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雨晨倩
从世界照相机的发展历史来看,1870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从湿版照相机时代进入干版和胶卷照相机时代的节点。湿版时代摄影的主要特点是:拍照时照相机离不开暗房,特别是在野外,需要搭建简易的临时暗房,在确定了所拍摄的画面后,摄影师要在临时暗房内将玻璃底片均匀的涂布火棉胶银盐感光材料后,装入暗盒内,立即进行拍照,底片曝光后及时回到临时暗房内进行显影、定影、水洗等工序操作,这一切工作必须在十几分钟内、涂布的感光材料尚未干燥之前完成。因此,湿版时代照相机的特点是:体积较大,机身用优质木料制成并配有专用的木制三脚架。
1871年,英国的一位医生R·L·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发现,糊状的明胶可以作为玻璃干版的涂布材料粘结剂,将含有溴化银的明胶乳剂热涂在玻璃版上,干燥后可使乳剂的光敏度大大提高。从此,明胶银盐感光材料取代了湿版时代的火棉胶银盐感光材料,开启了干版和胶卷时代的新纪元。
随着明胶银盐感光材料的发明,必然会给照相机的设计理念带来重大的变化,照相机的结构由湿板时代笨重的木箱式造型开始向小型化、轻量化、便携式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摄影真正的普及和大众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明胶干版感光材料的发明,在世界照相机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①彻底摆脱了湿版时代相机离不开暗房的拍摄方法,可以不使用三脚架手持拍摄,只要带着照相机和干版底片,可以到处随心所欲的进行拍摄活动;②明胶干版底片的感光度较强,在室外拍摄时使用1/25s以上的快门速度,可以很方便地拍摄动态画面;③干版底片不用摄影人自己制作,可由专业的感光材料厂批量生产供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可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④由于干版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不断地提高,用镜头盖的开合进行底片曝光已不能满足拍摄的要求,因此照相机需要设计能准确控制曝光的机械式的快门结构,因此给照相机的设计理念、结构变化和外貌风格等带来重大变革,使摄影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摄影的普及。
1880年,美国的乔治·伊斯曼创立了伊斯曼干版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玻璃干版感光材料的企业之一。1892年该公司正式更名为伊斯曼·柯达公司,除了生产干版、胶卷等感光材料外,还批量生产各种规格的干版照相机。
干版照相机根据使用的底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早期使用玻璃干版底片(也称硬片)的照相机;另一种是在胶卷发明以后,使用胶片(也称软片、页片)的干版照相机,这两种照相机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使用的底片盒的结构不同,因此不能互相通用。
干版照相机是流行时间很长的机种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干版照相机的生产量大,品种规格很多,在今天的二手相机市场还经常能见到,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收藏和研究观赏价值的早期中画幅和大画幅干版照相机。本文以下将介绍三款不同结构形式的早期6cm×9cm中画幅折叠式干版照相机的特点,以供参考。
该机的体积不大,携带使用方便,折叠后如同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外形尺寸为125mm(长)×80mm(宽)×39mm(厚)。相机折叠后连同5个底片匣一起可放在一个皮盒内(图1)。
按住机身顶部的前盖板开启钮,相机前盖可被弹开,将前盖板扳成与机身呈90°时,前盖板可被机身两侧的金属支撑杆自动锁定(图2)。前盖板的尺寸为110mm(长)×74mm(宽),中间设有金属轨道,轨道宽度为41mm,轨道的左侧设有拍摄的距离标尺,该机拍摄的距离范围6英尺~∞,轨道右侧设有拍摄距离调节钮。
图1 柯达(KODAK)6cm×9cm玻璃干版折叠照相机
图2 前盖板结构
从图2可看到,在轨道中间有一个金属标牌,其标识为KODAK A·G·Dr NageL-Werk Stuttgart Germany,表明该机是柯达公司设在德国斯图加特的A.G.纳格尔分公司生产的产品。该公司成立于1931年,因此这台6cm×9cm玻璃干版相机应该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产品,该机镜头没有镀膜、白头。
该机的机身用金属、薄板制成,外贴黑色饰皮,在相机的前盖板和后部折叠取景器盖板的饰皮上都压印有KODAK字样。
在镜头底部的轨道上设有一个长方形的金属小盖板(图3),此盖板与镜头座底部用铰链连接成一体,用手捏住小盖板上的两个小钮,可使镜头沿轨道顺利地拉出至距离标尺的∞处,这种设计方式比镜头推入相机机身时,镜头座板脱离轨道的设计方式更优越、方便。
镜头拉至距离标尺的∞有定位,至此镜头不能再往前拉。此时可打开T门,光圈开至最大,在机身后背的毛玻璃上可看到远处清晰的影像。左手按住距离标尺边缘的定位锁定小挡板,向外翻锁定可解除,右手可继续转动调焦钮,由于该机装有双倍伸长的皮腔,当镜头调焦到达该机的最近拍摄距离6英尺后,继续调焦时该机可进入近距和微距的摄影状态,调焦到底时机身上的皮腔也达到了最大的伸长状态(图4),此时镜头距毛玻璃对焦屏为210mm,实测的最近拍摄距离为180mm左右。
向上抽出机身后背上的毛玻璃取景器,该机的实测画幅尺寸为88mm(长)×63mm(宽),相机的编号为No.133042,机身侧面和前盖板上各设一个三脚架螺丝孔。
该机的镜头可上下、左右移动一定的距离并装配有高品质的德国施耐德Xenar镜头,镜头结构为4片3组,该头和蔡司的天塞镜头一样,成像十分锐利、反差高,适合拍摄风景照片,镜头外圈上的标识为Schnelder-kreuznach X e n a r F3.8 F=10.5c m,镜头号No.880085。该机的快门为COMPUR PAPID,快门速度为T、B、1~1/400s共11档,光圈调节范围F3.8~32 共8档,有自拍机(图6)。该机的外观为早期的经典干版相机造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机虽然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快门依然能够正常工作,各档快门速度很准确,光圈调节顺畅,镜头未镀膜,十分洁净,完全可以正常拍片。
图3 轨道上的长方形小盖板
图4 皮腔的最大伸长状态
图5 相机的后部外观和使用的玻璃干版底片盒及取景器
这台柯达6cm×9cm干版相机的取景方式可有三种选择:
①用机身后背的毛玻璃对焦屏取景对焦,这种取景方式的优点是取景直观无视差和对焦准确,可保证获得构图正确和影像清晰的底片,特别适合近距和微距摄影。
②利用镜头左上方的带有水平仪小型单反取景器取景,对焦可用距离标尺目测估计拍摄的距离,适合拍摄中、远景景物。
③用毛玻璃对焦或目测对焦,用机身框架式取景方式拍摄(图7),有利于抓拍和动态快速摄影,缺点是取景误差较大。
图6 镜头外观
图7 框架式取景方式
福伦达是德国著名的相机品牌,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生产干版照相机,本文介绍的这款福伦达超薄型机身的6cm×9cm折叠式玻璃干版照相机是该公司上世纪30年代的产品,镜头未镀膜、白头,功能完备,使用方便(图8、图9)。
超薄机身和携带方便是该机的主要特点,这种类型的干版相机机身的主体一般是由金属薄板制成的长方形框架,上述的柯达6cm×9cm干版相机的机身厚度实测为39mm,而这款福伦达6cm×9cm干版相机的机身厚度只有19mm。折叠后的外形尺寸为130mm(长)×90mm(宽)×30mm(厚)。由于机身很薄,该机的前盖板是用柔软的厚皮革制成,前盖板用薄金属条制成框架后,镶上厚皮革,然后与机身框架联成一体,相机折叠后,镜头已顶到前盖板上的皮革并向外突出机身的金属框架约8mm。
图8 福伦达超薄机身6cm×9cm折叠式玻璃干版照相机正面
图9 福伦达超薄机身6cm×9cm折叠式玻璃干版照相机侧面
打开相机的前盖板并扳成与机身呈90°时,前盖板框架由机身两侧的金属杆支撑并锁定(图11)。可看到,由于前盖板用金属框架制成,因此该机前盖板上的金属轨道只能设在这个金属框架的边缘上,致使该机的金属轨道宽度达74mm。在该机镜头下面的轨道上设有一个长条形的金属盖板,此盖板与镜头座板用铰链联成一体。用手向外拉盖板上的拉手,可使镜头从机身内顺利的沿轨道拉出,较宽的轨道使镜头拉出后非常稳定,没有丝毫的晃动。
图10 福伦达6cm×9cm干版相机(左)与柯达6cm×9cm干版相机(右)的侧面对比
图11 前盖板外观
图12 皮腔的最大伸长状态
图14 后部和取景器外观
在该机前盖板的左侧设有拍摄距离标尺,该机拍摄的距离范围1.5m~∞,前盖板的右侧设有拍摄距离调节钮,打开镜头T门,光圈开至最大,距离调至∞,在机身后背的毛玻璃上可看到远处清晰的影像。由于该机装有双倍伸长的皮腔,继续调焦可使该机进入近距和微距的拍摄状态。图12为该机皮腔的最大伸长状态,此时镜头距离毛玻璃对焦屏为210mm,实测的微距最近拍摄距离为200mm左右。
该机装有福伦达著名的斯可伯(Skoper)高品质镜头,镜头结构为4片3组、镜头没有镀膜,成像十分锐利,反差高。该机镜头外圈的标识为Voigtlander Anastigmat Skoper 1:4.5 F=11.4cm,镜头号No.742724。快门T、B、1~1/250s,共10档;光圈调节范围F4.5~22,共6档。该机快门工作正常,镜头十分洁净,仍可用来拍片(图13)。
该机的取景方式和柯达6cm×9cm干版相机一样。图14为该机的后部和取景器外观,实测的该机画幅尺寸为87mm(长)×63mm(宽)。
前苏联也是世界照相机生产的大国之一,历史悠久,早期就有大量干版相机的生产。这款突比斯特支撑杆式6cm×9cm玻璃干版折叠式照相机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产品,镜头未镀膜、白头(图15、图16)。“突比斯特”意思为“旅行者”,该机由原苏联著名的国立光学机械厂(ГOM3)制造。
该机的前面板是由机身内侧4个角伸出的折叠金属条支撑杆来支撑,前面板与机身用固定式折叠皮腔连接,这是该机的主要特点。
该机的机身、前面板和取景器后背全部用胶木经精密压铸制成,表面十分光亮、美观,表明其精密压铸的水平相当不错,质量上乘。在前面板的下部压印有TypncT字样,在取景器后背的盖板和镜头盖上压印有相机厂的特有图形标识(图17)。
该机折叠后的外形尺寸为130mm(长)×95mm(宽)×60mm(厚),相机连同12个6cm×9cm底片盒可以放在一个长方形的皮盒内。相机底部和机身侧面各设一个三脚架螺丝孔。在机身的上部和底部边缘各有一个半圆形的缺口,在上下缺口位置用手捏住镜头板向外拉时,可将镜头拉出机身,此时4个折叠的支撑杆也被拉直并锁定镜头前面板,该机皮腔不能前后伸缩,因此镜头不能整组调焦,该机采用旋转前镜组进行调焦,调焦范围由1.5m~∞。打开T门(该机为Д门)光圈开至最大,距离调至∞,可在后背毛玻璃上看到远处清晰的影像。
该机的镜头为前苏联著名的英度斯太正光镜头,该机的镜头标识为ГOM3 ИHДYCTAP7 1:3.5 F=10.5cm,镜头号No.153616,镜头结构为4片3组,镜头成像锐利,反差高,镜头未镀膜、白头,镜头十分洁净(图18)。该机的快门为早期的一次按压方式,快门速度为1/25s、1/50s、1/100s,K(相当B门)和Д(相当T门)共5档,光圈调节范围为F4.5~32,共8档。
图15 突比斯特撑杆式6cm×9cm玻璃干版折叠式照相机正面
图16 突比斯特撑杆式6cm×9cm玻璃干版折叠式照相机侧面
该机的取景方式有三种可供选择:①用机身后背的毛玻璃屏取景对焦;②用眼平光学取景器取景;③用眼平框架式取景。
该机除了采用撑杆式折叠机身的特点外,取景器后背和底片盒装卸方式的设计科学、合理也是该机的一大特色。上述的柯达和福伦达相机的取景器后背和底片盒都是采用从机身上部插入和抽出的方式,而这台突比斯特6cm×9cm干版相机的取景器后背和底片盒采用的是揭盖的方式,使用起来方便又快捷。
图17 压印在取景器后背上的专用标识
图18 镜头外观
在机身顶部的左下角设有一个金属锁钮,右手向外推此锁钮,左手向外扳取景器后盖,取景器后盖可方便取下,装此后盖或底片盒时,可先将取景器后盖或底片盒的底部入槽,然后轻轻一推取景器后盖或底片盒的上部,取景器后盖或底片盒即被锁住(图19)。因此,这台突比斯特6cm×9cm干版相机只能使用专用的底片盒,与上述柯达6cm×9cm干版相机的底片盒不能通用(图20)。
图19 卸取景器后盖
图20 专用的底片盒外观
这台前苏联生产的突比斯特6cm×9cm干版相机品相很好,基本全新,有原机包装盒,盒内除可装相机外,还可装十几个底片盒,该机在购买时带2个底片盒,盒内还有一个当时的购机卡片,该机购于1937年,镜头号为No.153616,与相机上的镜头号完全一样。
图21 装有已曝光的玻璃干版(左)和装有未拍摄已曝光玻璃干版(右)的底片盒
图22 红旗牌6cm×9cm电子感光版
使用6cm×9cm干版照相机拍照时,首先准备好将要拍摄的玻璃底片,在暗室或暗袋内将底片装入暗盒,用金属薄板制作的6cm×9cm底片暗盒很薄,厚度只有3mm,玻璃底片的厚度一般为1.2~1.5mm,实测玻璃干版尺寸为62mm×87mm。将干版底片盒插入相机的后背,抽出底片盒上的挡板,即可进行拍摄;拍完后把挡板插回底片盒,取下底片盒后可及时冲洗。
图23 金属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24 120卷片盒和内部的卷片机芯
玻璃干版照相机的用途非常广泛,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许多科研单位、工厂、大专院校的实验室等还在使用6cm×9cm玻璃干版照相装置进行工作,这些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大多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德国(东德和西德)和原苏联进口的设备仪器,其中的照相装置都使用6cm×9cm玻璃干版,而在国内的照材市场上早已没有玻璃干版供应,为了解决有关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特别安排了一些工厂专门生产使用量较大的6cm×9cm玻璃干版。图22为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国产红旗牌6cm×9cm电子感光版,内装12片玻璃干版,包装盒上写明科研专用、干冷保存、红光下开启提示,生产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01工厂。图23为在上世纪80年代用红旗牌6×9玻璃干版拍摄的两张金属电子显微镜图像,放大倍数分别为8000倍和12000倍,图像非常清晰。
图25 早期6cm×9cm福伦达干版相机
图26 德国海利亚镜头
图27 相机装上120卷片后背的外观
图28 卷片盒和内部卷片机芯的外观
图29 用120胶卷拍12张底片的样片
图30 用120胶卷拍8张的底片样片
中画幅1 2 0照相机从早期到现在是最流行的机种之一,因此早期的6c m×9c m干版相机除了使用6cm×9cm玻璃干版底片外,还专门设计了可以使用120胶卷的专用卷片后背,使用这种120卷片后背可以拍6cm×9cm画幅8张、6c m×6c m画幅12张和6cm×4.5cm画幅16张(图24)。
有些早期生产的6cm×9cm干版相机装有高品质镜头和双倍伸长皮腔,这些相机如果装上120卷片后背仍可用来拍片,而且效果不错。例如笔者的这款早期6cm×9cm福伦达干版相机就装有著名的德国海利亚镜头(Heliar),该机功能完备、装有双倍伸长的皮腔,可用于近拍和微距摄影(图25)。该机的外观、外形尺寸、功能等与上述的柯达6cm×9cm干版相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机装有施耐德海利亚(Heliar)高品质镜头(图26),该机镜头标识为Heliar 1:3.5 F=10.5cm,镜头号No.327781,镜头未镀膜、白头,快门速度分T、B、1和1~1/250s两部分,光圈调节范围F3.5~25,对焦距离1m~∞。
该机在购买时还带有1个做工精致的120卷片后背。因此该机可以使用120胶卷拍片(图27)。打开卷片盒后盖上的计数红窗盖板,可看到两个长方形的计数红窗,表明这个120卷片后背可以拍3种画幅。
笔者用该机和卷片后背,使用120胶卷拍摄,效果很好(图29、图30)。将底片放在观片器上用高倍放大镜进行观察,可见这台安装有未镀膜的海利亚F3.5镜头成像十分锐利、反差高,密集的树枝十分清晰。
本文介绍了三款不同结构形式的上世纪30年代生产的6cm×9cm玻璃干版照相机,其中柯达6cm×9cm玻璃干版折叠式照相机的结构是最经典的机型,而装有高品质镜头和名镜的干版相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使用120胶卷拍摄时,可手持拍摄或使用三脚架拍摄,用毛玻璃准确对焦取景后,抽出取景器换上卷片后背,抽出卷片后背上的挡板,拍完后再插回挡板,取下卷片后背换上取景毛玻璃准备下一张的拍摄。这样的一系列操作,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可以让你感受到使用干版相机拍照的乐趣。如果你是拍片高手,不但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底片,还可使拍摄成功率明显提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