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婷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一个教师应始终怀着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崇高感,用爱滋养学生。同时,爱是需要节奏的,爱的节奏与心跳的节奏一样,唯有心与心的同频共振,才能奏响和谐的乐章。
突发情景:预感会和男孩J有不一样的交集
开学前几天,我召开了一次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教室里不仅有学生的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男孩J。小男孩长得挺清秀的,脸上很平静,不说话。刚开始是被妈妈紧紧抓在手上,当我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这位妈妈可能觉得有认同感吧,于是就放开孩子,双手握手机拍照。这一刻,孩子找到机会了,瞬间跑上讲台,对着所有的家长,模仿猩猩双手拍打胸脯的动作,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然后把自己的衣服往头上扯,跳来跳去。一开始我也懵了,没想到会有这样一个场景。孩子的妈妈尴尬地呼唤着孩子回到自己身边,但孩子还是在讲台上跳来跳去,依旧发出吱吱吱的声音,突然一个中年男人直接上来就抱着孩子走出了教室。男子是孩子的爸爸,父母一起前来参加家长会。
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我笑着说:“这就是孩子呀,单纯善良,不知者无畏,他们就像一张纯洁的白纸,在尊重他们的同时需要我们去引领:引领他们建立起一定的规矩、健全自身的人格、步入相对正式的学习轨道,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陪伴,需要家长付出很多的心血,亦需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家长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我有预感:我和这个小男孩会有不一样的交集,他需要我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
男孩J:从躲开拥抱到回应拥抱
开学第一天,我早早来到教室,在教室迎接拥抱每一个走进这个空间的孩子,当看到孩子们背着书包脸上洋溢着的灿烂无邪的笑容时,我在心底告诉自己:当孩子走进教室,开始他一天生命体验的时候,他们得到的是爱和快乐。我问候拥抱着一个个孩子,孩子们也回应着我,此刻我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儿。当男孩J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依旧伸出双手想去拥抱他,结果他闪开了,脸上依旧如最初看他时的平静。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了教室最里面的一个角落,这一刻,我莫名急切地想走近他的世界,但我忍住内心的冲动,因为走近一个人的心需要时间需要情怀。男孩J再次吸引了我, 这一刻我预感更为强烈:我和这个小男孩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交集,他需要我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真的有交集了。
早晨出操排队的时候,孩子们都站在走廊上了,男孩J还在教室里摆弄他的笔;上语文课的时候,孩子们跟着老师读书,男孩J望着老师不出声;数学课老师转过头去写板书,男孩J在教室里从四组爬到二组;英语课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在中英文单词间连线,男孩J在连线处画超人;课间餐的时候,孩子们安静地吃课间餐,男孩J摇晃着杯子,豆浆洒一地;中午排队吃饭的时候,孩子们都出来了,男孩J和我们大家玩躲猫猫,于是我找他,大家等我们;午睡的时候,宿管老师说男孩J一中午不睡,在床上动来动去,吵着其他宝贝了,于是我把他带回了身边;美术课的时候,男孩J把图画本撕扯成了雪花片,撒了一地;体育课的时候,他一个人静悄悄脱离大队,回到教室。当男孩J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行为时,我庆幸自己没有大发脾气,没有严厉批评他,而是走到他的身边,蹲下身子,说一声,宝贝,抱抱。刚开始的时候,男孩J排斥我的拥抱;慢慢地,他任由我抱抱,不排斥不回应;慢慢地,他会回应我的拥抱还偶尔对我笑笑,这“笑笑”让我的心暖了。我知道,孩子已对我有了最初的信任和安全感。
男孩J:从不说话到上课回答问题
经过几天的接触,我对孩子也有了一些了解,但感觉他的这些行为还是反常。我向同年级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他们和我一起观察男孩J,普遍认为孩子可能有轻微的自闭症,需要和家长沟通。我于是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原生家庭和他之前的生活状态。结果和我最初的猜测差不多,孩子从小放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在幼儿园几乎不说话,父母陪伴得少,需要老师多费心,让孩子敞开心扉,融入正常的交流。坦诚地讲,我很喜欢这个小男孩,总觉得透过他那双迷茫又清澈的眼眸,一定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当他出现了一些不恰当行为的时候,我仍旧会蹲下身子,先说一声,“宝贝,抱抱”,然后告诉他该怎么做,他依旧不说话。整整四天,我没听到孩子说一句话。第五天,在学单韵母ü的时候,我说生活中我们哪些事物有发ü的音。男孩J破天荒地开口了,还说出了两个词语:鲸鱼,宇宙。我非常惊讶,大声地表扬了他,孩子们似乎也是第一次听到了男孩J的声音,掌声不断。
晚上回到家,男孩J的爸爸给我发了微信:“王老师,孩子说上课回答问题了,您表扬了他,他回来非常开心地和我们说,谢谢您对孩子的爱和帮助。”看到短信,我很开心,也知道男孩J其实非常需要爱和认可。于是,我回了语音:“宝贝,你的声音很好听,王老师可喜欢了,明天王老师还想听宝贝的声音。”第二天早上,我走近他,道一句:“宝贝,抱抱。”他回了一句:“老师,抱抱。”这一刻我的心情如花儿般绚烂。上语文课的时候,男孩J有时会跟着我读书,但仍旧会走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告诉自己,不急,教育需要慢节奏。每次离开教室,我总会走近他,抱抱他,告诉他该怎么做,鼓励他跟我读刚学的拼音。晚上,我收到了男孩J爸爸发的一个视频,原来是男孩J嚷着要爸爸录制视频,说要给我看。我看到男孩子站在沙发上,很认真地背诵《对韵歌》,那声音在我听来有如天籁。看着男孩J一点一点的进步,我非常欣喜。
宝贝,抱抱。老师,抱抱。抱出来的是师生的成长,抱出来的是师生间的感动,抱出来的是师生深深的情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爱是有节奏的,不是心血来潮一时半会的热情而是温情脉脉持之以恒的付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历程,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心贴近学生的心灵,契合学生成长的身心节律,坚定信心、付出慧心、满怀耐心地等待学生拔节绽放的那一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番禺小学
评析
我一直鼓励中小学教师写教育叙事,因为教育叙事这种贴近日常教育真相的研究范式无需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只需要写作者有一双洞察现象后面本质的“慧眼”,经由对教育现象的“深描”和对现象后面隐藏的教育信念、教育规律的挖掘,即可达到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这篇小学一年级老师的文章,就是一篇优秀的教育叙事。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新生入学初期的生动故事。既有故事发生的背景(一年级新生家长会),也有戏剧性的情节与冲突(一个男孩在家长会上的异常表现),还有冲突化解的过程(通过教师富有爱心的言语和行动,逐渐让小男孩敞开了心扉)。全文文笔流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它阐述了作者的教育信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对于那些被认为与众不同的“问题学生”更是如此。文章引用惠特曼的诗句,很好地点出了作者这样做的动机:孩子第一次走进学校,第一次在学校接触到的人和事,会对他的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关注教育的方法与技术,却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爱!这篇教育叙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爱的教育。
(中山大学 王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