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探究

2017-02-08 12:21董霁仪
文学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哈利·波特布利魔幻现实主义

董霁仪

《哈利·波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探究

董霁仪

作为一部世界文坛现象级的儿童作品,魔幻与现实交相辉映是《哈利·波特》这一作品的魅力所在,基于此,本文就浪漫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两方面展开了深入论述,希望能够由此探究《哈利·波特》具备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使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哈利·波特》。

赛《哈利·波特》 魔幻现实主义 批判色彩

虽然《哈利·波特》成书、以及翻拍电影之初,学界更多的将其视作单纯的儿童作品,但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展开、魔法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相辉映,这一作品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这也是其能够得到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原因,而就笔者看来,《哈利·波特》主题可以概括为魔幻题材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一.浪漫现实主义

1.作品早期的童话故事开篇

或许是作品本身的儿童读物属性影响,《哈利·波特》同样是以一个黑白分明的社会作为开篇,这点与《灰姑娘》等传统童话故事一般,实现了对儿童读者的迎合。不过随着故事的不断发展,可能考虑到读者年龄的不断提升、亦或是J.K.罗琳本身想提升作品深度,故事中的好人与坏人界限不断模糊,人性在作品中的重量不断提升,这点从原魔法部长福吉、斯拉格·霍恩、洛夫古德、邓布利多等人物身上都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

2.对人性的直观揭露

福吉是《哈利·波特》作品前期较为重要的人物,J.K.罗琳在作品中通过数次出场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因贪恋权力而向黑暗低头的现实人格,而当剧情发展到福吉与邓布利多分道扬镳,作品对人性批判的文风更是显露无疑,害怕正视复活伏地魔的愚蠢形象也因此更深入人心;斯拉格·霍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成员,其所拥有的解开伏地魔秘密的重要记忆,使得其成为了打倒伏地魔的关键,但在J.K.罗琳笔下,斯拉格·霍恩在对名誉向往与虚荣心作祟之下,却不迟迟不愿意透露伏地魔的秘密,这就是一种典型不愿承担责任的现实人格;洛夫古德在《哈利·波特》故事的发展前期始终扮演着哈利死忠的角色,但在《死亡圣器》这一故事的终结篇中,洛夫古德为了拯救女儿却扮演了“二五仔”的角色,哈利一行人因此陷入的危机正是对洛夫古德放弃抵抗现实人格的辛辣揭露;邓布利多在《哈利·波特》作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本身在作品前期所塑造的高大而亲和形象可谓影响力深远,但在故事的不断推进中,邓布利多错杀亲人的过去却在J.K.罗琳笔下被无情揭露,邓布利多在故事后期所展现的自责和对利用友人的无奈,也将其内心深处的软弱展露无遗,而这种对人性的深层次揭露也是《哈利·波特》能够在世界文坛享有盛名的原因[1]。

3.浪漫主义色彩

或许是由于《哈利·波特》的儿童读物定位、亦或是J.K.罗琳不忍单纯的现实主义污染自己笔下的世界,故事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主人公哈利波特、斯内普教授便是其中代表。作品故事的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在故事中有着较为直观的体现,而其数次陷入的内心黑暗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性进行了揭示,这种内心黑暗在《凤凰社》中哈利得知“寓言”后发展到顶峰,其本质上可以视作哈利在“本我”与“自我”之间的挣扎,不过哈利最终战胜伏地魔,却可以视作J.K.罗琳对纯粹人格的向往和追捧;西弗勒斯·斯内普是《哈利·波特》中较为打动人心的角色,斯内普在故事前期看似始终扮演着近似反派的角色,但在故事后期对其生平的深入挖掘,却使得该角色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J.K.罗琳在故事中给予了哈利一张其父亲的脸和母亲的眼睛,想必这就是斯内普始终对哈利阴阳怪气的原因,但斯内普在弥留之际对莉莉双眼的无法释怀,却使得哈利获得打倒伏地魔的最终动力,斯内普所展现的对一个永远无法得到女人的爱,使得《哈利·波特》对纯粹人格浪漫主义情节的追求发展到顶峰。

二.批判现实主义

1.批判色彩

现实主义往往与批判色彩紧密相连,不过《哈利·波特》对社会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批判较少,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较为不温不火,或许这就是J.K.罗琳采用不温不火方式在儿童作品中融入批判色彩的原因。

2.对阶层差别和种族隔离的批判

对阶层差别和种族隔离的批判可谓贯穿于《哈利·波特》故事的始终,而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作是故事的主旨。麻瓜与泥巴种是《哈利·波特》中给出的陌生词汇,前者意味不懂魔法的普通人,后者则是指混血巫师作品中很多纯血巫师更是将麻瓜视作低等人类,故事中提到的巫师世界“泥巴种”清洗与反清洗抗争更是将这种阶层差别展现无疑,马尔福一家在故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其家族成员展现的对混血巫师的蔑视,便是一种故事中对阶层差别的最好批判。此外,《哈利·波特》故事中也不乏对种族隔离的批判,这点在海格拼命隐藏自己巨人血统、多洛雷斯·乌姆里奇热衷于迫害非人类魔法生物等情节中便有着较为直观体现[2]。

3.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

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可谓贯穿于《哈利·波特》故事的始终,这与作品创作之初英国正值经济衰退期、J.K.罗琳当时的境遇存在较强联系。在故事的发展中,罗恩见到哈利古灵阁金库时所显露的对财富渴望、因哈利来到陋居时因贫穷暴露的自卑情绪均对社会贫富差距做出了批判。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哈利·波特》故事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批判并不是批判贫穷本身,J.K.罗琳更多的将重点集中在社会不公平与贫富差距拉大之间的关系上,罗恩一家因其父亲喜欢麻瓜及麻瓜世界的一切而不被巫师世界接受便是这种批判的最直观展现。特别引起笔者注意的是,隆重的圣诞舞会中罗恩只能对古老发臭的礼服默默叹气,这种情节使得《哈利·波特》所讲述的故事更加厚实和沉重,但其背后的批判却不得不令人深思。

综上所述,《哈利·波特》蕴含着浓重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对人性的直观揭露、浪漫主义色彩、对阶层差别和种族隔离的批判等具体内容,这使得故事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得到了更直观展现。因此,在相关研究中,本文内容便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

[1]张余辉.汲传统文学之精华展现实生活之经典——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文学渊源 [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8,05:25-28.

[2]王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131-133.

(作者介绍:董霁仪,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1519班学生)

猜你喜欢
哈利·波特布利魔幻现实主义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魔杖就绪 魔法世界回归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相信不可能
概述当代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诡辩获罪
诡辩获罪
布利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