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昆虫叮咬获得的“诺贝尔奖”

2017-02-06 16:01乔凯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昆虫学家颁奖仪式施密特

乔凯凯

2016年,一份“施密特叮咬疼痛量表”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这份叮咬疼痛量表把昆虫叮咬造成的疼痛分为1-4级,1为最轻,4为最重。“红火蚁,疼痛比较尖锐和突然。疼痛程度1级:黄蜂,想象一下在舌头上熄灭雪茄烟的感觉;疼痛程度2级:天鹅绒蚂蚁,好像热油浇到手上,持续的疼痛……”

看着这一条条生动的描述,很多人忍不住发问:难道作者亲自被这么多虫子咬过?答案竟然是肯定的!写出这份疼痛量表的是一名叫贾斯汀·施密特的昆虫学家。施密特总共在6个洲被150种昆虫咬过,总结了83种叮过自己的昆虫,还用严肃的口吻详细描述了被不同昆虫叮咬后的感受,细腻得仿佛在撰写一份品酒指南。

施密特毕生都在研究昆虫的形态构造、生理结构、生活习性以及毒性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工作需要,施密特经常会去野外考察、收集标本,这就不可避免地时常被昆虫叮到。被各种奇怪的昆虫叮咬过上千次后,施密特突然决定把这些不同的感受记录下来。于是,别人遇到昆虫都避之不及,施密特却兴奋不已,“尽管有些人觉得我疯疯癫癫,但我十分热爱我的工作。为了体验各种疼痛的感觉,哪怕被叮再多次,我也心甘情愿。”

在第25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施密特因研究被不同昆虫叮咬的刺痛感获得了生理学和昆虫学奖。“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研究看上去无关紧要,甚至荒诞可笑。但我觉得,科学研究不一定非要枯燥乏味。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想象、努力实践,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施密特在颁奖仪式上认真地说。

【素材点拨】“埋头苦算,枯燥无味”,这是人们对科学研究常见的误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研究的领域比我们平时能够了解得更为广泛,甚至有很多研究领域十分出人意料。其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藏着科学理论,只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

【适用话题】科学研究的目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与发现……

(郭旺启摘自《博爱》2016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昆虫学家颁奖仪式施密特
第八届“华灿奖”颁奖仪式在江苏昆山举行
冬奥颁奖仪式
二重秩序的悖论:施密特和阿甘本对马勒布朗士哲学的再解读
第一届“装文化人”大赛颁奖仪式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上)
听说你想当昆虫学家(下)
带着GPS去流浪
带着gps去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