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陈娜
集体股改不能量化完就了事
本刊记者 陈娜
笔者在某地调研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某村被选为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在做完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固化等步骤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是老样子,参与试点改革的干部也向记者表达了困惑:“就我们这个村而言,试点非但没有增加收入,反而多了开村民开会的误工费等开销,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明明是为促进经济发展而开展的改革试点,不仅经济没增长反而因此多了经济支出,这样算“小账”来看,难免村干部要困惑了。然而笔者看来,这名干部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理解太狭隘了,以为只要按规定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固化试点就算完成了,他没有用改革的思维来看待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些步骤是为了保护村集体经济,给村集体经济发展松绑。实际上这个村的试点改革并不彻底,改革的落脚点应该是在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到2015年5月,全国29个县(市、区)试点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到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盘活集体资产、维护农民成员权利的重大改革任务作出了总体部署,再到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并把这项改革提升到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高度。目前,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成共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保障农民权益,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大意义。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曾表示,改革意在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被长期压抑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农村产权,让农村“沉睡的资本”得以“活”起来。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目前各地在试点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夏英表示有这几点: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认识不一,动力不足;关于股份权能流转条件尚不成熟,实际效果不明显;激励机制不健全,能人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前景尚需明确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创新方法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区的做法已经取得了成效。
为发展集体经济,安徽天长市在把集体资产合理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鼓励村集体通过发展物业经济、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开展服务创收、发展基金助力、项目扶持拉动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当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益888.7万元,村均5.8万元,较上年增长57.1%。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中郝峪村集体负债一度达8万元,在整合村集体资源实现全员股份化改革后,通过“个别农户集资入股”和“部分农户集资组建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旅游业,2016年中郝峪村累计接待游客15.5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3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5万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笔者认为,在集体股改试点过程中,村干部在完成股权量化后,应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革如何为后续经济发展开路、如何突破现有瓶颈拓宽集体收入来源上来,而非只是走形式地“一改了之”,把试点当成终点,等着“天上掉馅饼”。可以根据集体资产的类型和分布,通过项目制、股份合作等方式,提高资产经营效益。总之,集体股改不能简单地理解成“量化分掉”,其初衷和最终目的是壮大集体经济,赋予农民股份权能,从而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