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祥
因为楼下是一所学校,每天上班,都会看见有老人护送孩子来上学,而且往往都是老人帮孩子背着书包,孩子则空着双手跟在老人身后。有的老人甚至于还帮孩子提着早餐什么的,快要到校门口,才把身上的负担交给孩子。我经常看到住楼上的爷孙俩,还在上小学时,都是爷爷帮孙女背着书包送她上学,现在孙女已经读到初中三年级,都快要中考了,每天上学还是看到那位爷爷帮她背着书包送她上学。很多时候,真想叫那个爷爷把书包放到孙女的肩膀上,让她自己背着走。然而也只是想想而已,不敢把这话对那爷孙俩说出来。任何时候,爷爷肯定都会认为他的孙女是个小孩子,一直需要他呵护,需要他照看,而帮背书包,那就更自然了。即便现在孙女已经长大了,爷爷肯定也还会这样认为。孙女呢?孙女也是从小习惯把书包放到爷爷的肩膀上,已经习惯了爷爷的照顾和呵护,即便别人再怎么看不惯,爷爷也不会让孙女自己背书包,孙女也不会自觉地去爷爷的肩膀上把书包要回来。
下楼时,雨已经停了,拿在手上的雨伞就没有再打开。街道湿漉漉的,偶尔还积攒着一窝一窝的雨水,风从高空飘过,寒冷就一直围绕在身边,挥之不去,躲避不了。
“你冷不冷?”迎面走过来的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几乎撞到我身上。孩子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穿着校服,空着两只手走在老人旁边。一把年纪的老人帮孩子背着书包,一只手撑着伞,虽然不再下雨了,但老人的伞并没有收回来,仍正正地罩在孩子头上。也许是因为匆忙,或许是老人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我已经让到路边,老人的伞还是撞了上来。
“你冷不冷?”伞撞到人后,老人只是把伞正了正,完全没有理会我的存在,继续关切地问着孩子。这时我听到孩子冒了一句:“真受不了你这种样子,烦不烦啊你,我不冷,一点儿都不冷!”老人对孩子的关切溢于言表,而孩子却不买账。看得出,孩子显然对老人的问话已经很不耐烦了,说话的语气里带出了埋怨的成分。这时孩子从老人肩上抢下书包,皱着小小的眉头对老人说:“叫你别来你偏要来,一路上就烦个没完没了。不下雨了,我自己走,你回家去!”说完后孩子扔下悻悻站着的老人,背上书包融进了上学的孩子中间。孩子的行动让我很吃惊,敢情孩子是不想让老人送她上学,却一时不好违拗老人的意志,只好迁怒于老人的问话。
我怔怔地看着老人,老人这时才注意到我的存在。她收起手上的伞,笑着对我摇了摇头,自嘲地说:“这孩子,天气变了也不知道多加衣服,叫她多穿点儿她还不高兴。”
“现在的孩子都这样。”说完这句话后我急忙离开了老人,我不敢在老人身边多停留,更不敢同她多说话。因为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老人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即使是孩子,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立的主观思想。
“你冷不冷?”想到老人那种关切的表情和一遍又一遍的问询,我突然间真就感到了一种寒冷,这种寒冷不是来自冷空气的侵袭,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那久远的关爱。想想自己曾经也应该是得到过这样关爱的,但在什么时候,在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却回忆不起来了。也许那个时候,自己肯定也会不以为然地忽略这句问候,然后只想尽快地逃离这种关爱,逃离那种关切的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和问候,好好地去走自己的路。
从没有想过这种关爱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生活,年轻的日子里,总是爱把父母的关爱忘得一干二净。父母不在后,才偶然会想起那种关切的唠叨,但也只是在心中闪了一下而已,感觉上那些关爱和唠叨离自己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结婚成家养育子女后,心才仿佛一下子就柔软起来,然后将目光紧盯在孩子身上,寸步不离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不自觉地也学会了唠叨,学会了一遍又一遍的叮嘱。遇到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也会犹豫,也会挣扎,也会想不通。然而睡一觉醒来,首先想到的还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早上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早餐,她背着去上学的书包会不会压弯她的肩膀……孩子若干次同我和妻子谈话,叫我们少管她点,她已经长大,已经学会照顾自己,希望我们能够让她独立起来。尽管我也很想让孩子独立,但想到生活的多变和社会的复杂,对孩子就不敢太过放手。嘴上虽然答应今后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然而实际生活中却时不时地把关切的语言说出来,叮嘱孩子要注意这,注意那,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很难想象,如果真让还不太知事的孩子脱离了自己照管的视野,那接下去的生活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台湾作家刘侠说过:“在自己的生命中,似乎很难有两全的时候,不是选择了这一样,便是割舍了那一样,总要一刀下去做个了断。”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割舍不掉的东西却很难让我们做出了断。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总是千丝万缕的粘连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和关心,这其中更多的是老人对儿孙,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牵挂。
“孩子再大也还是孩子”,这是很多为人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特别是像我等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礼教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东方父母,更是希望能够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的吃喝拉撒、消闲玩乐、成长道路、人生大事等都想亲自过问。甚至于恨不能希望自己多长几双眼睛,把孩子的所有生活环境都罩在自己的目光下,用一种透不过气来的“爱”把孩子圈在自己的气场中。长期形成的传统文化让我们认为这就是真爱,这就是关心,从来没有考虑到这种关心和所谓的“爱”会有什么不妥,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有时,我也会对西方人的教育很羡慕,也想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孩子,但施行起来后却又感到施展不开手脚。原因是我永远做不到对孩子的生活无动于衷,永远做不到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世界之外。
“你冷不冷?”这句话久久地打在心坎上。儿女的冷暖一直系着老人的心,一直系着父母的心,而这份冷暖又岂是“关切”这两个字所能包涵的。对儿女来说,在被父母关爱的时候,也不要总是让心硬着,也要倒过来对父母多关心关心,在气候变冷的时候也常常问一下父母:“你冷不冷?”相信父母在听到儿女的问候后,其感动一定会溢于言表。生活中的关爱和问候,不应该只是从父母的身上传递到子女身上,也得要从子女的身上传递到父母身上,这样的关爱和问候才不再枯燥,才会给每一个人带来温暖。
渐行渐远
我和女儿走到那几棵大树下,阳光刚好冲破云层从天空洒向大地,洒在我们头顶的阳光在树枝上结满的露珠映射下,有点儿斑驳,也有点儿迷离,清晨的微风里,树枝的摇曳作用让阳光有点儿飘忽不定地游离着,一忽而这边,一忽而那边。女儿快乐地一边用脚步去追逐这飘忽不定的阳光,一边高兴地对我喊道:爸爸,快来看,这是阳光的舞蹈!我的心情就在这个时候被女儿感染了,也跟着女儿的步伐快乐地移动起来。看着在我面前无忧无虑奔跑着的女儿,我一边紧跟着女儿向前跑去,一边回味着女儿刚才的话,慢慢就回味出了我不知道也无法具备的很多知识。
写作这么多年,说一点儿想象力都没有那是假的,但比起孩子,我还是感觉到内心的想象力远没有孩子丰富,孩子可以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她所认知的东西,而我却不能;孩子可以张开嘴巴说出她想说的话,而我却不能。童年生成的丰富想象在成年以后就不知不觉地被禁锢了。特别是思想不再单纯,心思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浮躁岁月,语言也就变得越来越贫乏了,词语也就越来越单调了。说话的艺术虽然越来越讲究但话语的顾忌也越来越多了,书写时对文字的运用也越来越拘泥了。放学回家女儿每天都要书写每日一段,这是学校用来培养学生书写的一种方式,就是这样一种简单的方式,学校都深怕孩子们在文字应用中出错,然后就时常叫我们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以至于在孩子的每日一段中就很难见到童稚的想象,每天一段话总是干巴巴的,左看右看都不像一个孩子说的话,倒像是孩子在向家长和学校老师汇报工作,我不知道学校的老师看了后会有何感想?其实在我看来,不受任何禁锢的孩子,其思维的空间远比我们家长及老师还要大,还要广,我们做家长的以及我们的老师站在一边自以为是时,孩子的思维已经飞到了想象中。像“阳光的舞蹈”这样的想象思维,它是属于孩子的,是属于孩子思维中的事物,而不是属于像我这样在社会中滚爬多年,沾满了一身市侩习气,学得虚情假意,对生活多愁善感,说话瞻前顾后,处事小心翼翼,对人唯唯诺诺的成年人。
我和女儿走的是一条城市边缘路,这是一条靠近城郊的街道,从这里走过去,既可以不脱离城市,也还可以避免城市中心的污浊、嘈杂和喧闹。
在快要融入市郊田野的街道边,我们又见到了那个老人,那个每天早上我和女儿散步时都看到的老人,她仍在街道边那块不大的菜地里,与往天不同的是,今天她不是在菜地中忙碌,而是菜地旁边,面朝菜地中那些绿油油的蔬菜,一动不动地站着。她的这种姿势让我很奇怪,走过去好远我又回头看了老人一眼,这一眼让老人发现了我,然后叫住了我们,老人问我们要不要蔬菜,要的话就到菜地里去摘。我还在那里品味老人的话,女儿却高兴地说要,并不等我发话就回转身向老人和她面前的菜地跑了过去。来不及多想我也急忙跟着女儿向老人走过去。虽然每天都能够在菜地里看到老人,但是今天听她说要送我一些蔬菜还是让我感到很意外,也很突然。我想老人可能是不是神经有问题,要不就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她遇事有求于我。我不想要她的蔬菜,但女儿已经走过去了,我只好跟在女儿后面并想制止女儿的行为。然而由于距离比较近,我还没有把制止的话说出来,女儿已经走到老人的面前。
女儿已经和老人亲热地站在了一起,老人弯下腰,想用手去抚摸女儿的头。我们不要菜!我抢先一步用语言回绝了老人,同时也想阻止女儿。但女儿却说想要,女儿说这些菜很可爱,她要带点儿回家去养。我想把女儿从老人的身边叫走,女儿不走,非得要我去帮她摘一点儿菜才走。为了说服我去摘菜,女儿还当着老人的面说:爸爸,我们家今天还没有买菜,我们就顺便在这里摘点儿吧,还不用花钱去买。从内心讲,我真不愿意无缘无故受别人恩惠,占别人的便宜,何况是一位老人。在这么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碰上这么一个陌路人,她为什么对我们这么热情?为什么要送菜给我们?在这个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什么人都不得不防的城市,这不能不让我多想。我在那里多想,而我的女儿却跃跃欲试要下到地中间去摘菜了,热情的老人也叫我们自己到地里去看,看中哪蔸就要哪蔸,没关系。一边是老人的盛情,一边是女儿的固执,此刻的我显得十分为难。盛情的老人还在地里热情地招呼着,见我还不动,她说,要不,你们站在边边上指,要哪蔸我给你们扯哪蔸。
在我的胡思乱想中,女儿已下到了菜地中间,已经开始拔菜,局面已经超出了我的控制。我只好站在地边,一边盯着老人和女儿看,一边思考着对策。老人扯了一大抱菜,问我够不够,我连说够了,够了。见女儿也扯了一把菜,我赶忙把女儿从地里叫了上来。
从老人手里接过菜,我把早已攥在手里的十元钱递给了老人,老人却坚决不收我的钱。推让中老人很生气,说如果收钱我就不叫你来拿菜了。就在我与老人为十元钱推让着十分尴尬的时候,女儿却在一边说,爸爸,奶奶不要你就给我吧,我拿去买玩具。女儿的话让我感到十分狼狈,而老人也趁机把钱重重地塞进我的手里,说拿给孩子去买玩具,算我送她的。
我一定要老人告诉我,为什么要送菜给我,不然我就不收。老人对我说,她是从农村过来的,儿子在城里工作,就把她接到城里来住,她指着不远处的一栋高楼说她就住在那里。老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土,这几年一直没见有人来管理,老人觉得很可惜,就把它收拾整理出来种上了蔬菜。没想到收拾的时候没有人管,菜长出来后城管却来管了。昨天城管来通知老人,叫老人立即把土里的菜清理掉,如果不清理掉,今天就要来罚款,所以一大早老人就来了。老人说我们一家也吃不了这么多菜,扯丢又可惜,送点儿给人,还可以让别人也尝尝鲜。怕我多心,老人最后补充说:这里的土很肥,我没有放大粪,也没有放什么肥料,你们拿去尽管放心吃。
老人的热情让我十分感动,尽管感动,到与老人告别时我都还在心里琢磨着该不该收她送的菜。但女儿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欢天喜地地把一大抱菜归拢到一起了,并催促我找东西把菜捆起来,由她来抱。告别老人,我们慢慢地走出老人的视线,走出好远后女儿把抱着的菜拿给我,说她累了。我从女儿的手上接过那一大抱菜时,女儿说,爸爸,我觉得你真虚情假意,明明家里还没有买菜,奶奶把菜白送给我们,你还不想要,要了还想出钱,你看现在我们又有菜吃又节约钱多好。我没好气地对女儿吼道:小孩子家的你懂什么,闭嘴,好好走你的路!女儿一定是被我的这句狠话吓住了。她盯着我看了一眼,然后很委屈地甩开步子,一路小跑着向前冲去,拉开了与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