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一荃
【摘 要】科幻电影是当前电影艺术百花园中最有票房吸引力,也最具风险性的门类,如今,在科幻黄金时代的促使下,科幻电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渐从低级流行转向明显具有高大上气质的影片。无论从票房还是从获奖情况上看,科幻片已经在整个电影行业都已经具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科幻电影;型片;课题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29-02
科幻类型片与其他类型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科幻片这个类型下,又分为很多的亚类型,每一个亚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美学形态,并且每一个亚类型都拥有为数众多的粉丝和拥护者,他们对于这些亚类型影片的热爱,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科幻片潮流。在科幻电影成为流行文化的典型符号的同时,这类亚类型影片也登堂入室,在西方各个高校的讲坛、教材,甚至科研体系中占据了地位,人们对于科幻的兴趣,不单单因为它在当代商业方面的强大吸引力,更因为它提供给整个社会的冲击性和变革动力,在冷战时期,科幻电影着力展现太空竞赛的荒谬,在后冷战时代,科幻电影用反乌托邦促发人们对于当前的思考。
科幻电影不仅被描述为时代的指示剂,更被当成引领文化发展的先锋。而在中国,还没有创作出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的科幻电影,国内科幻界、影视界对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在中国能否顺利产生进行过大量的讨论,虽然在很多年前,中国电影人就尝试着进行过科幻创作,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等影片,但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幻电影在中国还远远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在已知的对于科幻的定义中,H·G威尔斯用“对可能性的幻想”一句概括,因为它能“观照人类事物正在发展的某种可能性,并按照可能性推导出各种广泛的后果”。约翰·温德姆认为这个概念预设的是“直到作者写作之时尚未实际发生的某种技术,或某种技术带来的结果,或自然秩序(比如人性)的某种扰乱”。西奥多·斯特金认为科幻是关于“人类面临的某种困境,以及人类的解决之道,如果离开了其特定的科学背景,这些都不可能发生”。金斯利·艾米斯曾提出一种假定:“它是基于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无论其源于人类或外星物种”。而科幻编辑小约翰·坎贝尔则说,它是“一种按照已知的事实对未来做出预测的努力”。在以上五种关于科幻的不同定义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概念是大家共有的,无论承载科幻故事的是哪种媒介,即:在科学的世界或自然的世界里,未来可能出现某种发展结果,它是由人类或者某种未知力量引起的,需要被理解、驯服或摧毁。在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技术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表明“科幻”既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虚构。
目前国内研究科幻电影的文献和论文数量较多,然而大部分都立足于研究某一部科幻电影作品,或者研究从科幻电影里投射出的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艾伦·威廉姆斯说道:“凡是以新方法来做类型片的研究,都必将回到电影史,要研究所有的电影,无论我们认为其质量如何,并要越过电影内容之外,去研究其他东西等等”。于是在《科幻电影导论》一书中介绍了科幻电影的历史发展,指明了该类型的本源及其前史,检视了出产影片的范围广度,并挑战既定的时期划分概念,跨越国界将所考察的电影扩展到国际层面。除了给科幻电影创造出一个主导叙事,更是尝试思考这些电影制作、发行和观赏者所置身的更加广泛的历史和工业语境,对分析科幻电影的亚类型有很高的指导作用。
而研究科幻电影类型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吴岩在《西方科幻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文中提到,西方科幻小说有一百多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萌发初创时期、黄金时期、新浪潮以及新浪潮以后。小说家丰富的想象力和西方工业革命都促使了科幻小说的形成,萌芽初创时期确定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时间旅行、未来文明等,也为科幻电影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而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在上世纪已经初具雏形,人们对于这些科幻片主题也慢慢进行了一系列的划分。江晓原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中将科幻片根据表达主题的异同分成了七种主题,并论述了七大主题的表现方法和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虽然这篇论文少有地将科幻电影根据不同主题划分为七种类型,但是并未仔细探讨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只是宏观地将同种类的科幻电影列举出来分析异同,缺乏对类型的细致研究。
与其相似的还有王艳在《解读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一文中,通过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三个主要类别——“外星人入侵”、“灾难和后灾难”以及“太空旅行”科幻电影的分析,揭示了影像背后所蕴含的反苏反共、美国至上的意识形态和对自由、平等、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价值观的宣扬。这篇文章也涉及科幻电影亚类型的分析,但是对于每个类型的分析仅停留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对科幻电影的亚类型没有准确的划分,但其中对于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探讨对分析科幻电影亚类型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对于科幻电影的亚类型划分,大致分为赛博朋克、太空歌剧、蒸汽朋克、超人类、时间旅行、平行时空、启示录与后启示录等。在《穿越星际——太空电影的五大主题》一文中,谈到了科幻电影的亚类型之一——太空歌剧类电影中所包含的五个主题,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星球大战》、《星际迷航》、《超时空接触》等电影,并对这些电影的精神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读,对于这些电影为何流行以及创作背景也有一定的解释,其归纳的五个主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而在《浩瀚太空的瑰丽旅程——太空科幻电影的发展轨迹》中,路春燕将太空科幻片界定为科幻类型中的亚类型进行分析,梳理描述了该亚类型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根据该亚类型的历史轨迹来分析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路春燕将其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将该亚类型与电影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做了细致的划分和比较,并举例阐述了该亚类型的特点和其美学价值,为之后的科幻电影亚类型分析打下了基础,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对于其他亚类型的分析,如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则没有全面的电影类型分析,相关文献较少,参考资料也略显不足。粟桢在《关于赛博朋克电影主要哲学元素的思考》中将赛博朋克电影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综述,并分析了赛博朋克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元素,但并未将电影与其中的哲学理论联系起来,作为科幻电影的一个亚类型,文章中对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电影史等的分析都略显不足。但本文对于赛博朋克电影带来的现实意义和哲学理论的探讨都有比较中肯的观点,为科幻电影亚类型开辟了不同的研究窗口和途径。而其他关于赛博朋克电影的文章如《何谓赛博朋克》、《论黑色科幻电影》等文章则只是粗略地探讨了一下赛博朋克的定义和与其他类型的比较,并未做过多的电影类型分析,也是如今研究现状的一个空白。
而关于蒸汽朋克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篇就某部电影进行分析,如刘璨的《“蒸汽男孩”的蒸汽朋克电影风格》和秦铭悦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蒸汽朋克”幻想》,都是基于影评的基础上,添加蒸汽朋克的定义,再按部就班地进行影视语言的分析。并且纵观整个知网,关于科幻电影亚类型的研究论文仅有一两位教授学者的论文,其余全是硕士或者期刊论文,说明对于科幻电影亚类型的研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较强的可研究性。
国外的关于科幻电影的论文则较多的立意于科幻电影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如:The impact of science fiction film on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作者Michael Barnett就科幻电影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对科学的接受力做了系统的分析。或者是对于某部影片的影评类分析如:Frankenstein 2.0.: Identifying and characterising synthetic biology engineers in science fiction films.作者就弗莱克斯坦这部电影进行了分析,并对电影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学等进行了研究。也缺乏对科幻电影亚类型的概括和阐述。因此,研究科幻电影中的亚类型在国内以及国外都是一个具有可行性、创新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