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减压要靠供给侧改革

2017-02-06 03:36
支点 2017年1期
关键词:曹德旺制度性交易成本

最近,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突然成了“网红”。他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造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产,有人就认为他“跑了”。曹德旺说,他没跑,不过确实应该提醒政府,提醒企业家,要有危机感。

跑没跑很好澄清,汽车配套企业建到车厂附近本属正常。但曹德旺抛出的“危机论”,却在中国炸开了锅,有关“中国制造怎么了”的话题引发热议。

近两年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利润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显示,2016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净利润总额比上年下降88.6亿元,平均收入利润率为2.18%。

平均仅2%左右的利润率,的确给“中国制造”蒙上了一层阴影。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

“中国制造”的真正起步,始于改革开放后,以加工、组装等初级生产为主,最大的比较优势是成本低廉。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成本低廉,指的是资源、人力、能源等生产成本,而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不低。

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付出的税费,还有为应对管理部门“吃拿卡要”而不得不付出的隐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是企业家吐槽最多的地方。

“中国制造”起步之初,因生产成本太过低廉,在对冲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后,总成本仍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所以海外企业纷纷来中国内地设厂。

而随着国内环境、能源、人工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加上相对较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中国制造”的压力开始凸显。

其实,关于“中国制造”的出路,曹德旺已指出两个方向。

在谈到中国企业是否该“走出去”时,他说:“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资本,有稳定的订单,有美国市场的认可度,我觉得可以出去。”这与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也是契合的。当生产成本优势不再时,企业应该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寻找新的市场并满足其需求。

另一面,曹德旺也呼吁行政部门降低税负。事实上,这与中央精神不谋而合。近年来中央对此现象高度重视,降税减负力度不断加大。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

方向已经清楚,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将改革举措抓好落实,“中国制造”保持强势仍然可期。(支点杂志2017年1月刊)

猜你喜欢
曹德旺制度性交易成本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曹德旺 被低估的企业家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学校共同体:制度性的公共领域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