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120帧迈向世界最好的导演

2017-02-08 18:44毕亚军
青年与社会 2016年35期
关键词:林恩比利李安

毕亚军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全球观众见面了。不少影迷掐着指尖在等待,但这一次,他们等的不是李安,至少不只是李安。

他们在等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每秒120帧的电影。

要跨出这个栏

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伟大导演”评选榜单上的唯一华人……

带着这样的成绩和光环,李安的每次出场都会成为焦点。但这一次,情况很不同。

2013年华商韬略出版《华人智造者》一书并首次写李安的故事时,他刚以身心疲惫为由,请辞美国新剧《暴君》的导演工作,一度让人以为他会休息一阵子。但显然,他终究还是停不下来。不但停不下来,而且还把新的步伐迈出这么大,大到——重新定义了电影。

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李安,素来被认为是拿捏故事与情节的高手,但在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故事不再是重点,情节也不是,这一次的重点,是形式、是视觉、是体验、是观看本身,是人类第一次有了这种形式的电影。

这是李安想要的,是他故意的!

自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确定了每秒24帧(一幅静止图像称作一帧,每秒收录24帧连拍图像组成连续影像构成电影)的拍摄技术以来,电影的艺术表达不断翻新,数码也取代了胶片,但每秒24帧的标准却长期没变,直到今天依然被全球电影人普遍遵循。

但最近这些年,在新技术不断兴起与普及下,一些对电影革新有使命的人开始站出来突破这个老规矩,在艺术表达之外寻求电影技术的新意思。素来以“保守”形象示人的李安,则是其中最积极,也一直走在最前列的拓荒人。

2008年,李安从20世纪福克斯接下《少年Pi》的导演任务,这是一个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故事,也是包括《哈利波特》导演阿方索?卡隆在内三位世界名导都不敢啃的硬骨头,但李安大获成功,还以3D来了个技术大转型。

当时,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还未上映,3D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李安也是第一次接触3D和数字电影,但他毅然发起大挑战,将《少年派》拍成了3D,而且拍出了第85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视觉效果奖,卖出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史上最卖座的百大电影之一。

也是拍摄《少年Pi》的过程中,李安深感24帧传统标准撑不起3D,深感“电影要变了”,继而对电影的未来作了很深的独立思考。与他所见略同的人还包括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和詹姆斯·卡梅隆。前者在2012年底做出了每秒48帧的影片——《霍比特人:意外之旅》,后者则放出消息,要用48帧甚至60帧去拍《阿凡达2》。

李安对杰克逊和卡梅隆告别24帧的创新勇气点赞,也默默进行着自己的探索。探索的结果就是,他接触到了每秒120帧,这种当下最高,“会逼真得跟实际看到的一样,而不再是一部电影”的新技术。

这个每秒120帧把李安折磨得不行。他想把它做出来,告诉观众电影可能要这样了。接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剧本后,原计划拍摄《拳王阿里》的他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纠结:“是留在电影世界(不超过当时最高的卡梅隆的60帧),还是搬出电影世界(去做最高的,没有任何人做的120帧)。”

李安想做120帧,但他顾虑重重

首先必须慎重的是120帧是否能成功并且有意义?因为全世界都还没人这么做过,即使一向大手笔的卡梅隆最多也只做到60,而且还只是计划。更现实的是如何赢得投资方的支持,全球的电影院都还停在24帧的水准,比如中国就只有两家影院可支持120帧的播放,这意味着即便120帧是对的,也无法让要做120帧的超额投入在票房上获得相应回报。

最终,李安还是决定去冒险——拿着自己的名声、人脉、才华,以及过去在电影界的所有积累去赌博、去挑战,去做120帧,去给电影一个新定义。

冒险一搏的动力来自他对电影未来的使命。他看到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视台及电视厂商,在千方百计地革新技术争夺观众,也认定电影必须从观看体验上进一步革新,才能继续保持它的优势。他说,120帧的最高技术他看到了,他不确定这种让电影“不再是一部电影”的改变是不是真正的未来,但他没理由不去拍出来,不去试一下。

剧本也给了李安做120帧的刺激。改编自同名畅销书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了19岁参加伊拉克战争,被媒体追捧成国民英雄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应邀在感恩节的美式足球赛担任中场表演嘉宾时,脑中不断涌现战争情形的故事。李安认为,以每秒120帧的技术去拍摄,将能最真实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恐怖,以及其中的人性……

一个导演试图去推动整个电影业的革新,而且前途充满未知。这是一个有点自不量力的赌注,也是一个精明的成功者不会打的赌。但李安认准目标就忘记自己是谁的憨劲儿上来了,他非要去赌,非要赌这么大。豁出去了,“跟他拼了。如果不好,被全世界的人骂,被同行说你在搞什么鬼,我都会甘愿。”

接下来,便是带着憨劲儿克服一系列的拍摄困难,领着一整队被自己逼上独木桥的人在迷雾中航行。李安形容整个过程是terrifying and exciting(令人惊惧且兴奋),且常常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但“一个目标下去了,就没有办法回头。”只能是“哄啊,鼓励阿,威胁啊,一直拍下去。”

李安说:“24帧就像是天堂乐园的一个栏杆,如果跨出去了大家就都不知道怎么办。”但他是很相信电影,也很相信改变的人,如果知道了有个跨出去的办法(突破24帧),他就没办法假装不知道,而是一定要去找答案,即便很多问题都是未知也要去找——“先有个梦想,然后再想现实上该怎么解决,具体问题等到发生后再解决。如果想那么多,看别人的成败去做,就永远不会走到前面。”

跨出这个栏(24帧),踏进新世界(120帧),这是李安的一大步,也是电影的一大步。

如今,无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票房与口碑好坏,这一步,都已经跨出。

无论结局,先跨出去;不论收获,先去耕耘,这也是李安一贯的作风。

半个世纪的赌注

看上去腼腆,甚至透着柔软的李安,已经和自己、和电影打了半个世纪的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他的大冒险,但并不是他最大的冒险。

李安最大的冒险是——决定成为一个电影人。

今年62岁的李安从小就对电影充满兴趣,但他对电影的追求却一路坎坷,而且伴着孤独。

首先是相当长时间内,父母的不理解、不欣赏。李安的父亲做过校长,母亲也是教师,他们一心想要李安成为他们观念中的主流精英,当个艺人显然不在他们的主流定义里。当李安1973年考入台湾艺专(现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时,父亲曾以这样的儿子(痴迷电影和戏剧却不爱常规教育,接连高考失利)为耻,并在走进艺校大门之后大哭一场。

即便后来争得父母同意,自己也足够争气,跑到美国伊利诺大学拿到戏剧硕士学位,并在殿堂级艺术学府——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电影依然以戏剧性的残酷考验着李安。

1985年结束纽约大学学业后,李安原计划回台湾发展,但临行前一晚,他获悉自己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两项大奖,而且还被美国三大经纪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人邀约,希望他留在美国发展。

李安满怀期待地留了下来,但换来的却是长达6年的失败失败再失败。他想靠剧本创作打通通往好莱坞的路,每一部都尽心尽力,但每一部都是被赏识却不被买单。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有家看好他的制片公司说要请他亲自做导演把本子拍出来,还尝试找了当时年仅19岁、尚未成名的茱莉亚·罗伯茨做配角,但临门一脚了,项目还是破了产。

整整六年,李安除了努力再努力,偶尔帮人拍点短片,做点剪辑,就是到剧组打杂、搬沙袋,做“家庭煮夫”,带孩子。全家的生计都由太太林惠嘉一人支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吃了6年的软饭,而且是在世人眼中最不能耽误的黄金年代。

1990年夏天,李安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时,他的剧本项目已全部死光,银行存折里只剩下43美元,连跟着女儿一起撑他的岳母,也建议他放弃电影。但即便这样,李安也要继续赌下去,美国看不到希望了,他决定回台湾,继续找机会。

当时的台湾,电影市场很不景气,但李安却时来运转了。回台不久,他独立编写的剧本《推手》,以及与人合写的剧本《喜宴》,双双获得政府优秀剧作奖以及40万新台币的奖金。再之后,37岁的他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推手》,并入围了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再之后,他执导的《喜宴》仅在美国就拿下近700万美元的票房,还捧回了柏林影展金熊奖,另一部与《推手》、《喜宴》合称为“父亲三部曲”的《饮食男女》也是好评如潮。

“父亲三部曲”的成功,让李安六年的辛苦得到慰籍,但他对电影的追求,与电影的赌注才刚刚开始。紧接着,他赌了把更大的,提着胆子接拍了由哥伦比亚投资,并邀请一众好莱坞当红名星参演的英国名著《理智与情感》同名改编电影,誓言打赢一场“进军大联盟、大制作的前哨战。”

一个东方人要去挑战英国的百年经典名著,这个压力很大,但被好莱坞“耍了”6年的李安,憋着一股劲儿要让欧美人看到自己。最终,他通过这部电影,用西方人的语言,讲西方人的故事,触动了西方人的心,也奠定了自己可以导演西方经典的地位。1995年,《理智与情感》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以及金球奖、金熊奖等四项国际大奖,而且还在全球拿到1.35亿美元的票房。

现实的好莱坞由此向李安张开了怀抱。此后的李安,不断跟自己打赌,跟电影打赌,跟电影观众打赌,跟好莱坞打赌,赌自己可以做出不同的东西,赌电影其实还可以这样拍。于是也不断有了不一样的导演李安,以及李安导演的不一样的作品。

在执导的第二部西方主题电影《冰风暴》中,李安瞄准性开放与伦理错乱的尖锐议题;在1999年上映的《与魔鬼共骑》中,李安第一次挑战大规模的战争题材;再紧接着,极尽东方美学表达的《卧虎藏龙》,不但让李安在华语片异常难以打开局面的美国市场赢得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而且还写下华人导演问鼎奥斯卡的历史。

再之后的《断背山》和《少年Pi》,则让李安拿下两座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成为第一个两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亚洲人。

有这些成就支撑,李安再也不是华人世界最伟大的导演,而是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自己相信就要坚持

“既然是自己相信的东西,就要坚持。”这是李安对追梦者的建议,也是他作为过来人的心声。

相信就要坚持,一句话的两个关键词,李安都做到了极致,这让他度过那些看上去无望的困境,在困境中积蓄力量,继而“遇见了人生的奇妙”。

相信并坚持,还得有对的方向、策略甚至方法,成功才会终归这里。能在逆境中不怨天、不尤人,坚持以正向的心态积极地付出并获得正面的收获,是李安在“坚持”中最值得追梦者学习的地方,也是他能坚持出来的关键。

李安不是那种雄心壮志挂在嘴上的人,脸上也没有只争朝夕这些字,而是把目标放在心中,自己跟自己发狠,自己跟自己去拼的典型。这让他少了英武、刚劲和激烈,但也让他多了柔软、韧性和顽强。他的弟弟就曾形容他,像小草一样怎么吹也吹不倒,纵然被踩在脚下,也会弯腰贴着地生长。

贴着地也能生长的顽强,让李安把自己的所有经历都变成是人生有意义、有收获的一部分。常人眼中一事无成的“家庭煮夫”,也变成他的关键积累。

《理智与情感》一鸣惊人之后,有人问李安,为何能那么成功?他淡淡地回答:“做了该做的研究”,这该做的研究,最核心的功力正来自那失意的6年里,他对如何做好电影不知疲倦的积淀。

孟德斯鸠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在不幸的时候才真正像一个人。其意思应该也包括,人在不幸的时候才会更深刻地去认识人生和人性。6年苦不得志的不幸,想必对李安成为洞察和表达人性的高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幸也因此成了大幸。

人总是会有两个收获,如果你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一个是现在看得见的收获,一个是未来会被看见的收获。如果当下没有条件获得看得见的收获,那就去为未来被看得见而努力并准备,这是李安,也是众多成功者的共通之处。

如此,你的每寸光阴就都不会被虚度,而且越是往后,你的积攒就越能爆发出更大的力。如此,你的人生就能一直在收获。

即使在失败的案例里,李安也能为日后再发挥积攒筹码。他执导的《绿巨人浩克》,成本耗资1.6亿美元,不但让制片公司以惨赔收场,还被影评人批为“闷到爆炸的烂片”。但通过这部影片,李安接触到动画特效和高科技,也在高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回踩回来为走向更高再打基础。继而,才有了《色·戒》、《断背山》,有了3D的《少年派》。

和很多成就卓越的商业领袖一样,李安也是逼着自己去挑战不可能,把问题当机会,用问题牵着自己进步的人生赢家。他曾有句名言,每个人的心底都卧着一只虎,藏着一条龙,而他的经验是,你非得逼自己一把,有点野性,虎和龙才会跑出来。

他说自己表面上是很平和、很温和的人,但内心始终有一种野性,每次想到一个东西,想要去突破,自己也会畏难,觉得这应该是超人才能做的事,但每到这个时候,野性就会跑出来,领着他去挑战,最后让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拍《少年派》时,李安选择了难度最高,耗资最大的方式,一度遭到制作公司的一致反对,拿到预算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拿到预算后花足足9个月才把故事拍完,拍完后光是后期就又花了一年半。整个过程中,他没想过放弃,但无数次想过放弃高标准,差不多就得了,但每次动摇之后,他都逼着自己熬下去,也把伟大熬了出来。他谦虚地说:“除了拍戏,我什么也不会,所以唯有拼尽全力。”

家人的支持则是李安可以野性追求自我的重要条件。在当“家庭煮夫”的6年,他的太太林惠嘉,这位美国伊利诺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不但对接连失败的李安没有半句怨言,反倒在李安自己快要动摇时支持他。“若不是她给我时间、空间,让我去发挥,去创作,我可能永远没机会展开追求电影的生涯。”李安说。《绿巨人浩克》的高峰跌落之后,李安一度相当消极,甚至怀疑自己。曾经长期反对他拍电影的父亲,则以一句“你不能放,要戴着钢盔继续拍下去!”让他倍感安慰,振作再来。

今天的李安,其野性早已不只在自己。他说:“做出一点成绩的人,要为未来的年轻人铺路。”这也是他押上名声乃至信用,非要拍出每秒120帧的原因。

再过几天,《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即将公映,除了全世界只有几个电影院支持的120帧,李安还配了3D、2D,4K、2K,每秒60帧以及24帧的多个标本,确保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也确保对投资方和合作伙伴们的利益。但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些少数有机会看到120帧的观众,如何看待这个120帧?

他说:“我拍到现在,我知道我还很嫩,但电影一直告诉我,我们整个电影业界,不管是新的器材、新的拍法、新的审美观念,好像要往前进了。”

他急切地想知道,120帧是不是向前的正确方向?

海明威曾说过一句不知该算消极还是该算积极的话,大意是,再牛逼的人,你毕生的努力,到了下一代人那里,最多也就是几行字而已。

无论120帧对不对,它诞生了,李安的这几行字就是留下了。这是他对电影的索取,也是他对电影的回馈。对开路人而言,索取即回馈,回馈即索取。

猜你喜欢
林恩比利李安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二战“军中甜心”歌手薇拉·林恩逝世,享年103岁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只要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