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建设速度持续加快 国产片份额明显提升

2017-02-10 16:19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综艺报 2016年20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电影制作生产更加活跃,全国生产故事片686部:票房收入440.69亿元,其中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共271.36亿元,占票房总额61.58%;影院建设速度持续加快,全国现有影院约6300家,银幕总数31627块,观影人次12.6亿观众消费习惯日趋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对全球电影产业格局的影响力进步提升。《中国电影2011~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已提前5年超额完成,中国又迈出了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发展的坚实一步。

影片888部“互联网+”带来活力

2015年,电影制作生产主体更加活跃,共生产各类影片888部,较2010年增加了23%。全年生产故事片686部,合拍片60部,有320部国产影片进入院线公映。电影制作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企业为电影生产发行环节带来了新活力,拓展了新渠道。

(一)制作主体更加活跃。2015年,国有制片企业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已通过审核。受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利好引导,一些沉寂已久的国有制片企业重新启动生产业务。民营制片企业制片,投资十分活跃。2015年票房收入前10名的影片中,第一出品方为民营企业的影片有8部,光线、华谊兄弟、博纳、乐视、万达影视等五大民营制片企业尤其活跃。

互联网巨头进入电影制片和投资领域。2015年,阿里创投通过认购光线影业股份向电影业上游延伸。腾讯成立了两家电影企业:是以孵化IP为主的腾讯影业,二是以自制剧,电影参投及艺人经纪为主的企鹅影业。百度成立了电影事业部,积极发展影视投资业务。

(二)电影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电影生产工业化水平提高,市场反响较好。电影拍摄制作水平明显改善,虚拟特效、CG动画、3D转制、立体实拍等高科技较广泛地应用,推动国产电影制作质量不断提升。类型化方面,大量运用新技术与工业元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类型不断被开发出来。如魔幻片《捉妖记》将真人与动画人物相结合,在场景设计、故事表述、角色形象建构上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特色。

合拍片数量和质量总体明显上升。2015年,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立项的影片共94部,审查通过的影片60部,同比分别增长22%和39.5%。一是合作对象更加广泛,涉及美国、加拿大、印度,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二是内地与中国香港地区合拍仍保持数量多,票房高的特点。三是合拍片类型有突破。四是合拍片进步提升中国电影的工业制作水平。

“互联网+”带动电影生产创新。在创作题材方面,网络IP日渐成为电影创意重要来源,由网络小说《鬼吹灯》改编的《寻龙诀》和《九层妖塔》均进入国产影片票房前10位,热门网剧改编的低成本电影《煎饼侠》和《万万没想到》通过粉丝效应获得高票房。

(三)发行营销格局进一步优化。2015年,电影发行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传统发行企业优势进步发挥。作为发行市场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中影股份和华影公司主导或参与发行的影片分别为393部和150部:民营发行企业如光线影业(14部)、博纳影业(16部),乐视影业(12部)、福建恒业(11部)等所发行影片市场反响较好。另一方面发行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呈现“合纵连横”态势,电影发行资源更加集中。2015年6月,四海电影发行联盟成立,覆盖全国750家影院、4000多块银幕。成立于2014年年未的五洲电影发行公司2015年发行影片16部,发行票房67.5亿元,占国产片市场25%的份额。

“互联网+”进一步改变发行营销市场格局。一是电子票务公司参与发行的影片数量多,成为电影营销主要推手之一。二是发行手法创新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三是社交网站成为电影营销的重点平台。

全国票房逾440亿元

衍生品广受市场关注

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票房收入与观影人次呈排浪式增长。

(一)票房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D15年,全国电影票房440.69亿元,观影人次12.6亿,两项指标均创2011年以来增速新高。其中,从年均人观影频次来看,全国平均值已接近1次。在平均票价波动幅度较小的前提下,观影人次增幅总体高于票房增长,说明票房的增长已不仅仅依靠终端建设,而更多源于观影习惯的逐渐养成。

地区性票房差距正在缩小。与往年相比,2015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票房分布区间趋近纺锤形分布。票房超出50亿元的超高票房地区仅广东省一地,票房不足1亿元的地区仅西藏一地,居于5亿元~10亿元和10亿元-20亿元这两个中间区间的地区明显较多。

有18个省(区、市)的票房增幅超过全国票房增幅。成熟市场的票房增幅与大盘增幅相近,如以62.45亿元收入保持领先的广东省及其他票房大省,发展较为平稳。东北、西部地区作为新兴市场,保持较快发展,如黑龙江省票房收入同比增长69.64%,是全国增幅最高的省份,广西,甘肃等地票房增幅分别为65.95%、62.87%。

(二)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类型互补、互相促进。2015年,市场反响较好的国产片以喜剧片为主,进口片以动作片,科幻片居多,国产片与进口片在类型题材上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票房快速增长,共有81部影片票房过亿元。单片票房继续大幅提升,其中《捉妖记》和《速度与激情7》的单片票房均创历史新高,逾24亿元。

国产片在与进口片的激烈竞争中进步明显。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票房总额的61.58%;全年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片有7部: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大片的市场表现与进口电影不相伯仲。

2015年上映的进口片呈现出多国别、多样化、高新技术格式的特点。以第一出品国来看,进口对象国涉及13个国家。影片类型以动作,科幻和动画等为主,也有传记、喜剧、音乐等等。进口片仍多以高新技术格式方式上映,全年有3D格式上映的35部,IMAX格式上映的24部。

(三)衍生产业逐步成形。2015年,电影衍生品明显广受市场关注这得益于电影质量提升,衍生品设计和营销水平提高、消费者的版权意识加强。一些影片在制作过程中已同步开发衍生品:互联网成为开发营销衍生品的重要平台:衍生品有品牌化发展趋势如中影股份成立衍生品分公司开创“中影影家”电影衍生品品牌,并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共建“中国电影衍生产业研究院”。

国内的影视园区格局正在发生明显改变对产业收入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本土影视园区发展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世界著名影视园区进入中国市场。此外,影院逐渐成为广告投放重点。未来几年,广告在影院收入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银幕总数31627块

院线市场资本运作频繁

2015年,院线市场蓬勃发展资本运作频繁。银幕建设速度再创新高,银幕总数31627块,同比增长34.06%。影院建设进,步向中小城市拓展,多样化,市场化、更普及的放映体系加快形成。

(一)院线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全国已有院线48条。各院线收入快速提升。全国共有14条院线票房超过10亿元,同比增加5条。其中有4条院线票房突破30亿元。票房收入1亿元以上的院线中,超过全国票房平均增幅的院线有17条。

院线市场资本运作频繁,龙头院线万达院线推进全球化布局。2015年1月22日,万达院线成功上市,截至2015年年底,其股价上涨10.2倍,市值突破1000亿元。受益于上市融资,万达院线在国内积极并购,进一步稳固地位:还收购澳大利亚第二大院线Hoyts,成为全球第一大院线,显著提升中国电影院线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院线已成为资本运作和产业并购的热门领域,投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频频进入院线业。

(二)影院建设速度快,品质高,分布趋于均衡。到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影院约6300家其中新增1200余家:银幕总数31627块,其中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日增银幕数再创新高。相比往年,2015年新建影院体量明显较大,平均每家有银幕近7块,有助于适应日益增长的公映影片数量。

大体量、高品质影院优势明显。2015年,年度票房排名前10位的影院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城市,其共同特征是地理位置优越,银幕数量较多、拥有较高端的视听设备、能提供多样化的观影服务。影厅建设品质在视效方面,声效方面、特效方面有了升级。

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成本较低、投资周期较短的县级城市影院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有2116个县城建设了3241家数字影院共12777块银幕,平均每家影院有近4块银幕。县城影院银幕占全国银幕数的40.40%。

观众结构与变化

2015年,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的观影需求日趋旺盛,全国电影消费持续呈排浪式增长。在与节庆和休假时间重叠的电影档期中,电影票房与人次明显高于平日,显示出电影消费已成为国民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则进一步改变了电影消费方式,进一步激活观众需求。

(一)电影消费呈排浪式增长。经济总量,国民收入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国民用于电影等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使得电影观众快速增加。电影消费与城市发展水平之间呈现较强的相关性。2015年,票房在2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2座,即北京、上海。票房在1亿元-20亿元的城市共74座,覆盖了天津、重庆这两个直辖市、全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少部分地级市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票房在0.3亿元~1亿元的城市共120座,对应了经济发展较快的全国各地非省会地级市:票房在0.3亿元以下的城市共154座,对应了全国各地经济较不发达的普通地级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居民观影习惯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年人均观影次数逐年上升且大幅领先全国平均值0.92次。如北京地区为3.82次,已接近电影强国美国的43次。

(二)重点档期观众观影特点。电影档期日渐形成且不断成熟显示出电影已逐渐成为居民假期消费重要项目。

一是重点档期表现出观众集中观影的特点。多个档期的票房,人次呈快速增长趋势,且日均值高于全年日均的票房产出1.21亿元、350.68万人次。

二是不同的重点档期显示出不同消费倾向。长达2个月的暑期档和1个月的贺岁档已经成为观众密集观看电影的时间段。2015年暑期档票房124.57亿元:春节档票房18.2亿元,中小城市票房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缘于外出人员春节返乡带来的观影热潮。

(三)“互联网+”改变电影消费方式。电子票务平台的利用比例逐年增高,在2015年成为观众购票主要渠道。全国31个省(区、市)和48条院线均提供电影网络售票服务。

大型院线自建的电子票务平台被广泛利用,高于全国平均值。如,万达院线全年1.5亿观影人次中

线上购票占65%以上,即全年线上购票人次超过1.2亿。

第三方电子票务平台具有覆盖影院多,比价功能完善,社交功能齐全等特点,因此受到观众青睐。如微票儿在2015年覆盖了4500家影院占全国影院的71.4%。国庆档的观众中有25%通过微票儿购买电影票。

主流观众倾向于网络购票。以淘宝电影为例,2015年其用户中25岁及以下人群占51.37%。这一人群的年龄特征与主流观众年龄特征高度重叠:同时,这一人群的身份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每晚17点后,全国有近3000所高校的学生通过淘宝电影购票。据统计80%的大学生一年平均观影12次以上。

本文节选自《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6)》(2016广电蓝皮书),该书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