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工技巧与文物修复

2017-02-09 01:59秦建明
大众考古 2017年10期
关键词:辘轳牛筋玉环

文 图/秦建明

汉代陶井模型与井架上部的滑轮

元人陶宗仪在其所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中,记下了一件结构奇巧的古董“玉辘轳”,其文不长,但故事很是有趣:

玉辘轳……余昔宦游钱唐,因识吴和之者,性慧巧,博物。收一辘轳,玉青色,形如吕字,环口中间,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形色极古,人皆以为鬼工。因土渍,用白梅熬水煮之,良久,脱开。详视窍中,有双玉轴在焉。中嵌一物,形若牛筋。意度必是当间煮之胖胀,撑塞双轴,入窍关住,所以宛转无碍。年深座败缩瘦,因而煮脱。试用干牛筋槌实,置轴两间,对勘孔窍,以线定,煮之,少时,双轴果涌入窍中,须臾取出,依前动转不脱。后余亦收一小者,状若旋环,制作大约相似,后因损折,转轴中亦有一物,形似翎桶,想亦同一关捩。其玉具剑,自三代有之,今止以两汉为始,至于宋朝,且千余年,未有能穷其轳底蕴,今偶以煮脱乃得其机轴,亦云奇矣。

说的是元代钱塘人(今杭州)吴和之喜欢收藏古董,他收藏有一件古色古香的青玉辘轳,精美绝伦,辘轳“形如吕字”,即为细腰之形。今天出土的汉代陶井模型,很多上部都带有井架,架上横穿一陶制辘轳,其辘轳之形,或如细腰腰鼓,或如现代的滑轮。前一种腰鼓形者,绳索可以在其上缠绕一道,也可以缠绕多道;后一种,即文中所说“吕”字形者,绳槽深窄,则只宜缠绕一道。吴和之的青玉辘轳其实就是一件古代的小滑轮,但并非实用之物,只是一种古玩,前人或称之为“弄器”。文中提到“环口中间,辘轳旋转,无分毫缝罅”,是指辘轳与外环套接,相接之处严密、无分毫缝隙,灵活旋转于环口中间却不脱落。寻常玉工,难窥其间秘密,无法制作,故被视为“鬼工”,藏家甚是珍重。

玉辘轳推想图

玉辘轳的孔轴结构示意

大约此辘轳外为一玉环,玉辘轳横置环内,辘轳两端皆有孔窍,与环内孔窍相对,而另有二小玉轴,穿在环与辘轳之间,于是辘轳可以在环内灵活旋转。这件器物的妙处在于辘轳两端与环间紧密相接,几乎“无分毫缝罅”,缝隙如此之小,如何安装,成为难题,而安装后又不脱落,更是难中之难。

器主吴氏因玉器上附有土渍,也就是土锈,遂用白梅水煮玉去除土锈。以白梅水煮玉去除土锈大约是古人一种土方,不想煮了一会,玉器竟然散开,辘轳从环中间脱落。这一下,出人意料,为除土锈,却将这件鬼斧神工的玉器弄散伙了,顾此而失彼,主人吴氏心痛懊丧之状,可想而知。

原先的器物,辘轳就在玉环内旋转,由于辘轳两端与环间紧密相接,间不容发,其结构无法窥视。这次意外事故,此器散开,果然露出玉轴一对。虽然看到了内中结构,但要想恢复原状,其玉轴之安装却成为难题。玉轴长出则无法装入,短则装入后,轴在孔中来回活动,最终依然脱落。所以古代匠人究竟是怎样将这几部分零件安装起来的,成为不可理解的秘密。

但吴氏慧巧过人,见识甚广,观察细腻,他发现玉轴孔内残存有少许破败之物,细审之,其物状如牛筋。于是反复揣摩古人方法技巧,设想古人所用之技,最后经过试验,复原安装成功。不但再得完璧,而且破解了这一长期失传的技术之秘。懊丧之后,复得狂喜,亦古玩家之大乐也。

原来玉辘轳两端之孔深,而插入其中的玉轴稍短,故可带轴放入环间。安装时,先用一段干牛筋放置在孔底,再放入玉轴,令轴端不伸出孔外,然后分别对准玉环内侧上的两处轴孔,以线捆定,不使玉环与玉辘轳间发生位移,再放入水中加热浸泡。干牛筋浸水受热,渐渐膨胀,将小玉轴顶出,轴头进入环内孔窍中,于是辘轳可以旋转而不会脱落。

现代此类结构的处理方法,是在孔中轴下加一小弹簧,压入后使轴至环上孔口,自动弹入。如手表与表带之连接,即多用这种技巧。古时少有弹簧,故用牛筋,以其干湿之膨胀变化,推轴入孔而不倒退。千年之前的玉匠,能想到这种方法,足见其灵巧的心思。

陕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内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陶宗仪记载的这件青玉辘轳,当是其亲眼所见,而今日所存古玉中,却少有这种玉器之踪。也有可能因其结构特殊,出土时或许大多零散,后人将其视为两物,一为玉环,一为玉辘轳,而不知其本为一器。但此类玉环内侧有一对轴孔,玉辘轳之两端,也都有轴孔,可以借此轴孔,以别于它器。

这种结构的玉辘轳“弄器”,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这种可以伸缩弹出的孔轴结构,与现代机械上应用广泛的滑动伸缩定位轴、定位弹珠的结构原理相同,它的出现已经是这种机械装置发明的先声。陶宗仪文中说的玉具剑,即古代剑鞘首部的玉饰,其形细腰,类似于玉辘轳,他据此推测这类玉玩为汉时之物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宋代之前出现这种先进技术,足以令人咋舌称奇。

陶宗仪本人也收藏古董,他藏有一件玉器与吴氏的玉辘轳类似,只是形体稍小,“状若旋环,制作大约相似,后因损折,转轴中亦有一物,形似翎桶,想亦同一关捩”。也就是说,陶氏这件藏品与吴氏所藏不同,玉环中间安装的不是辘轳,而是一玉环。大玉环套小玉环,小玉环可以在大玉环中垂直旋转,故曰“旋环”。不过这件玉器也不慎散开,陶宗仪发现大小玉环内亦有轴,只是孔间发现的东西不是牛筋,有点像“翎桶”,即鸟类翎管根部那一段。或其内填充物日久变形,而导致状如“翎桶”。

这件旋环,让我们一下子想起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种巧器,即汉代长安工匠丁缓所制“被中炉”。《西京杂记》云:“长安巧工丁缓者,为卧褥香炉,一名被中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缓始更为。机环转运四周,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故取被中为名,今谓之滚球。”这种香炉的结构原理与旋环相同,只不过其外为球形,内中旋环相套,中间悬挂一可以转动的焚香盒。器物不论如何滚动,其中的小炉口部皆向上,不会倾翻,甚至可以安全地放入被中熏香,今人称之为“被中香炉”。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机制与“被中炉”也很类似。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中国古代的浑天仪与现代航空航天上运用的陀螺仪,也是这种结构。

然而这种制作巧妙的玉器在古代中国并不太受欢迎,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收藏玩赏此类物品者也被讥为玩物丧志。因此在古玉器中,与寓意长命富贵、吉祥如意之类玉玩相比,它们属于不被提倡的异类。但细细想来,它们却都是珍贵的精巧机械小模型。

滑轮在中国古代曾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打桩吊水,可升帆起重,西周贵族下棺就要用到辘轳;传说秦始皇泗水捞鼎也运用滑轮;汉画像石上有“泗水捞鼎图”,其中刻绘有清晰的滑轮架;古人也在水井之上安装滑轮吊桶;汉代出土的陶井模型中滑轮屡见不鲜,可见其在古代曾得到较广泛的运用。但可惜的是,这些令人赞叹的机械发明后来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在德国、瑞士等国家,许多少年儿童和成人都喜欢机械玩具,成为一种风尚。他们会自己动手制作微型火车、轮船、飞机,或者机器人之类,精巧者能飞会动,甚至弄出许多新的创造发明。这种风尚,无形中为该国储备了雄厚的机械技术人才,这些国家长期占据世界机械制造强国之位不能说与此无关。熟悉各种机械技术,明其原理,则大之可为机械,小之可制钟表,推而广之,应用之处极多。若能循循善诱,则奇技岂是淫巧,若能寓教于乐,则民智不教自开。藏智于民,为国蓄才,就不会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也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陶宗仪这篇小文,不仅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于今日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修复亦具启发意义。当我们对结构复杂文物进行一项保护或者修复活动时,应考虑其他部位、其他材质会不会受到损害,不能顾此而失彼。因而有必要对其修复方式进行论证,甚至进行试验和建立预案。更重要者,修复文物往往不仅仅是修复,也是深入文物内部的过程,是探索古代工匠技巧的一个难得机会,是认识古代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门径。另外像文中记载的玉器上“因土渍,用白梅熬水煮之”的除渍技术,当是古代收藏家一种去除土锈的验方,至于这种方法有无作用,效果如何,似乎可以进行检验。如果效果显著,那么其去渍机理也可以探讨,或许籍此,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清除土锈材料。

猜你喜欢
辘轳牛筋玉环
张玉环的无罪之路
9778天与2234万元
聚焦张玉环冤案
牛筋爷变化记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念信
村头的那口老井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熬在牛筋汤里的爱
牛筋爷变化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