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春艳
集零为整 土地股田看徐州如何做新土地经营文章
本刊记者 李春艳
开栏语: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精神要求,更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经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同意,本刊编辑部今年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公益宣传服务行”活动,旨在广泛采集宣传各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效,深入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和有益模式,为业务主管部门指导推动工作提供参考。本期我们刊载江苏徐州和甘肃金川的探索典型,接下来我们还将赴河北、江西、山东、浙江、云南、四川等地采集规模经营典型,也欢迎各地读者积极提供各地改革创新的好线索。
进入初夏的江苏省徐州市,天气并不十分炎热,穿梭在徐州的田间地头,微风拂过,望不到边的麦田泛起波浪,昭示着成熟收割在望。近年来,徐州紧随农村改革的大潮,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集零为整、土地股田制等改革创新,在徐州这个华北平原东南部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富成效。为此,记者实地走访了徐州几个区县,目睹了徐州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新变化,探寻了改革发展的有力举措。
贾汪区耿集镇徐庄村村民耿道圣家里有4口人,人均耕地1.3亩,5亩多地被分割成了5块,最小的一块只有3分地。7年前,每年到了种收季节,都是个麻烦事,老耿说,地块太分散,只能人等机器,看到临近地块在种收,就得赶紧跟农机手打招呼,去晚一步,机器就不等你,所以到了种收季节,在地头守到凌晨都是常事。
其实,最麻烦的还不只是等机器。麻烦的是老耿家面积最小的那块地。老耿说,如果碰到临地有机器在工作,就得跟人说好话,请别人顺便把他那块地给种(收)了,不然,他就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纯手工种收。为啥?“地块太小了!机器作业都按亩起价,没人愿意单独收你这3分地!”老耿很是头疼地说,整个徐庄村,基本户户都有他这种难题。
现在,老耿们一点都不犯难了。他家的4.5亩地,整合成了旱田水田两大块,机械种收很便利,而且能节约一半的费用。老耿说,这一切都源自7年前的那次改革。
2008年,在贾汪区的推动下,邻近的村子开始试点农村承包地集零为整改革。正是邻村试点的成功,让徐庄村支书王辉有了想法:徐庄村能不能也效仿一下?2011年,徐庄村农村承包地集零为整改革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的主导者正是徐庄村的“两委”班子,王辉则是改革的组织者和带动者。王辉说,此次改革的原则是不改变二轮延包的台账,只是对各农户零散的土地作规整。改革的成效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推进的过程却是艰难的。
“全村3600口人4500亩地,1994年搞土地二轮延包时,地块分得比较零碎,有的农户承包地分散在四五处,还有的分散在十几处。而且地力条件也不同,在推进集零为整时必然牵涉地块交换,很容易引发矛盾,”王辉说,庆幸的是,因为有邻村这个成功典型,所以全村大部分人还是支持的,唯一需要解决的是,村委会怎样拿出一套科学公正的方案,让村民们能心服口服,主动配合。
“在农村,想要解决公平问题,抓阄是个最有效的办法,而且百试百灵。”王辉风趣地说。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全村20个村民小组,以组为单位,通过抓阄方式分别开始进行耕地互换,“抓到哪块就是哪块,哪怕抓的是孬地,心里再不情愿,也得认账。”老耿们对这种方式十分认可。
2013年,徐庄村的集零为整改革彻底结束,王辉所代表的村“两委”终于松了一口气。“那时候,我们真是没时没晌,天天不是泡在地头,就是在村里做协调工作,最初不同意换地的几家,在看到实际成效后也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参与。”王辉介绍道,通过集零为整,村民种地更方便了,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整片流转。在流转的土地上,村里出资建了几个高效种植基地发包出去,丰富了村集体收入来源。
对于徐庄村集零为整的成功,徐州市贾汪区委农工办副主任王兆玲告诉记者,推行集零为整,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地力条件要基本相同;其次,平原地区比较有优势;第三,村“两委”班子必须要团结。
“为啥想起搞土地股份合作?”被问及这个问题,铜山区棠张镇跃进村主任马杰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上了。
跃进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2000亩的种植面积,几乎占到了全村农地面积的一半,多年来农民从中也获利不少,而村里另外2500亩的粮田,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大片田地被抛荒,实在让人忧心不已,恰逢区里正在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试点,跃进村榜上有名,走集体经营路子实现全村共富在跃进村开始了试验。
据马杰介绍,确定为试点后,村里连续开了几次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先期的宣传动员,土地股田制这种新经营模式,得到了村里95%村民的认可。为确保股田制的顺利推行,2013年,跃进村成立徐州市利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小麦,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先后成立了徐州市利民谷物合作社、徐州市利民农机合作社。三个合作社各有分工,分别负责稻麦种植、农资供应、农机作业。依托合作社,将全村95%的土地流转入合作社,探索形成了“集体+农民合作社+农民”的产业经营模式。
据跃进村委会副主任陈小卫介绍,先期不理解的几家,在看到入股实实在在的好处后,也先后加入了合作社。目前,全村2500亩粮田全部入股,股份总计2500股,一亩计一股,不接受现金入股,每年合作社的纯收入以3:3:4的比例进行分红,其中村集体提取30%,合作社提取30%的公积公益金,40%用于合作社社员即全体村民分红。
采取这种分红模式的原因,马杰作了进一步解释:“合作社的每一分收入,都要保证花在农民身上,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马杰的话,从村内平整的道路、村内广场上齐全的健身娱乐设施、为村民垫付合作医疗费用上可见一斑。
“运作这几年来,觉得‘村集体+农民合作社+农民’这种模式最科学。”陈小卫不无感慨道,既防止了土地大面积抛荒,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保证了村民增收。
对于跃进村土地股田制试点的成功,马杰总结了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针对当前种粮成本,尤其是流转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合作社从一开始就实行土地流转费用以小麦水稻实物支付手段结算,很大地缓解了合作社资金压力。“小麦水稻一年各一季,收获后,以1000斤小麦、1000斤水稻作为当年每亩地的租金支付给社员,收获后以实物形式支付租金,减少了我们粮食收储的压力、资金压力,还能有效保障社员的口粮问题。”马杰笑着说。
其次,土地股田制适合在平原地区推行。马杰说,土地入股的目的是通过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平原地区由于土地比较平整,适宜发展大田作物,这就为土地管理和机械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降低耕作成本,实现效益最优化。在山地或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规模种植较难达成,机械化操作较难实现,种植规模效益无从谈起。
第三,村集体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马杰介绍说,股田制适合大田作业,大田作业离不了农机,如果合作社没有农机,全凭租借,那经营成本是很高的。买农机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村集体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支撑,股田制经营就无法推行。跃进村得益于早年间的乡镇企业积累,一次性购进全程农业机械80多台套,共计投入资金约450万元,实现了土地种收一体化。现在合作社除了为自己提供服务外,服务范围辐射周边十几个村。
第四,村领导班子要有战斗力。这是马杰着重强调的一点。他说,为了促成土地股田发挥实效,他们做了大量工作,前期的宣传发动,中期的协调沟通,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都需要村领导班子投入大量的精力,花费大量的心血。“没有村干部的团结协作、共克难关,跃进村很难有现在的发展。”马杰由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