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晖
第二十届课堂教学评优活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于12月14日至15日在田家炳实验中学举行。比赛采用当场备课、片段教学的形式进行,每位参赛教师备课90分钟,面对学生授课18分钟,教学片段的结构相对完整。我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的诗词教学:艺校张民红老师的《人月圆 春日次韵》、三中丁智慧老师的《千秋岁》、二中周烈香老师的《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金桥易小露老师的《奉陪郑驸马韦曲》。听完四位老师的片段讲授后,收获很大。四位老师的讲授各有千秋。忘不了张民红老师的以读促教,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诗境;钦佩于丁智慧老师的教学智慧,范读带动学生情感,意境诗情及艺术特点的分析一气呵成;欣赏于周烈香老师的稳打稳扎,从标题入手,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重点理解诗人矛盾和无奈的心理;惊异于易小露老师的独特的切入点:“情调”和“小心机”,运用“以反言形容其佳胜”的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复杂的思想感情。纵观四位老师的教学,都特别注重学生的诵读和鉴赏双管齐下。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怪现象:高一、高二老师一味抓诵读,高三老师拼命讲诗歌鉴赏手法。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是高考的功利性在作怪,因为教材中出现的诗篇只以默写填空的形式出现,而诗歌鉴赏题的文本都是课外诗篇。其实,在教学中不能把诵读和鉴赏割裂开来。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不少古代诗歌,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古诗、学会鉴赏古诗、然后延伸到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传唱千年不衰,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同时,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一、要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读诗、写诗的习惯。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就尝试培养学生这一习惯。因此,在高一年级备课组就可以印制初高中必背古诗词给学生,利用晨读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背诵和默写。还可以专门配备配套的诗词字帖,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背诵、默写后,组织全年级诗词默写大赛进行验收,以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能使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背诵,而且能够正确、工整地书写。
二、要积极采取快速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如,赏读唐朝著名的诗圣杜甫的《阁夜》时,多数学生读这首诗后并不能真正理解诗中真意,缺乏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思索,原因是不了解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人生际遇、情感变化所致。所以,研赏这首诗之前,要先让学生收集杜甫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诗歌的含义,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杜甫诗歌及他人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例如,教学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的“坼” “浮”二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和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
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例如,在教学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就可以抓住名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进行训练,结合学过的《涉江采芙蓉》中的名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教学,因为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对写法”。使学生诗歌中写景之外的含义,体会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适当地进行延伸拓展,分析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4.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意象特征及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后,学生会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有利于学生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赏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