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起舞

2017-02-05 12:29徐静君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舞剧色彩

徐静君

【摘 要】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是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更是体现在视觉上。剧中不同色彩调性的运用烘托了场景气氛,传达出生动的视觉情感;不同色彩调性的间搭,造就了该剧视觉上的抑扬顿挫;色彩调性的巧妙运用推动了《白毛女》的情节发展。

【关键词】舞剧;色彩;明度调性;纯度调性

中图分类号:J7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34-02

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前身是革命八大样板戏之一的歌剧《白毛女》,其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音乐、舞蹈上,更是体现在视觉上。通过这部千锤百炼的舞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革命年代的文化印记,更是属于视觉语言与色彩语言的述说。那一幕幕经典的色彩场景,犹如展开的一卷卷画布,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犹如跳跃起伏的一丛丛笔触,相互交织,铺陈着一个又一个的戏剧冲突。因此,我尝试着以“色彩的调性”来解析这部充满生命力的经典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

色彩的调性指视觉呈现上的主要色调,也指呈现出的色调关系,包含:占最大面积的形成主调子的颜色和与主调子形成对比关系的各个颜色。无论是色相对比、色明度对比,还是色纯度对比,只要是可视的色彩,一旦并置,就存在对比关系,就会形成色调。就色相对比看,最主要的是冷、暖色调;就色明度对比看,有高、中、低明度各自的长、中、短调,核心即“亮和暗的对比”;就色纯度对比看,有高、中、低饱和度各自的强、中、弱调,核心即“鲜和灰的对比”。

一、不同色彩调性的运用烘托了《白毛女》的场景气氛,传达出生动的视觉情感

(一)“暖色调”在“窗前”一场的运用,烘托了温馨有爱的场景气氛。

该场主要包括“北风吹”“窗花舞”“喜儿和大春”“漫天风雪”“扎红头绳”五个情节,主要作用是为第一个矛盾冲突做铺垫。“北风吹”呈现的是喜儿家暖红的窗前暖炕。舞台上明晰的灯光塑造出身穿红衣的喜儿。“窗花舞”表现村中少女与喜儿一起贴红红的窗花。鲜艳的红窗花亦如鲜艳美丽的姑娘,年与家的欢乐气氛被进一步渲染。舞台的大环境是冬天的黑夜,喜儿家小环境的暖色调带来观众心理的温暖感受。起舞的四名村中少女形成成片的中性浅灰,对比出喜儿居于暖极的红衣。喜儿这个青春生命个体被映衬得鲜活而饱满。

大春腰带的黄色作为红色喜儿的邻近色,非常和谐。杨白劳以白披风形象登场,象征性地表现了漫天风雪,在红窗花与红衣喜儿的映衬下,父亲被暖光渲染出的温馨亲情笼罩。在“扎红头绳”的经典段落里,父亲从怀里掏出的红头绳,虽是极小的道具,却是亲情的连接,是全场的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红”的语言,符合中国人对于“年”的色彩印象,也升华了在冷夜与苦楚的生存环境下,温暖、温馨的家、家人、家园的意义,与后面的段落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低明度短调”在“黄家”一场的运用,烘托了压抑的场景气氛。

该场表现了喜儿被抢到黄家为仆,遭到毒打,决心逃离黄家的情节。黄家阴森幽暗,黄母身着暗红暗黄的华服。黄母身边的侍女身着灰红色布衣,遭到刻薄凶恶的黄母的恶毒对待,与场景中幽暗的巨幅牌匾标榜“菩萨心”的对联构成强烈的讽刺。

暗黑色着装的黄世仁出场,脸色青绿,调戏与毒打喜儿。着深灰色仆人装的二婶暗中帮助喜儿。低明度短调用于呈现黄家宅院昏沉、压抑、愤闷、难以呼吸的场景气氛再合适不过。着红衣的喜儿看似快要被黑暗吞没,在昏暗光线下的独舞寓意她的挣扎和企图挣脱。

(三)“高饱和度中调”在“杨各庄红旗飘”一场的运用,烘托了欢乐、饱满、革命、新生的场景气氛。

“红旗插到杨各庄”是全剧最为明亮的一幕场景,村民着新衣红裤,手拿饱和度很高的大红花,在杨各庄的大槐树下迎接八路军。“大红枣儿甜又香”曲子响起,随之上场的第二组村民,服装色彩略为沉稳,主要突出手上鲜艳的红枣果篮,高饱和度的颜色占据了大量面积,形成主调。

第三组村民上场时又是鲜艳着装。村民腰系红绸带。八路军战士上场佩戴着高饱和度的红袖套。树上挂出红旗。已经成为八路军战士的大春,腰间的手枪上飘动着红绸带,32个单腿转。地下党员赵大叔身着红衣,在村民中成为带头的中心人物,在白衣群众的围绕下起舞。大春手枪的红缨,战士们的红袖套,成为色彩丰富的群舞,军队与老百姓在高饱和度的色调中呈现出令人振奋的活力和战斗力。

二、不同色彩调性的间搭,造就了《白毛女》视觉上的抑扬顿挫

该剧的每一场都呈现了抑或扬的一个主要调性,直观地划分出全剧的主要段落。

(一)先抑后扬,凸显主题。

“看人间往事几千载,穷苦的人儿受剥削遭迫害”伴随着女生唱腔,序幕一开篇就以低明度、低饱和度的压抑主色调来表现被剥削阶级的长久苦难,为全剧打上深重的底色。强抢喜儿、打死杨白劳、黄家、追捕喜儿、山野搏斗,一直都以抑郁、压制的颜色调性为主,低明度、低饱和度色调出现的频次更高。

到第五场八路军来到了杨各庄,是全剧色调处理的一个分水岭。全剧进入以明亮调性为主的段落,并且明亮调性出现的频次不断增加,色调的饱和程度也不断提高。表现军民的团结、大春与喜儿的团聚,军民庆解放的内容。

先抑后扬的全剧大分段,正好对应了一旧一新的创作诉求,体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二)抑中有扬,暗藏伏笔。

从序幕到第四场都是以低明度、低饱和度的色调为主,其中只有短暂的两场例外,一场是喜儿家,暗黑环境下窗前一抹年的气息,一幕父女情深的暖红,但是为黄世仁强抢喜儿打死杨白劳,抑中有扬,做了铺垫,形成落差。另一场是喜儿被抢走后,地下党赵大叔号召大家参加八路军,与第五场以后的明亮段落中的大春参加八路军,带着八路军解放杨各庄,形成了呼应,是其伏笔。

(三)扬中带抑,前后呼应。

第五场后的高明度、高饱和度为主的段落中,亦穿插了两场色调较为阴郁的段落,一场是喜儿在奶奶庙偶遇逃跑的黄世仁、见仇人烈火烧,加强表现了旧的冤情与仇恨。另一场是表现大春与喜儿在山洞中从犹豫到相认。“看人间往事几千载,穷苦的人儿受剥削遭迫害”在第五场明亮的杨各庄中唱起,与序幕同样内容的唱词段落形成一抑一扬的前后呼应。

三、色彩调性的运用,巧妙地推动了《白毛女》的情节发展

(一)红色饱和度的变化,贯穿了喜儿的角色命运。

红色是生命的颜色,也是革命的颜色,在本剧中是绝对的主题颜色,贯穿了喜儿角色命运的变化,也引领了观众的情感。

从一开场,喜儿就着红衣,是暗黑环境下一朵生命的小花。——喜儿家父女情深、窗前暖红,加强了红对于生命的意义。——到遭遇黄家毒打,喜儿逃跑,红鞋遗落岸边,是生命被迫害的缩影,是生或者死的一个问号。——到逃脱后的喜儿重获自由,红衣的独舞,在山野中艰难生存,通过山体道具遮挡,演员快速地换装,时空压缩,红衣随同乌发一层层地褪去饱和的颜色,成为奶奶庙一道完全失去血色的、雪白的鬼影。——到终于获救的时候,村民带来红头巾,喜儿重新走出山洞,回到阳光下,穿回红衣,回到“人间”。红色是红旗的颜色,是八路军使喜儿重获新生的颜色。

(二)红色饱和度的变化,营造出戏剧的悬念。

在喜儿刚从黄家成功逃脱后的一场中,一束追光勾勒出喜儿的红衣绿裤,色彩饱和分明,此时的喜儿饱尝自由的气息。可是大环境黑暗,山野危险未知,中明度短调中舞蹈的抽象表达表现了喜儿在荒山与风雪野兽搏斗,生存环境恶劣艰苦。自由到鲜艳的红已经褪却,演员在掩体下快速更换,衣物进一步褪色,舞台呈现出低饱和度短调,白发灰衣大雪,生命颜色褪为惨白,喜儿命悬一线。色彩的语言关系在此表述了戏剧的悬念。

四、结束语

色彩在各种视觉艺术中都是独立而完整的一个语言系统,是解读视觉艺术的一把高效的钥匙。今天我尝试转动这把钥匙,粗浅地窥探了一番这部经典芭蕾舞剧的究竟,不足之处还将再做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舞剧色彩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