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乔密鑫 刘闻山
不甘贫困图自强 植根山村勇担当
——记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黄安林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
■ 文 / 乔密鑫 刘闻山
黄安林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孔氏乡黄安村,成立于2010年3月,入社成员52户,成员家庭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昔阳县是省级贫困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合作社坚持以“合作社+产业+农户”精准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核桃、板栗产业,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产品奖”“山西省科普惠农先进单位”“晋中市干果经济林高效示范园区”等荣誉。
合作社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地处昔阳、平定、井陉、赞皇四县结合部,石多土少,偏僻闭塞,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149人。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村民把核桃视为经济作物和补充食物,栽培历史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核桃种植面积不断增长,遍布山山岭岭。然而,由于无序发展,大树小树相互交织,新旧品种插花混杂,加之地块狭小,分属各家,“贫穷”二字仍挥之不去。
合作社成立以来,首先制定了“高山远山生态林、低山近山板栗林、沟地凹地核桃林”的发展规划。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全村所有的山山岭岭进行了统筹规划、勘界划分。把低山近山的2000亩面积划为干果林区,实行分山到户、各户营林,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和服务下,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林。把高山远山的3000亩灌木林定为生态防护林区,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开展林木抚育、森林防火、林区道路设施建设等。对沟地滩地上经过几代人积累起来的核桃经济林,重点开展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业水平。
通过改制,理顺了关系,明晰了产权,调动了村民再生产、再发展的积极性。2011年,昔阳县实施核桃树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短短几年,全村新植干果面积1500亩,核桃、板栗经济林分别由1000亩、50亩发展到2000亩、500亩,全村人均拥有干果植株300株,林果年收入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
果树种植起来了,但解决效益差的问题,必须在服务上下工夫。抓服务首先要懂技术会管理,为此,合作社专门建起了50平方米科普服务室,配置电脑2台、投影仪1台、图书2000册、光盘200张,在村中心广场悬挂核桃管理知识墙体版面,营造科技氛围。多次组织成员和村民到赞皇、汾阳、左权、太谷等地参观学习,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换脑筋、转观念,促进成员树立科技意识。同时,聘请晋中市核桃专家郭连成、晋中市职业技术学院岳红霞教授等专家团队来村里举办讲座,让村民近距离接触专家教授,学习先进技术。为了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培养不离乡土的技术人才,合作社选派大学生村官耿晓春到山西农业大学进修,推荐耿立军、刘文生等10多名青年骨干,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种培训,其中8人参加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审,获得了“农民技师”资格证书。近年来,在全省实施的核桃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示范园创建活动中,合作社技术员派上了用场,不仅在实施本村760亩低产林改造任务中发挥中坚力量,而且走出去,到外地开展技术服务,带动了更大范围的科技推广。
如今,在合作社科技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华北地区连续遭遇早霜冻害,核桃大面积减产,黄安村得益于科技力量的支撑,将损失降到了最小。2016年,全村核桃产量突破8万斤、板栗产量3万斤,总收入80万元,成员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3960元增加到5800元。贫困户赵秀林,丈夫去世后,家庭失去了顶梁柱,但她依靠核桃园,3口之家的收入由过去的人均2600元增加到4500元。残疾人赵润科,因掌握了过硬的核桃嫁接技术,经常承揽村内村外的核桃管理服务,加上自家的核桃、板栗收入,2017年盖起了200平方米新房子,他说:“核桃产业让我看见了预期收入,有了借贷的底气,才敢盖新房子,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建设水、电、路这些基础设施,购置大型作业机具,对采收回的产品进行加工升级,对一家一户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合作社非常注重补齐这些短板,把其作为推动整个产业提升发展的支点。首先,率先在全县引进核桃青果脱皮—清洗—烘干—筛选—破壳—冷藏—包装系列化设施设备,让村民破天荒地使用上了加工机械。随后,将通往林区的4公里主干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其中硬化2.5公里,缓解了行路难问题,带动很多人买回农用车,改变了过去完全靠人担肩扛的历史。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配套购置了发电机、打坑机、割灌机、喷雾器、小铲车、高枝剪等机具,使成员面对复杂危险的自然条件不再束手无策,迸发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2017年,合作社通过治理河道、打坝填沟,整修地面1000平方米,建设恒温冷藏库200平方米,彩钢棚加工场所600平方米,加工油坊40平方米,栗蘑发菌窖100平方米,提高了合作社的全方位服务能力。
黄安村于1993年引进板栗苗,在荒山上植造了板栗经济林50亩。2008年,板栗销售价涨到8元/斤,看到昔日的荒山秃岭能够变成金山银山,村民掀起了种植热潮。与核桃相比,板栗适宜在山坡、山腰种植;板栗壳带刺,不易遭受病虫害侵袭;板栗树管理简单,投入少,产量高,单位面积收益不比核桃差。因此,短短几年内,全村发展板栗经济林500亩,形成了山上是板栗林、山下是核桃林的立体经济格局。
2015年,合作社引进了板栗林下栽培栗蘑技术,经试验收益可观。2016年,合作社在市县林业和科技部门支持下,开展板栗经济林提质增效管理和林下栗蘑种植项目建设,引进菌种5万棒。期间虽遭受特大洪灾,造成缺垄断苗、产量减少,但在管理人员精心呵护下,仍生产栗蘑1万斤、收入10万元。2017年,合作社大胆引进栗蘑菌种制作技术,购置栗蘑制菌设施设备,对栗树修剪枝条进行粉碎—配方拌料—装袋制棒—高温杀菌—接种发菌等,降低了成本,开创了林木废弃利用、林地空闲利用的先河,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虽然栗蘑生产刚起步,技术、机制还不太成熟,但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农民在林下栽培蘑菇的同时,可以对栗园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树上树下双管理、双丰收。
昔阳县孔氏乡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核桃、板栗、柿子、花椒等林产品品质优良,风味独特。过去由于地处偏僻,生在深山无人问,如今交通通信日益便捷,深山闺秀有了出阁谋面的机会。为此,合作社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一是打造品牌,配合县政府申报“昔阳香核桃”地理标志产品行动,建基地、出精品、赢声誉。二是利用刚刚建起的农产品加工场所,拓展服务功能,开发系列新产品,努力将产品推向高端市场。三是引进电商平台,强化网络建设,拓宽营销渠道,在信息化建设上求突破。四是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农户+园区+扶贫”机制,加强“统”的功能,放活“分”的节拍,带动地方区域发展。五是将林果业建设与乡村旅游结合,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引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乔密鑫,山西省晋中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刘闻山,山西省昔阳县核桃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