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电影艺术特征分析

2017-02-05 14:53赵力子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公路电影的成功突围,使其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新星。在公路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电影市场还是社会整体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我国公路电影包含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但是,诞生于好莱坞的公路电影并不能直接套用中国社会语境。因此,针对我国公路电影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路电影;艺术性特征;类型片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5-02

一、中国公路电影艺术性征分析

(一)现实主义题材选择

我国公路电影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受众需求的影响,并未在选择题材时模仿美国公路电影中的犯罪与暴力等特征,而是从普普通通的个体生活中汲取养分,具备一定的现实性,同时又呈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1]

例如,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表达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寻求心灵回归的主体。影片中,导演以两个主角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为观众呈现了正处于三峡工程改造中的重庆奉节县城,刻画了当地居民在留守与离开家园之间的矛盾心情。贾樟柯导演通过缓慢、安静的镜头语言,化解了角色与环境之间的冲突。

《三峡好人》扎根于当下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小人物,无论是剧情发展还是影片的主旨架构,均充满了对社会现实与人们生存状态的理性思考。

(二)空间与精神的双重回归

相较于好莱坞公路片,我国公路电影中缺少个人对家庭的背叛、对社会的反抗。中国公路电影中的主人公,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出发还是精神世界中的逃离,在旅途的终点都将发现一个冥冥之中的心灵回归之处。这种回归,不仅仅是肉体上所寻找到的栖息之地,同时更是角色们心理世界中的精神“乌托邦”。[2]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的阐释,无疑为中国公路电影的这类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同我国第一部公路电影《走到底》,这部影片在剧情设置上与好莱坞公路电影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导演施润玖在影片里设计了逃亡与警匪大战的枪战片段。按照好莱坞公路电影的传统设计,这样的剧情结构往往会通过公路两旁飞逝的景色、角色之间的一见钟情,以及紧张刺激的犯罪来为最后的结局展开一段惊心动魄的铺垫。然而,不同于《天生杀人狂》《末路狂花》的幻灭结局,电影《走到底》的结局却选择了带给人们生活的希望。在《走到底》的最后,茉莉与司机小王在海边互相表白。虽然,为了延续故事的发展,在情节设置中仍让警察出现在了这个场景中,但仅仅是让警察来完成画外音的工作。这种结局的设置,无疑符合了我国受众对于大团圆结局的需求,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回归的渴望。虽然影片没有点明,但观众已经能够感觉到茉莉与司机小王已经从“在路上”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开始回到了“家”的怀抱。这里的“家”不仅意味着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二人精神世界相互和谐的融合。

(三)“陌生化”的文化景观

尽管在公路电影中角色一直是在移动的,但无论路上的景观如何变化,角色所存在的社会空间是固定的。公路电影中的社会空间,不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所熟知的景观,同时也是人们难以注意到的陌生角落。公路电影在向未知探索的过程中,呈现出“陌生化”的文化景观,从而针对当下社会现实进行一定的质疑、反抗以及文化批判。[3]中国公路电影中的空间景观可划分为现代化的都市、边缘化的乡镇以及神秘的西部。

现代化的都市属于完成了工业与信息化变革的一线大城市,其特征是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社会空间。这部分公路电影包含了《飞越老人院》与《等风来》等影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东南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城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乡镇更是普通观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意为之或是在无意间所忽视的,作为以往中国社会形态的延续,乡镇为中国公路电影提供了一个异域化的、被边缘化的空间景观。这部分公路电影包含了《人在囧途》与《三峡好人》等影片。神秘的西部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空间定位,而是一个概念上的广义空间。中国公路电影中的西部,通常都尽量与普通社会隔离开来,以广阔的黄土地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陌生化的空间景观。因而,神秘的西部空间在中国公路电影中,已经可以看作是电影导演为影片所创设出的封闭空间,成为某种精神层面中的“乌托邦”或是“恶托邦”。这部分公路电影包含了《无人区》与《转山》等影片。

1.现代化的都市空间。经历了多年现代化工业建设的现代都市,在社会空间中的陌生化程度较低。例如,张扬导演执导的影片《飞越老人院》中的场景,基本上都发生在都市之中。由于在地理环境上不具备流动性,导演便选择了隔离的方式,将影片空间与正常社会进行了分割,从而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体验。《飞越老人院》中的老人院,无论白天黑夜一直大门紧闭。在老人院中,老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社会生活被割裂开,成为了一座“活着”的孤岛。当景观开始流动,影片便开始向普通的公路电影模式进行转变,并加强了影片中社会空间的陌生化程度。在影片的最后,老人们实现了逃离老人院的梦想,开车上路。这种逃离不仅仅是环境空间上的逃离,更是心理状态的改变。

2.边缘化的乡镇空间。中国的城乡结合部或乡村,即保留了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受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剧烈冲击与影响,产生了诸如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往的自然经济形式进一步放大了乡镇与城市之间的差异,使得乡镇成为了经济落后的代表。当曾经离开家乡的打工者事业有成返乡归来,便会对当地长期如一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例如,在路学长导演执导的电影《租期》中,县城中的当地居民已经充满了对于现代化都市生活的渴望,经济上的差距使其难以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长期留守在家乡。当香草的自主意识觉醒后,她开始向莉莉学习城市女孩梳妆打扮的生活方式。最终,香草从身体上的改变开始,直至最终完成了思想上的逃离。

3.神秘的西部空间。当前的中国电影,通常都将西部视为类似于美国西部、充满原始意味的社会空间,且被主流人群所忽视。例如,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便将故事的发生地全部集中在我国新疆地区,在渺无人烟的西部土地上构建出了一个纯粹的“恶托邦”。影片中的“无人区”,所指代的不仅是客观环境上的“无人”,更是人性的“无人区。徐峥饰演的青年律师在逃离无人区的过程中,一直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当自己与他人的命运出现了交错与冲突时,是释放出自己内心的丑恶,成为无人区中一头被同化的野兽?还是坚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完成自己的救赎?这个问题成为中国公路电影中的经典困境。

以上三类中国公路电影中的典型社会空间,在丰富的文化景观的基础上,为公路电影的内涵与主旨的探索提供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二、对中国公路电影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在中美合拍片中寻求公路电影的发展机会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中美两国电影的合作机会也越来越多。但许多中美合拍片的本质仍旧是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商业电影,难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获得市场好评的中美合拍片《敢死队3》与《环形使者》中,均以美国本土社会文化为背景,若仅仅是简单地在其中加入大量中国文化风格的符号、元素,电影整体将变得不伦不类。在这种情况下,公路电影能够凭借自身特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公路电影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类型片,公路电影是可复制的、成熟的。在中美两国的合作中,中方可以快速地学习到美国类型电影的制作体系。其次,公路电影中的文化背景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对于自我内心的拷问、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人生的追求等方面,无论社会文化中的差异,均能有效地引起观众的共鸣。这将使得中国公路片的本土化改造更加顺利。

(二)加强公路电影的人文关怀

由于中国公路电影普遍存在现实主义题材取向,促使中国公路电影天生有着人本主义意识,以及对于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注。电影《飞越老人院》中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促使社会大众开始意识到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除去物质基础,还存在着强烈的精神需求。电影《三峡好人》将人们的目光重新引向那段伟大工程之下的普通人,重新审视在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喜乐和哀痛。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手法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其现实主义题材取向,决定了电影的核心内容需要包含一定的人文关怀气息与人本主义意识。这既是中国公路电影的典型艺术特征,同时也是公国电影在中国长期良好发展的巨大优势。

(三)探索本土文化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不仅能够为中国公路电影提供多元化的流动性文化景观,同时也能够丰富公路电影的精神内涵。然而在当前的电影产业中,中国本土元素长期以来未能与更大的电影市场相融合。为此,对于中国公路电影来说,这意味着一座尚未开发的宝库,应当积极探索本土文化资源。

首先,目前的中国公路电影中所展现的空间环境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例如,《飞越老人院》《心花路放》《落叶归根》等影片,将故事的结局均设计在西藏、内蒙古草原等典型地区,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其次,中国公路电影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应当更加深入且多元化。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当下中国公路电影中的文化内涵通常均以大多数的主流观众为主,而忽视了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发掘。在《无人区》中,观众就如同主角潘律师一样,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远离现代社会体系的无人区在观众眼里成为了“奇观”,失去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意义。中国公路电影应当在学习美国类型片规范化的制作体系基础上,力求通过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积极探索,为观众展现更加多元化、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优秀电影。

参考文献:

[1]潘文文.当代中国公路电影的东方美学特征研究[D].温州大学,2015.

[2]姚睿.新世纪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与文化价值观[J].当代电影,2015,(1):49-53.

[3]李彬.中国式上路的旅途治愈与现实书写——中国新近公路电影探析[J].电影艺术,2015,(1):44-50.

作者简介:

赵力子,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史,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