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奖给了冷研究

2017-02-05 09:47李珊珊
南方人物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王志文物理学家科学家

李珊珊

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他们势必需要比国际同行多付数倍的努力。

在人民大会堂2017年举行的第一个国家级重要会议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后者早已因诺奖而为国人所熟知,而前者,那位出生于1941年的物理学家对公众而言,几乎还是个完全陌生的名字,就像一位90后网友在这条获奖消息后留言,“第一眼看成赵忠祥”。

在新中国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目前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比如文革期间的青蒿素和杂交水稻,以及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比如1959年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1987年的高温超导。前两者均为应用研究,后两者均为基础研究,这个泾渭分明的区别大概是导致他们公众知名度差异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超导是什么?在王志文主演的电影《超导》中,80年代的高档餐厅里,一位土豪脱口问:“超级导弹?”那部电影不写实,但对科学家形象的刻画该算是中国科学电影中的翘楚。那里面,王志文为土豪解释超导:“拥挤的大街,人来人往,从这头到那头,耗时又费力,忽然,李向阳朝天一枪,所有的人都定住,可以毫不费力地从这头跑到那头。把人想象成电子,这就是超导。”这个比喻非常美妙,然而,要做到李向阳朝天一枪,是一件需要智慧、运气以及经费的事情。

冷、低温,可以让电子们安静下来。1911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发现,当温度下降到4.2K(即-269℃)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就是超导性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前所长管惟炎在口述回忆录中曾提到,“我们在1978年做五年科学规划时,就已经列了一条,把探测高温超导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当时还有很多人反对,认为这个太专门了。”

一位老科学家曾经回忆80年代中后期超导研究的白热化:每隔一两年、两三年都有人声称突破了超导临界温度,比如,苏联人认为氧化亚铜是一百五十多K的超导体,申请了很大一笔经费,盖了栋实验室,最后发现,那是错的;日本也曾报道一种高温超导薄膜,后来发现,是温度测量有问题……到了1986年4月,欧洲物理学家柏德诺兹和缪勒发表论文,讲的是“铜氧化合物可能存在35K超导性”,之后,普林斯顿大学费米实验室迅速把温度提高到了58K,休斯顿大学朱经武把温度提高到了90K,而赵忠贤的团队独立发现了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在电影《超导》中,科学家们为了继续研究工作,需要克服种种行政方面的困难,申请不到经费的科学家甚至把自家的名画典当以维持实验室运转。我们并不知道赵忠贤的研究团队经历了多少困难,但是可以想象,虽然不是在十年浩劫期间,要在竞争白热化的领域进行国际水平的研究,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他们势必要比国际同行多付出数倍的努力。

关于赵忠贤的屈指可数的几篇报道提到过,“科研条件异常艰苦,好多设备是赵忠贤团队自己现造的,烧样品的炉子是自己动手绕的,买设备都买二手的……”“研究几度受阻,项目批不下来,甚至连‘摊儿都被解散了。但梦想总在冥冥中召唤,指引赵忠贤历经万难,初心不变”。

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发现陶瓷材料超导特性的德国和瑞士科学家。“如果有更好的设备,如果不曾因经费问题而被迫中断研究……”在电影《超导》中,有艺术气质的天才物理学家嘟囔,“诺贝尔物理奖被人弄走了,有些机会,一生中只有一次,失之交臂,遗恨终生。”

我们不知道今天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这位60年代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有着萌萌的东北口音的老爷爷物理学家,当年有没有这样感慨过。之后的近30个年头,赵忠贤从铜基高温超导做到铁基高温超导,拿到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猜你喜欢
王志文物理学家科学家
村里有了健身场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假如我是科学家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触控时代
异同
与科学家面对面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三)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