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青石
从严治党的当下,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干事越多,出纰漏的机会就越多,就越容易被“追责”,借此在工作上不作为。其实,出纰漏与干事多少没有必然联系。只要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善用法律思维,就能大大降低出纰漏的机会,从而规避被“追责”的风险。
一、在工作开展之初,听取各方陈述
听取各方的陈述,是司法实践的经验总结。它强调裁判者在作出裁判时要充分听取各方的陈述,这是作出正确裁判的基础。它的核心功能是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活动中开创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也是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思维方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领导活动之中,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完成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这种民主作风由此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当下的领导干部开展工作也应如此。领导者在开展工作之初,应积极听取各方陈述。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扩大领导者的智囊团,发动群众为领导决策或拟制工作计划献计献策。二是可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知道即将开展的工作内容。如“十三五”规划在制定之初,就通过各种媒体发布信息,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群众对此反映良好。三是可以减少领导者决策失误的风险。
在运用听取各方陈述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工作计划涉及群众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时,要及时公布内容、程序与标准,让群众知晓将要进行的工作,并做好听证准备。二是领导者要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举行听证会,给群众听证的机会,让群众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意见、建议。三是领导者要充分倾听各方的心声,并将其中有利于工作开展的意见建议吸收到决策之中。
二、在作决策之际,天平倒向弱者
天平倒向弱者,就是说,在诉讼过程中要一碗水端平,对诉讼双方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但是,当一方太强而另一方太弱的时候,天平应该倒向弱者。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处理问题时要一碗水端平,主要是指在群众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或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但是,在群众信息占有不对称,人力物力财力支配不平衡时,领导者在作决策时心理天平应倒向弱者,这样有助于激励弱者积极进取,有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在管理理论中,有个木桶理论,指的是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弱者就相当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在工作中,领导者的心理天平倒向弱者,有利于弥补短板的不足,使得各方能支配的资源相对平衡,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运用天平倒向弱者的思维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依据。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平等,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倾向弱者,必须要有依据。二是弱者的标准要准确。所谓弱者,是指信息占有、资源调配等方面处于弱势的人群,不能把关系亲近、利益寻租的一方作为弱者,作为暗中输送利益的借口,否则,只能加大被“追责”的风险。三是要落到实处。不能口是心非,表面上支持弱者,捞取政治资本,实际上蜻蜓点水,让弱者得不到实实在在的支持,这只能加剧弱者的不满。
三、作出的决策结果,要充分“说理”
所谓“说理”,在司法领域指的是,判决不能仅告知当事人“就是这样”,更要告知其“为何这样”,使其觉得“应该这样”或是“很有道理”。“说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修辞”功能。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修辞产生的是说服”“修辞并不是空洞的辞藻和堂皇的外衣,而是让枯燥的法律成为更容易吞食的胶囊或糖衣”。可以说,如果轻视判决“说理”及“说理”的语言表达形式,判决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判决书“说理”,人们才能了解判决书产生的过程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才能搞清这个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才能接受这个结果,才能心服口服;否则,就可能对结果的正当性、准确性提出怀疑。
领导者作出的决策结果,也应有个决策“说理”的环节。很多领导者对于所作决策,往往只通告结果,而不愿通告作出决策的理由,其可能的原因,一是领导者嫌麻烦;二是领导者认为决策过程存在诸多因素的博弈,有些情况不能、也没必要让群众知道;三是领导者认为这是权力的象征。但是,群众毕竟是群众,不可能像领导者那样在思想上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对于决策结果产生的理由不清楚,就会产生疑虑、不信任,后果就是工作上的不配合、不支持,甚至产生意见,滋生矛盾。
领导者对决策的结果或拟制的工作计划进行“说理”,要做足功课,要知道决策的背景、现状,以及对多种方案优中选优的定量分析结果,才能讲出道理。在说理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群众能听得懂,入脑入心。
四、在决策实施中,要确保过程完整
法律思维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作出任何判决都必须有正当程序或正当的法律过程。这种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强调过程要完整。
在领导活动中,过程完整思维方式的好处是,控制了过程,也就控制了结果。决策后或完成工作任务后,出纰漏的概率会大大减少。对于经常性工作,有固定程序,明确了各步骤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方法与要求,只要按照这些程序开展工作,一般来讲,都能达到公开透明,对群众的监督心不慌。对于临时性工作,要对工作任务或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或借鉴其他工作经验进行程序设定,按照程序完成相应工作,这样也不易出现纰漏。
在领导活动中,运用过程完整的思维方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程序的设置要科学。目前,有的领导者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领导活动中,但是由于过程繁杂而被嫌弃,导致落实质量不够好,成了摆设。事实上,只要抓住工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就好,越简单明了,越便于执行。二是各环节的标准要明确。“二八定律”告诉我们,百分之八十的人能达到的,这个目标就是合适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标准了,结果才会达到标准,结果才有保障。三是工作过程要有监督。过程完整,不能被动地达到完整,而是要抓住几个重点环节,查看其环节标准是否达到要求。如果没有达到要求,要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把没有完成的工作认认真真地完成好。
(责编 / 傅建芬)
领导之友·综合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