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芳+符胜
【摘 要】军坡节的生成模式主要有冼夫人信仰、妈祖崇拜、关公信仰、祖先崇拜、黎人装军及“境主”或是“神主”的信仰。造神的目的性、模式和神性定位体现了军坡节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军坡节信仰;军坡节习俗;琼剧演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43-02
我国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除了这些全国性的节日外,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节日。地方性节日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活动,体现着当地的文化,是地方集体信仰及其群体特征的表现。海南军坡节是一个集宗教信仰、娱乐与社会交往活动的节日。它由泛神信仰过渡到英雄信仰,文化内涵由封建迷信过渡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道德教育,体现了群体的特征。本文就海南军坡节来源及其信仰的群体特征谈几点看法。
一、军坡节生成模式的多元性
军坡节,因各个地方信仰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有的地方叫“公期”,有的地方叫“婆期”,还有的地方叫“吃军坡”“闹军坡”“发军坡”。在汉语字典里,“军”与“君”同音,所以军坡节又被称作“君坡节”。在民间信仰中,信民们认为,神是最大的,这个神被称作“君”,“君坡”是指神的住所。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是当地百姓造神的产物,“军坡节”的生成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源于冼夫人信仰。冼夫人(513-602),海南黎族人,高凉郡(今阳江县西)太守冯宝(汉族人)之妻。从小生活在黎族首领家庭,聪明过人,深谙军事,是南朝时期杰出的女军事家、政治家。嫁给冯宝之后,促进了黎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发展,也为海南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在冼夫人治理海南期间,不仅加强与岛外的联系,还把岛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到岛内,改变了岛内政治落后、文化闭塞,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局面。冼夫人的事迹至今还流传甚广,人们都称赞她是“女中奇男子,千古推为第一”。①
军坡节,其实是纪念冼夫人的节日。在海南,军坡节办得最为红火的当属海口的新坡镇。在2002年,原琼山市政府将新坡镇的“军坡节”更名为“冼夫人文化节”,而且只是更名新坡镇的军坡节,其他地方的军坡节并没有更名。
据传,冼夫人是从新坡镇的梁沙村登陆海南的,所以人们又把冼夫人庙称作“梁沙婆庙”。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有51座冼夫人庙,新坡镇的冼夫人庙是最大的,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在海南的其他地方,乃至西线的儋州市都有冼夫人庙。当年苏轼在儋州市中和镇宁济庙(也是冼夫人庙)拜谒时,曾题诗歌颂冼夫人:“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
冼夫人因其功绩突出,在民间的影响力极大,人们由英雄崇拜转为神灵崇拜。人们祭奠冼夫人,希望得到她的庇佑,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第二,源于妈祖崇拜。妈祖是外来神,祖籍福建莆田,原名林默。据《莆阳比事》载:“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②《三教搜神大全》亦有其记载:“周岁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叉手作欲拜状。五岁能诵观音经,十一岁能婆娑安节乐神。”③且林默生前多次为父老乡亲化险为夷,死后被供奉为海神,庇佑出海的人们能够平安归来。在海南的很多地方,比如海口、琼山、定安等地有很多人是从福建迁徙过来的,海南的地理环境与福建很相似,都是靠海省份,都有海路。从福建移居到海南的人们,为了保佑出海平安,所以也把妈祖信仰带了过来。
乌丙安教授说:“自南宋以来,就有妈祖金身巡安的传统,在民间很有活力。现在延续、发扬这样的传统,是对民意的尊重,也是我们对妈祖文化进行完整性保护的体现。”④妈祖金身巡安,即抬着妈祖金身在村里巡游,扫除村中晦气,保护村人平安。妈祖巡安并非每日都举行,只有在妈祖的诞辰日或是祭祀日才举行。在民间信仰中,妈祖形象日益完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她不仅是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保护神,而且还是人们祈求生育、发财、祛病等的万能神。妈祖形象的塑造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是民间信仰的实用性表现。
第三,源于关公信仰。明朝洪武军队的军人关寿国因犯错而被贬来海南,同时也带来了军杂剧。因其忧郁困苦,又喜爱军杂剧关公戏,因此常常扮演,并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关寿国不仅能编戏、演戏,而且体格魁梧,声音洪亮,表演技巧精湛,扮相酷似关公,很受观众的喜爱。在人们观看关寿国扮演的关公戏之后,觉得关公是个神灵,应立庙祭祀。于是,在海南的各个地方都建起了关公庙,并在每年的农历5月13日即关公诞辰日,在关公庙前表演关公戏,把关公诞辰日设为海南的军坡节。当地人认为,在军坡节祭祀关公,不仅祈祷关公能够保佑一方百姓平安,也希望能够招财进宝,因为关公是武财神。又因“军坡”的海南话发音近似于“关坡”,也是关公信仰的最佳佐证。
第四,源于祖先崇拜。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祖先。在祖先崇拜中,人们找到了自己的根,人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在祖先崇拜中,人们是通过祭祀礼仪表现出来的,祭祀之后还用族谱加以记载,这些族谱所记载的就含有伦理的内容。族谱不仅记载着祭祀祖先的礼仪,还包括家族婚姻、繁衍等内容。中华民族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在追溯着自己的祖先。
祭祖是军坡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各个地方祭祀祖先的仪式又略显不同。有的是先在家里祭拜自家祖先,然后再到村里集体祭拜共同的祖先,在祭拜之前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而参与祭祀者一般是村里年长有威望的人。集体祭拜之后燃放鞭炮,之后就是提着祭品各回各家。有的则在集体祭拜之后的第二天还要“进表”。“进表”则是家长把家里男丁的姓名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由巫师进行祷告,保佑自家子孙。但是也有的村落在军坡节祭祖仪式上跟上述例子完全不同。他们先是祭拜村里的始祖(即集体祖先),但是并不集体参拜,而是各拜各的,也没有约定好具体的时间参拜,只要是在军坡节这一天中午12点之前祭拜集体祖先就行。拜完之后再祭拜村路口的土地公,因土地公能保佑全村人平安、健康,之后再祭拜自家的祖先。自家的祖先在中午13点之前祭拜就可以。在祭拜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仪式,只要在心中默念祷告词,然后跪拜三下即可。这种祭祀祖先的仪式较前者简略了许多,但信民们认为,只要诚心诚意地祭拜祖先,祖先就会保护子孙。
第五,源于黎人装军。黎人装军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位渔夫出海捕鱼,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出去,可怎么也捕不着鱼,撒出去的网里一条鱼也没有,只有一根树干,他气急败坏,就把树干扔到岸上,这时意外出现了,只见眼前出现了一道闪光,然后他看看鱼网,发现鱼网里到处都是鱼。晚上,他回家睡觉,梦见已经去世的祖先乘坡洞主公给他托梦,让人把那根树干做成自己的雕像,假使有人来给他上香,就请四个人抬着他的雕像去村里巡游做军坡(这里的军坡,其实就是军傩。军傩其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傩文化的一种。他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过火山、上刀梯、钢钎穿腮等)。渔夫醒来按照乘坡洞主公所托之梦去做,结果不必每天辛苦捕鱼都能发大财,于是便有了军坡节。每年农历的6月12日是黎族的军坡节,据说这一天恰好是黎族祖先(乘坡、堑对等四个村落的主公)的诞辰。
第六,源于“境主”或是“神主”的崇拜。虽说冼夫人在海南的功绩极高,但是很多地方的神灵崇拜对象并不是冼夫人,而是冼夫人的手下将领或是归顺的黎族首领,信民们把它们称为“境主”或是“神主”。他们是地方上的保护神,每一个境主或是神主都管辖着一定的地域,比如一乡或是一镇。军坡节祭祀的是“境主”或是“神主”的诞辰,而不是冼夫人军队到达辖区的日子。所以有的地方将军坡称为“公期”,有的地方则将军坡称为“婆期”。“公期”即男性境主的诞辰,“婆期”即女性境主的诞辰。
海南军坡节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性的,不仅有冼夫人信仰、妈祖信仰、关公信仰,还有祖先崇拜及境主崇拜。军坡节信仰的多元性目的只为保佑一方子民人身财产安全,给予子民安全感。
二、军坡节的文化特征
军坡节是地方民俗节日,具有中国民间节俗信仰的一般性特征。首先要求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具有高超的才能。“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在未嫁时就劝止自恃富强、常侵掠邻里的哥哥,‘由是止怒息隙,百越诸族望风而附。”⑤另据《隋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海南在三国、晋、宋、齐、梁等几个朝代处于久治不统的状态。朝廷对海南采取的措施是似统非统。主要由于海南与内地隔着琼州海峡,交通不便利,造成文化与生产技术上的落后。由于冼夫人的卓越才能,不仅维护了祖国统一,还改变了这种落后的局面。在梁大同(公元536-546年)年间,“请命于朝,置崖州”,结束海南岛“久乱不统,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局面。之后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兴办教育,彻底改变了海南的面貌。
其次,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都是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相关,能够保护当地百姓的神灵。这些神灵的品质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是我国民间信仰实用性的表现。在我国古代,地方节日民俗因朝代不同而受到的礼遇也各不相同,有的将正统的宗教组织和非制度的民间信仰归入正祀、正祠,有的归入淫祀、淫祠。因此,节日民俗及其信仰在古代社会政治体系里的地位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如今我们所谈节日民俗及其信仰虽然是动态政治体系里的民俗活动,却是处于现在时的生活状态,也广受民众拥戴。现代的民俗已被“正名”“阐释”与“重构”,不再是封建糟粕的代名词,而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因此,节日习俗所推崇的理应是正面的文化。军坡节,不仅要有军坡习俗,而且在军坡节要纪念该地域所推崇的对象,比如军坡节所纪念的关羽,人们推崇他,目的是为了推崇像关羽一样具有忠义思想的人,是一种教化作用,同时也是对军坡节的正名、阐释与重构。忠义思想是儒家所提倡的,是儒家在君臣关系和人际道德方面所期望的。不仅统治阶级需要忠君的官吏忠心地为他们服务,老板也需要忠心的伙计帮他们赚钱,甚至连老百姓也需要有人在他困难的时候能够帮他们一把。
最后,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由于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各不相同,所以才导致军坡节的节日时间和节日习俗各不相同。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信仰对象,属于多神信仰。在他们所信仰的神灵当中有男性,也有女性。为了纪念他们,同时也为了区别他们的性别,就将军坡节所信仰的对象称为“公祖”和“婆祖”。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军坡节信仰的对象注入了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信仰对象具有高超的才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以及鲜明的地域特征。
注释:
①重修电白县志·卷五·建置一.坛庙。
②(宋)李俊甫.莆阳比事(卷7),续修四库全书(73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255.
③无名氏.三教搜神大全(卷4)天妃娘娘,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1.
④沈超,陈颖.海南军坡节的文化阐释[J].青春岁月,2013(21).
⑤黄甲.节日文化的重构与发展——以海南军坡节为例[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3.
作者简介:
陈元芳,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文学硕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海南民俗节庆与民间演剧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ZC)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