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庆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儒家学说的“中和”思想与茶道精神
王洪庆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和”为思想基础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将“中和”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我国茶文化的哲学内涵,更是让茶道成为提升个人道德素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我的重要途径,其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中和思想;茶道精神;价值
作为茶叶发源地,我国不仅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茶俗活动历史悠久,而且还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儒释道等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茶文化。尤其在儒家哲学的浸润下,茶已经不再局限于其自然物质属性,而是作为特殊的物质文化与儒家哲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让茶事活动具备了更为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蕴,最终形成了以“中和”为核心思想的“茶道”精神。可以说,中国茶道将“中和”视作饮茶最高境界,以茶求和、求怡、求真、求静,探寻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基于此,本文以儒家“中和”思想于茶道精神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我国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形式,旨在探究我国茶道博大精深的精神意蕴,同时也为研究儒家中和思想和我国茶道精神提供有益启示。
尽管儒家“中和”思想属于哲学思想范畴,茶道精神偏重于物质文化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在精神境界、道德追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中和”作为儒家“中庸”哲学的价值核心,主要是指对立事物或不同事物间的统一和谐,“中和”思想适用于世间万物,文化扩展范围非常广泛,而茶道精神蕴含讲究茶事活动的平和宽容及“天地人”的和谐之道,恰恰符合儒家“天人合一”的人道原则和伦理原则,中和精神与茶道的审美要求和境界要求形成天然的一致性。儒家以中庸思想为基础,赋予中和思想和谐、宽和、和合、和光、和平、和乐、和宜等哲学内蕴,要求个体行为方式讲究“和为贵”,同时“外用儒术、内示阴阳”,以“中和”待人,以“中庸”理事,体现了和谐发展的处世观和世界观。我国茶道中人也常常将“中和”视作气度、境界和襟怀,与品茗之中追寻自我、完善人格,例如泡茶时讲究“调太和、量适中”,以茶待客时讲究“尊长者”,饮茶时“饮罢茶敬方知深”之谦和,可见中和思想既是了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茶道精神的核心。除此之外,儒家中和思想主张“廉俭”之德,追求人格情操的境界和与自然的和谐,而我国茶道在发展过程中汲取了“中和”思想对个体道德的要求,将“慎行俭德”融于茶事活动中,提倡天人合一之美,追求饮茶者审美意趣和精神享受,而并非物质感官享受,这与儒家中和思想中“廉俭”之德形成天然的一致。总之,我国茶道精神以茶饮为媒介,儒家中和思想、哲理、文化与茶文化结合在一起,以茶参禅悟道,以茶修身养性,以茶探索天人合一之道,因此两者在精神境界、审美情趣、道德伦理追求方面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两者的结合也顺理成章。
儒家文化贯彻于我国茶文化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和”思想已经与茶道文化形成了天衣无缝的融合,无论是茶事活动主体的行为,还是茶道物质元素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和”哲学内涵,让茶道活动升华到更高的哲学范畴,具有非常高的思想性,具体来说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主要表现为:
2.1 茶事活动者行为蕴含的中和思想
我国茶道活动的“中和”之美主要是指饮茶者在茶饮活动中实现与其他个体、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品茶者既要实现自我的“身心合一”,又要与他人、饮茶环境保持和谐的状态,具体来说茶道活动的和谐主要表现为:首先,饮茶者的身心和谐。在我国茶道中,饮茶者受到儒家传统思想支配,在茶事活动中经常要简言慎行,注重中庸平和之美。礼茶者典雅端庄,礼茶行为讲究行云流水,毫不拖泥带水,同时无论烹茶、煮茶或是品茶,要突出茶道平和的要求。同时品茶者在其品茗过程中会实现自我行为的反省和自查,心智修养和饮茶行为保持一致,强调整体和平和的把握,强调适当与中和的标准。其次,饮茶者之间的和谐。中国茶道精神要求饮茶者要做到“养律、养性、养身、明伦”即“茶道四义”,其中,明伦就是指饮茶者要注重茶礼,这与儒家“仁、礼”的伦理道德由异曲同工之妙,都要求人要以礼仪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茶道活动中,饮茶者既要注重个人仪表仪态,还要注重茶礼,在敬茶、品茶中注重长幼尊卑顺序,可以说茶道以饮茶礼仪传达着饮茶者对秩序、亲情及仁爱等儒家观念的追求。最后,饮茶者和环境的和谐。中国茶道讲究饮茶环境的“清、静、寂、雅”,在宁静自然的环境中实现品茶者的天人合一,而儒家中和思想讲究人和自然环境的共存共生,两者都认为人要选择适宜的环境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方可以最大程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茶道作为人文和自然环境结合的独特艺术,与儒家文化一样具有气质氛围的内在要求,因此茶道中饮茶者会主动选择适应饮茶环境,突显饮茶者的文明、整洁、高尚和规范,既实现“以茶雅志”及天人合一的目的。
2.2 茶事物质元素蕴含的中和内涵
茶道物质元素作为茶道精神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往往蕴含儒家文化推崇的中和思想,无论茶品、茶具还是茶水等物质讲究合理搭配协调,才能真正体现茶道的“清、静、寂、雅”的要求,让饮茶者在品茗过程中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具体来说,茶道中物质构成元素的中和之美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品的和谐之美。在我国茶道中,茶作为天地之和的产物,自古被认为是集“天地始和”之气的“嘉木”,具有中和恬淡的特殊品性,同时在饮用过程中具有色、味、形的要求,既能满足饮茶者生理需求,同时也能为饮茶者带来思想感悟和道德提升价值,因此茶品本身就具有中和的典型特点,具有儒家提倡的中和之美。其次,茶水的中和之美。水作为茶饮重要的物质构成,是茶道的重要载体,而我国茶道中对茶水的选择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中和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例如,我国古代茶道中注重自然水质和口感的和谐,茶圣陆羽曾在《茶经》中将庐山谷帘泉视作最优质的泉水,同时我国茶道非常注重茶水、茶叶、温度在品性上的统一和谐,缺一不可。最后,茶具的中和之美。茶具作为茶道活动中重要的物质,本身就是器具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融合,同时在茶具的选择上,我国茶文化受到儒家“俭廉”、“自然”、“中庸”等中和思想的影响,一般在色彩、质地、外形等方面重注文化和气质,尤其注重其与我国儒家文人平和、端庄、稳重的风格极为一致,茶具外形、色彩、图案的布局要与茶具象征意蕴形成契合。
我国茶道经营中儒家“中和”思想注重饮茶者道德思想觉悟和行为修养,通过饮茶活动实效自省和慎独,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其蕴含的和谐观念、处世观念不仅能提高个体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水平,更对现代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来说我国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的时代价值表现为:
3.1 道德修养提升价值
茶道精神能通过茶饮活动让饮茶者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实现饮茶者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修养的影响。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与我国政府提倡构建的和谐社会还存在较大差距,而茶道精神中的“中和”思想能让现代人在品茗过程中,调整自我心态,在舒适优雅、平和恬淡的氛围中,探寻到人生真谛及实现对自我的反省。可以说,茶道精神为现代人重新认识自我道德修养水平提高了非常有效的途径,在中和思想的引导下,个体可受到儒家中和思想及茶道优雅清净氛围的影响,实现自我向社会道德标准的靠拢,最终突破道德界限并实现人和社会的融合,达到“悟我”的理想状态。
3.2 社会关系提升价值
现代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受到经济利益驱使,经常会出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同时竞争因素、生活节奏因素也造成当前公众心理容易陷入功利、浮躁和自我的错误认识中,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出现。而茶道精神中的“中和”思想不仅倡导人与自我的和谐,同时也提倡人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伦理观,讲究社会关系处理中以“礼”为基础,即“礼之用,和为贵”,而这种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处理规范或原则,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现代社会可通过参与茶事活动,感受茶道精神与儒家思想中以“和”为礼的人际关系处理宗旨,在“中和”思想影响下,重新梳理自我和社会、他人的关系,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氛围。
3.3 生态环境的提升价值
茶道精神的儒家“中和”思想讲究饮茶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注重茶叶及饮茶环境的自然法则,既要求真、求善,也要求美,同时茶道精神中儒家中和思想将自然、人、社会是在相互影响和联系的整体,也就是“天人合一”、“天道”。因此,茶道精神和儒家中和思想能让现代社会正确开的人和自然的逻辑关系,正确处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同时茶道精神和儒家中和思想的融合,能让为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从天人合一及天人和谐的视角思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个人道德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受到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我国茶道精神的各个层面都蕴含着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和文化”重要的载体。因此现代社会不仅要重视茶道文化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发挥茶道精神中的儒家“中和”思想的时代价值,让茶道精神成为提高个人修养、处理社会关系、提升生态保护效果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牛玉芬.“和”文化与中国茶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2(01):41-43.
[2]陈光.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2016(01):201-202.
[3]王芳.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J].三明学院学报,2016(01):50-54.
[4]胡长春.浅谈对中国茶道的若干认识和理解[J].农业考古,2010(05):102-108.
本研究得到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码为HB13ZZ014,项目名称“俄罗斯学界对儒家文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王洪庆(1970-),男,河北河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俄罗斯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