,自然是多民族、多信仰的交集处。对于这个被中国古人称之为绝域的地方,又有多少遐思和故事在流淌。我们的丝路之行,已经走过河西走廊,现在要从青海进入新疆,就是要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充满文化张力的空间和地域……
是夜我们进入青海芒涯县的花土沟镇。花土沟是一个小镇子,海拔有3000多米,石油储藏非常丰富。花土沟这个地名起的有意思,据说来源于它特殊的地貌。花土沟有几十米到几百米的细沙和海洋淤泥组成的地表,常年在风沙侵袭下,便形成了破碎的丘陵和山体,展露出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而一旦遇到暴雨,就会冲击出无数道浅沟,干燥后,沟坎里便会留下白花花的碱渍,远远望去,就像花了。花土沟,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米兰古城遗址
清晨起来,阳光炫目,气温却异常低。再次审视这个夜里进入的小镇,高楼大厦,气派得很。花土沟石油资源丰富,国家在这里创建了很多开采基地,小镇的富裕从街市上就可以看得出,只可惜人太少。到花土沟看到石油开采基地,不由人想起李若冰笔下的《柴达木手记》,中国老一代地质勘探者开发大西北的大无畏精神,给了今天这片荒寒的土地以巨大的吸引力。汽车在辽阔的大地上奔驰着,花土沟北面是阿尔金山脉,以西有一个隘口,过了隘口就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了。
青海境内是吐谷浑人的家园。吐谷浑原为鲜卑族徒河部人,首领的长子叫做吐谷浑。最早是他带领族人迁徙到今天甘肃和青海的东南部,于是以族名为族姓,吐谷浑就是今天土族人的先祖。青海这块地域,历来是多民族争夺之地,先是吐谷浑占领,之后又处于吐蕃的控制之下,继而隋唐的势力也扩张到这里,到唐时,丝绸之路又开辟出青海道,“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正因为如此,青海境内留下很多有关汉唐想象。
告别花土沟进入西域,便是沿着罗布泊行走。使用“沿着”这个词,是因为广漠的罗布泊仍然是无法穿越的,只能在浩瀚的罗布泊边沿经过而已。远远望去,荒野茫茫一片。在有罗布泊名字的标牌下,车队停了下来,大家下车纷纷拍照,激动之心不溢言表。罗布泊是我国四大无人区之一。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中、北道的汇集地。想象不来,这个已经干涸的湖泊到底有多大?而关于它的神秘,又和许许多多中外穿越罗布泊的探险家、科学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罗布泊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丝绸之路的要冲上,遥感卫星显示形状呈人耳状,又称为地球之耳。现在的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自先秦以来,分别被称为盐泽、涸海、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则称“罗布淖尔”,意为聚水之海的意思。走进罗布泊最早的外国探险家,有俄国人普尔热瓦斯基,他曾经写下了诗作《走向罗布泊》。探险罗布泊除了孤独,艰辛,还有死亡,最终这位俄国人埋骨在亚洲腹地中国的土地上。之后,赫文斯定、斯坦因都来到罗布泊探险,罗布泊以它的神秘莫测吸引了中外无数探险家。其中还有中国的余纯顺、彭加木等,都先后献身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
香妃墓
从一望无际的罗布泊边上经过了很久,终于见到树林,看见若羌河,就要进入若羌县城了。若羌这个县城的名字,来源于部落“婼羌”。“羌”是族名,“婼羌”是由古代羌人的一个部落名称而形成的一个地名。楼兰博物馆——大理石修筑而成的雄伟建筑透显着气派肃穆,左边是一幅楼兰美女的浮雕像,右面是仿造的米兰佛塔,前面还塑着三尊佛陀雕像。法相庄严,似乎在昭示着当年的楼兰佛教兴盛。馆前有一圆形水池,里面碧水荡漾,在干燥的西域能看到这么柔媚的水确属不易。再往远处望去广场上有一高台,下放一石块,上刻有岩画。这是发现于若羌县境内东南约200多公里的阿尔金山上的一幅岩画的复制物,岩石上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出野牦牛、藏羚羊、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各种形态。夜时,灯火辉煌中的楼兰博物馆化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透显着异域风情和浪漫。
喀什噶尔古城
在若羌最著名者,楼兰也。楼兰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现只存遗迹。楼兰王国曾是汉代通西域的必经之地,楼兰古城是昔日王国的国都所在地,遗址在今天罗布泊的西北岸。古城兴建于公元前176年,公元630年消亡,前后历时800多年。当年古城繁盛之际,王国的疆域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遗址,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今天,楼兰已经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
从若羌出发,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是世界最大的地下文化宝库。沙漠吞噬了无数的城镇、村庄、生命、传奇还有故事,遗留下的是无限广阔的荒漠和凄凉,塔克拉玛干,斯文赫定将其称作“死亡之海”,即是进得去,出不来的意思,而维语的塔克拉玛干的意思则是“古老的家园”,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藏所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且末县,且末的汉语意思是河边的城市,属于西汉时西域36国的且末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称折摩托那国。
在且末,路边一个小棚下盘着一个馕坑,两个老年维族妇女坐在土台的馕坑旁打馕。一只只金色的馕从馕坑里烤出,热乎乎地喷放出生活的质朴和生命的热情,撕下一块尝一尝,咸咸的,如薄饼的味道。烤全羊是维吾尔族的又一大传统名肴。两个小时过去了,戴小花帽的维族青年将一只烤得金黄的烤全羊端出来了,香气四溢,望之就垂涎三尺。吃了烤全羊,还可以随意吃葡萄架上的葡萄,想吃哪串就自己端来梯子摘下那串玉粒般的葡萄,拿到水管上用凉凉的雪山融化的雪水冲洗后再食,那是怎样的感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爽”。
传统的丝绸加工技术
走丝绸之路,似乎这条路上以丝绸贸易为主,孰不知在丝路之前,是名副其实的玉石之路。西周时,穆天子乘八骏西游,至瑶池与西王母相会,周穆王赠送给西域诸国的礼物就是丝织品和玉璧玉佩,而获得的回赠则是美玉原料和良马。巍巍昆仑是东方文明的摇篮,和田玉成矿带绵延1500多公里,西去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中经和田地区的南部,东到且末肃拉穆宁塔格。毋庸置疑,丝路南线和田、且末、喀什都是盛产玉石的地方。且末最大的财富是且末玉,以青白玉、糖白玉为主。所谓的和田玉,其实70%都出自且末。且末玉王有一块巨大的青白玉,堪称玉王,当年为将它从山上运到且末县城,专门修了一条21公里的山道,73人历经89天才运到且末。
对于且末,还有更独特的文化名片,那就是箜篌。1996年,在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出土了3件距今约2700年的木竖箜篌实物,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拨乐器。这是中国首次出土的箜篌,从而使原来只有文字壁画记载的箜篌有了实物印证。竖箜篌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乐器,分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3种样式,卧箜篌是中原地区本土乐器,凤头箜篌是从印度和缅甸传入中国的,应该是张骞通西域时,将这一乐器带回中土,到汉唐时期盛行
和田古称于阗,意思是“出产玉石的地方”。
伴随着丝绸之路玉石、香料、丝绸等贸易,宗教源源不断地从西方、南亚传到中土来,最先进入的是佛教,佛教进入第一个中转站是西域,然后由西域进入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进入中土。之后,伊斯兰教、景教等也开始传入西域。在伊斯兰化前,和田曾是西域佛教文化的中心。公元400年,西晋僧人法显到达这里时,看到和田国家丰乐,人民殷盛,僧人有数万人,且多学的是大乘佛教。公元644年,玄奘到达这里时,于阗国有佛教寺100多所,僧众5000余人。可是到了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喀喇汗王朝的穆斯林军队与西域佛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宗教战争,最后西域的宗教信仰开始转向伊斯兰化。
穿越了一个个荒郊,车队驶进了一条河床,买力克阿瓦提古城遗址就在这里。这里沙山环立,冈峦起伏,昆仑山脉影影绰绰,而玉龙喀什河就在眼前。在和田,最勾人魂魄的是和田玉。和田玉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碧玉等36种,其中最名贵的是在河中采到的羊脂玉。和田玉产自两条河流,一条叫做白玉河,亦称玉龙喀什河,另一条叫做喀拉喀什河,出产墨玉。
从和田到喀什的路上,植被茂盛,稻田随处可见,沿途有很多枝叶茂盛的核桃树,在皮亚勒玛沿路摆放着许多鲜红鲜红的石榴。这让我们这些从长安来的客很惊诧,陕西临潼的石榴是名满中华的佳果,而新疆的石榴怎么这么好呢?“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应依汉使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陕西关中的石榴说起来,还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如今它在中土大地扎根,诗人孟郊诗中所言:“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榴花。长安的榴花与西域的“阿娜尔”(维语石榴)相映成辉。无疑,中国的石榴,属新疆最好。新疆的石榴,要数南疆的和田、喀什最佳。新疆就像是一只张开笑靥的石榴,狂热、奔放,让人为之陶醉,让你为之倾倒。
“不到喀什,就不算到了新疆。”喀什,又名喀什噶尔,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的交会点。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进入塔里木盆地后分南、北两道西行,绕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又在喀什交汇,然后从几个山口翻越帕米尔高原,南到印度,西通中亚、欧洲,喀什是几条通道的汇合处和中转站。喀什的这种交通枢纽地位,自然使得喀什称为中国的西大门。这从地理位置上讲喀什的重要性,喀什的魅力来自它独特的城市建筑,来自它的文学创造性,来自它在西域宗教信仰由佛教向伊斯兰教转化的关节点上。
小河墓地
若羌红枣
喀什噶尔的意思是玉石汇集的地方,曾是西域36国疏勒国的国都。喀什古城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典型的伊斯兰化城市,其风貌和中亚、西亚、中东、北非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格局形态有相似之处。从长安到西域,这一路上,看了太多的古城、废墟,其中以汉唐古城最多,而能够充分彰显伊斯兰教文化的古城则属喀什。喀什老城是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地,七八百年前喀什噶尔的中心。漫长的历史岁月并没有消磨掉喀什旧有的容颜,仿佛时光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生土铸就的土墙,油腻附着的木门上,至今还保留着浓郁的中世纪风格。走在喀什老城里,宛如走在《一千零一夜》深处,幽深、自足的时光,让喀什呈现着老街巷的味道。
若羌楼兰博物馆
楼兰古城遗址三间房和佛塔
喀什老城围绕着艾提尕尔清真寺而排开的建筑,信仰伊斯兰教使得喀什充满着宗教味道,艾提尕尔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坐西朝东,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包括门楼、宣礼塔、拱拜孜、礼拜堂、教经堂等建筑,造型考究、用色华美,庄严肃穆,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艾提尕尔的意思是节日礼拜与集会之所,所以既是宗教圣地,又是节日喜庆的场所。每到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时,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二、三万人之多。聚礼之后,乐师们则演奏起热情奔放的木卡姆,激动的人们跳起酣畅淋漓的舞蹈。喀什维吾尔族人的生活分为屋顶上的和屋顶下的,屋顶上的是阿訇召唤人们做礼拜的呼声回响在喀什老城的上空,屋顶下的小巷里人们过着幽密安静的生活,尤其是妇女们,穿着长长的袍子,遮着面纱。
在喀什东郊浩罕村是阿帕克霍加麻扎,可人们都喜欢将这里叫做香妃墓。阿帕克霍加是17世纪晚期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喀什噶尔为基地,统一了南疆,创建了天山以南第一个政教合一的“霍加”政权,香妃是他的重侄孙女。这个名叫伊帕尔汗的姑娘被她的哥哥进献给乾隆皇帝,因为身上散发迷人的香气被封为香妃,死后她的衣冠和遗物带回喀什,葬在家族墓地里。
离开喀什噶尔的那天,阳光洒满吐尔尕特口岸——这连接中亚的口岸,在清晨里显得特别宁静,天湛蓝湛蓝的,空气里有几分冰凉,但也充溢着清新。再往前行即走向吉尔吉斯斯坦,古丝绸之路也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编辑/韦元山
神秘的罗布泊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