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江阴市长泾医院,江苏 无锡 2144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逐渐严重,发病率逐渐上升[1]。过往传统健康宣教,患者仅为被动地接受相应知识的干预方式,没有考虑到患者与护士之间在认知程度的不对等性,从而削弱这类患者的主观感知体验。而同伴支持互助模式是将家属作为共同的参与对象,使患者与家属共为同伴,一同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系统及全面的理论框架[2]。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此类患者引入同伴支持互助模式,以剖析其临床成效。现予如下报道。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传统护理照护的COPD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43.5±5.7)岁。并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收治的行同伴支持互助模式的COPD患者4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43.9±6.1)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8版《内科学》,均经肺功能以及胸部CT检查,再结合其症状体征,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肝及肾等实质性脏器无严重疾患;无全身免疫系统方面疾病;知悉并签订同意书。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意识模糊;精神病者;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同伴纳入标准:有一定书写能力;能使用手机、电脑播放视频;具有语言交流能力。同伴排除标准:年龄<18岁;存在既往精神病史。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由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COPD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相应的应对举措,使其对疾病有大体的了解;向患者做好基本的心理干预,使其以较为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为患者的病情康复营造出一个舒适的休养环境,包括合适的温湿度以及病床整理;就患者个人所呈现出的躯体症状,给以相应的症状处理,并及时将病情状况向医生进行汇报,做好各种药物的管理;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饮食管理,培养其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同伴互助模式。①家属共同参与式的认知干预。1次/周,由护理人员每周一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干预。护士将患者的家属罗列出一份清单,要求在列的家属均至少与患者生活时间达6个月及以上,且具备基本的言语交流能力。而患者则从该份清单中选出一名家属,并与之组合成对子。护士预先为双方准备好纸笔,要求双方在听课过程中,及时记录关键的信息内容,并于课后彼此进行内容的复述。护士在宣讲过程中,以口述为主,再辅以手绘动画以及多媒体视频的方法,向双方呈现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等方面的内容。在宣教过程中,始终注重与患者之间的眼神交流,从中读懂其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内化程度;当患者流露出困顿神情时,护士应重复相关知识内容,并以手绘的方式再次呈现有关信息点。护士的干预时长控制在30 min以内。结束后,护士要求双方相互交换自己的笔记本,并让双方进行本堂知识点的复述,即让一方在复述的同时,另一方则耐心地倾听,记住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纠正的相关内容,于结束后给以点评。护士在该期间的角色定位乃是认真倾听,对双方所呈现出的内容给以点评,并用手机录制下相关视频资料,拷贝给双方,要求双方于当晚入睡前30 min再次予以温习。②家属及患者角色扮演式场景体验。1次/周,由护理人员每周五下午对患者实施一对一实施,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为基础,再考虑到患者及家属今后可能遇到的生活情景,提出相应的模拟场景话题。比如,现在你感到自己出现胸闷、气喘、咳嗽及咳痰的症状,你会采取何种干预手段来缓解自己的症状呢?而作为家属,你又会采取何种手段来帮助患者缓解其躯体症状呢?描述完具体的情境后,护士让患者及家属各有5 min的时间进行情感酝酿及情境感知,使其以最为真挚的状态体会着具体的情境,并充分调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表现出具体的行为方式。当双方进行角色扮演的同时,护士则用手机录制下双方的角色扮演视频,结束后,将该视频拷贝给双方,并回放视频,逐一点评视频中有关内容,纠正其错误的认知体系。
两组在干预前及出院前进行各指标评价。①采用改变准备阶段和治疗愿望量表(SOCRATES)对其治疗动机进行测评,该量表有3个分量表,分别为认知(7个条目)、犹豫(4个条目)和行动(8个条目),共19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认知7~35分,犹豫4~20分,行动8~4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治疗动机越强烈。②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SAS和SDS量表测评,得分越高,则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治疗动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动机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动机情况比较(x±s,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消极情感状况评分比较(x±s,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疾病自身所呈现出的慢性特点,这就涉及患者出院后的自理生活行为,而不良的行为方式对疾病的预后转归均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所以,从患者的认知层面开展相应的诊疗照护,帮助其重塑系统化及理论化的整体知识架构,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的前提条件。只有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理论框架,才能指导其自觉践行正确的行为方式,这是促进患者病情整体化预后及转归的前提条件。只有良好的理论认知,才能减轻患者因担忧自身病情预后转归所致的情绪焦灼与不安,并能为其出院后的自理照护行为奠定有效的前提条件[3]。在本次调研中,笔者引入了同伴支持互助模式,而家属就是患者最坚实的照护后盾,通过对患者与家属共同进行培训,能达到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双方对患者开展共同照护,彼此督导,这对其康复是大有助益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动机要强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与同伴支持互助模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与自我效能有关。首先,家属共同参与式的认知干预,能将家属一同纳入到患者的临床照护干预进程中来。家属的参与和介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借助双方之间的认知复述,能进一步巩固及强化相关知识体系。这在医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能帮助患者纠正自己表层以及深层次的认知错误以及观念,从而从根源上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外延至自身的行为层面上。家属的参与,能改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及观念,能有效塑造认知理论,并能借助双方的内心认知行为变化而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这能矫正既往不正确的认知体系,从而使患者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一种积极、正确的认知意识形态,最终能有效地搭建良性循环过程,改善其治疗动机[4]。
笔者在本次调研中,亦对比了两组患者的消极情感状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积极情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主要为,患者与家属在健康宣教结束后,会将自身在本堂课中所内化的相关知识点重新进行复述,能帮助双方重新梳理这方面的知识框架,并对相关知识点内容进行加工,能有效规避一系列的逻辑错误,并让双方以更具客观性的认知标准来对待自己当前的病况,循序渐进地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点。伴随着患者对相关知识内容的了解,能激起内在的主动性与自信心,同时唤起患者对愉悦情感的主观体验。所以,研究组患者的消极情感状况亦较对照组来得轻,促使其能架构更新及更全面的观念,使其产生适应性的行为。另外,家属及患者角色扮演式场景体验是患者认知内容升华后的具体内化方式,一方面能帮助患者重新回溯到内心深处的角色定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将其进行自我认知的观念转变,将其以行为的方式给以呈现,能促进患者意识形态水平的更正。在角色扮演中,能引导患者对“我”及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让其亲自进行演练,能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分析,更具实际应用意义。一开始时,通过让患者及家属进行情境阐述以及心境传达,通过护士的从旁纠正,能改变患者的自我阐述,并反过来巩固其认知结构。之后,借助双方在具体场景中的角色扮演,能帮助其自觉应用相关技能,从而帮助患者自觉调整自己的内在行为[5]。认知与情绪亦有一定的关联性,伴随着患者认知重建,其对相关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病情转归均有主体的把握,能提高患者的应对技巧,故而,其消极情感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于COPD患者而言,引入同伴支持互助模式,有助于提高其内在的治疗动机,且能改善其情感特质,值得进一步推广。
[1] 张桂玉,刘小平,郭冬梅,等.认知行为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7):541-544.
[2] 王丽香.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6,22(9):1574-1576.
[3] 陈 沁,曾丽智,赵东琼,等.过渡期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家属的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13,34(24):3833-3835.
[4] 刘 宏,李 霞,赵爱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延续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867-869.
[5] 李 文,赵文红,张新征,等.全科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