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郭 艳
合作让养蚕业焕发新机
■ 文 / 郭 艳
养蚕业是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产业,到了近现代,曾一度衰落,在湖南湘潭县就是如此。然而,从2007年开始,在产业化龙头带动下,湘潭县的蚕桑产业开始恢复,蚕桑种养面积迅速增加,养蚕农户增多。2009年9月,由湘潭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蚕桑生产管理者和养蚕农户,成立了信达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合作社采用 “合作社+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家庭农场(大户)”模式,在花石镇建立了小蚕共育基地510亩,在谭家山镇榜塘村建立了大蚕喂养示范培训基地1100亩,在韶山乡韶阳村建造了以桑果为主的水果基地110亩。合作社管理规范,发展较快,现有成员359户,带动蚕桑农户1200多户,种植蚕桑面积4750亩,2016年养蚕20多批,收购鲜茧320吨,支付农户鲜茧款1200万元。2013年,合作社被认定为“为民办实事省级示范社”;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一是示范推广小蚕共育做法。利用合作社基地进行小蚕共育,解决农户养小蚕的技术瓶颈,合理规划农村家庭有限的房屋资源。合作社利用自有基地桑叶共育小蚕,农户只喂养四龄、五龄大蚕,现金回收鲜茧,干茧由公司负责销售。
二是推广省力化养蚕。与传统养蚕方法比较,新的养蚕法有诸多优势:其一,小蚕共育,为农户提供三龄蚕,解决养蚕技术问题;其二,条桑喂蚕,剪枝不摘叶,省工省时;其三,地面蚕台,前后10天打扫卫生2次;其四,自动上簇,塑料折簇,反复使用,便于消毒。
三是示范推广变废为宝,开发新能源。近年来,合作社探索出桑枝粉碎、堆沤、腐蚀的方法制作成有机肥原材料,90%的桑枝均得到利用,与有机肥厂合作制造有机生态肥。既增加了蚕桑产业附加值,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户提供了优质有机肥培植桑园。同时,在市、县能源局指导下,利用蚕沙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制造清洁能源,降低生产生活成本。
四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合作社与湖南省蚕科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种桑养蚕和开发蚕丝被等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五是延长产业链。第一,以省级特色产业园谭家山蚕桑基地为依托,开展茧丝被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生产的“湘信”蚕丝被,通过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测,达到出口标准。第二,投资国内首个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100万棒(袋)。桑枝木耳已通过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重金属检测,各项数据达标,符合绿色食品申报条件。第三,与中国(韶山)非遗博览园合作,共建丝绸文化馆,配套建设桑果基地,利用韶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桑果采摘,带动蚕桑产业系列产品的销售,构建具有湘潭特色的蚕桑循环生态农业系统。
下一步,合作社将更加注重生产管理,完善产品质量认证,升级产品包装档级,着力打造合作社品牌,通过“互联网+”等综合手段,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农村经营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