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婷婷 徐菁菁
2017年10月1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承办,《艺术市场》杂志社、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在艺APP协办的第三届“艺术市场·北京论坛”在北京市金龙潭大饭店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为“寻变而发的中国艺术市场”,邀请了业界、学界50余位精英人士参加。论坛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从艺术品拍卖、美术馆与展览、艺术市场人才培养、艺术市场新业态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如拍卖、人才培养单元,在前两届论坛中也有设置,此次着重探讨其于当下市场中的新趋势。新增设的美术馆与新业态单元,则反映出论坛对市场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
第一单元以“艺术品拍卖”为中心。该单元由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担任主持与评议人。甘学军(中拍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余锦生(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两位发言人分别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现状进行评析。甘学军指出当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真实处境不容乐观,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份额的提升与其实际发展状况存在反差,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与法律环境都亟待改善。而余锦生则认为经过调整期的净化与提升,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已从“拼规模”转向“提质量”,呈现出“运营标准化、拍品质量化、模式创新化、竞争国际化、业务特色化、财务健康化、产业体系化”的趋势。两位发言人的态度虽然存在差异,但却将近几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转变与存在的不足呈现出来,使得这一方面的思考更为深入。
面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趋势,贾云涛(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助理总裁)、贾晋华(北京银座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分别对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贾云涛从中国嘉德的经营理念、运营方式出发,提出“调整拍卖结构、整合资源、拓展新型拍卖品类与新项目”“开拓海外市场,借鉴先进经验”“紧密与互联网经济结合”三项举措,同时还指出未来的艺术品拍卖业将在相关艺术行业(艺术金融、艺术银行、基金会、赞助人等)进一步拓展,形成完整的“艺术链条”。贾晋华也赞同互联网对艺术品拍卖的推动作用,同时他还认为品牌的公信力已成为拍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不仅要“减量增质”,挖掘精品、“生货”,还应注重拍品的内涵,避免单一化、模式化。两位发言人作为国内大型与中型艺术品拍卖企业的代表,提出的各项应对措施为不同类别拍卖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除上述几方面探讨外,李雪松(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以北京保利为例,就中国古代书画这一具体门类的拍卖市场进行阐述。
论坛现场
第二单元的中心议题为“美术馆与展览运行”。当前,中国迎来了“美术馆时代”,公立与私立美术馆先后在各地建立,但美术馆实际的功能、定位及其对艺术市场的影响却未能得到充分认识。《美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尚辉在此次论坛伊始也提出“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和艺术市场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美术馆的收藏对艺术市场的影响我们原来没有关注,却是今天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晏燕(今日美术馆副馆长)以今日美术馆为例,通过对今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展览设置、资金来源等方面的梳理,从宏观上论述民营美术馆的运营。另外三位发言人则主要围绕展览,从具体层面分别阐述。谢晓冬(在艺App创始人、龙美术馆策展人)介绍了其在龙美术馆策划的三个较具影响力的展览—“成化斗彩鸡缸杯特展”“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宫廷艺术特展”“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并指出“艺术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艺术家的)艺术造诣,更是由艺术品所承载的综合的文化内涵决定。”薛良(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则就北京画院近几年策划的展览,进一步说明了“如何建立美术馆展览体系”。在展览内容上,薛良认为不仅要关注古代美术史,也应观照当代美术界的发展。另外,可选取个案,通过个案来勾勒全景。在展陈形式上,应突出美术馆研究与公共教育的双重职能,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将美术作品呈现出来。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就《美术展览与艺术史研究中的“作品”本位 》进行了探讨,通过论述当前展览中的两种“弊病”—“为展而展”(“无目的”的展览)与“概念游戏”,指出美术展览的核心问题—回归“作品”本位。同时薛良与张鹏还强调,不仅要注重美术馆的硬件设施,对其中的“软件”—人才的培养也不可或缺,应提升策展人、美术史研究者的综合素养。
针对上述发言,评议人尚辉总结道:“美术馆既是艺术品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发散器’,又是社会价值实现和市场价值的‘聚合体’……我国美术馆的运营及从业人员水平仍处于初始阶段,对美术馆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通过前两个单元可以看出,无论是艺术品拍卖企业还是美术馆,人才短缺都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论坛的第三个单元即围绕“艺术市场人才培养”展开讨论。该单元由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吴明娣教授担任主持与评议人。
孙志中(正观美术馆馆长)认为,应思考如何发现和发展艺术的商业性,并提出专业人才、艺术家、购藏者、艺术金融体系等力量对艺术市场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李振(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指出目前高校培养艺术市场人才存在“艺术市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定位不准阻碍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学系副教授)以广州美院艺术鉴赏类培训班为中心展开论述,提出会像拍卖企业“找故事、寻线索”的拍品挖掘方式一样,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其发言内容也反映了珠三角地区艺术市场的整体面貌。吴明娣教授与其博士生戴婷婷合作的“艺术市场研究及其人才培养—高校培养艺术市场研究型人才的探索”一题则将关注点聚焦到研究型人才,从培养现状、培养措施及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尤其在培养措施中提出“学科融通、资源整合、学研联动”三项,较好地总结了高校艺术市场研究型人才培养现状,也反映出首都师范大学在艺术市场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思考。此外,冯朝辉(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也从个人实践经验出发,以《笔墨经验中的书画鉴定课程深思》为题做了发言。
第四单元围绕中国艺术品市场新业态进行探究。中欧证券交易所筹备委员会主席于波担任该单元的主持及评议人。几位嘉宾从艺术品财富、艺术品金融、艺术银行等不同角度剖析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新业态。黄隽(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的议题《艺术品财富管理》探讨在中国财富人群激增的背景下,艺术品收藏应注意家族财富管理问题。她提出艺术消费除了与家族收入有关外,还与藏家的生活方式、审美喜好等直接相关,家族艺术品财富管理除客户和金融机构,还需艺术品专业咨询机构、艺术银行等参与,中国艺术市场中的家族财富管理亟待完善。张正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也以艺术品财富为中心,具体论述财富管理的“机构化趋势”。他指出,资产化阶段的来临造成了艺术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成长,并逐渐形成了机构化趋势,机构化效益将带动资产升级、创收增值、财富活化最大化等。刘晓丹(《中国艺术金融》副主编)围绕“艺术金融的边界”,分别从艺术金融的现状与核心问题、艺术金融的基本逻辑、划定艺术金融边界的基本依据,以及艺术金融边界的独特性四方面阐述。陈国辉(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基础理论系主任)和陈都(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员)两位发言人也分别就《体验经济下艺术衍生品开发设计的共享模式》与《不能让伪史助长艺术市场的价格泡沫—以黄宾虹热为例》展开论述。
“艺术市场·北京论坛”依托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市场专业发展而形成。自2013年举办以来,逐渐成为学界与业界探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平台。得益于前两届论坛的积淀,第三届论坛在广度与深度上更进一步,展现出固本开新、多元并进的特点。学科的交流与互渗、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也使其具有更为鲜明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