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定西扶贫攻坚奔小康的一些思考

2017-02-04 18:24陈定国
甘肃农业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定西发展

陈定国

(中共通渭县委党校,甘肃 通渭 743300)

对定西扶贫攻坚奔小康的一些思考

陈定国

(中共通渭县委党校,甘肃 通渭 743300)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势明显,但自然环境严酷、生产力水平低,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定西成为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在全国上下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关键时刻,定西解放思想、选贤任能搞好顶层设计,群策群力、依托资源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奋力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扶贫;小康;解放思想;顶层设计;可持续发展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033万km2,现辖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3.51万人。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64元,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国家和省上的重点扶贫对象。

一、定西发展现状及贫困原因分析

(一)定西发展现状

1.人均生产总值低,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2016年,定西完成生产总值3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541元(甘肃27508元,全国53974元),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21∶55(甘肃:13.7∶36.2∶50.1,中国:8.6∶39.8∶51.6,美国:1∶20∶79)。人均生产总值低,一产比重大,二产不足,三产虚高。收入低和不合理的产业比重证明,定西社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

2.城乡居民收入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2016年,定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6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倍。由此可见,定西城乡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

3.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根据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计算,2016年底,定西的贫困人口数仍为37.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4.11%。而要到2020年全市实现脱贫,达到小康水平,的确任重而道远。

(二)贫困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一是自然环境严酷,定西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高寒阴湿两个自然类型区。全市海拔1420~3941m,年降水量350~600mm,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40d。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前半年干旱少雨,后半年气象灾害频发。近代,由于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裸露,生态环境连年恶化,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定西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一行数十人在定西考察,被定西恶劣的生存环境所震撼,由是定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二是人才资源匮乏。由于自然环境严酷,加上贫穷落后,很难吸引国内外的精英人士来定西投资办厂谋发展,地方精英也不愿留在定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缺少了人才支撑,导致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滞后,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思路很难形成,科学合理的施政方略也难出台。

2.主观原因。一是百姓思想保守,传统农耕思想浓厚,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二是政府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顶层设计滞后。三是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方式粗放。

二、扶贫攻坚奔小康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注重顶层设计

解放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武器。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个地区的落后,可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没有解放。

1.选贤任能,在领导干部选拔上注重专业能力。古人云:“国之兴,长于政;政之兴,在得人。”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大计。领导干部是组织的核心,其能力、智慧、品质、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同时,也要将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如能把品学兼优、能干事、会干事、有担当、肯担责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了生力军。

2.集思广益,在施政方略上做到因地制宜。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改革由过去的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更注重顶层设计,如果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那么顶层设计就是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作为政府,应当广纳贤才,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人才智囊团的作用,做好顶层设计。

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作为贫困地区的定西,要想尽快脱贫致富,再不能走通过牺牲环境以求发展经济的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而应集思广益,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集约式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快本地区发展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3.高起点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可持续发展。粗放式的发展,大都是“竹篮子打水”,劳民又伤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追求增长和自然的和谐,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消费方面的平等,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为未来发展不断创造条件的发展。定西虽然落后了,但却有后发优势,这就是发达地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好多成功经验和技术,如能把这些经验和技术消化吸收,取其精华为其所用,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但能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还能避免浪费,提高质量和效益。

4.抢抓机遇,在扶贫脱贫中重视政策支持。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

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的惠及十几亿人民,让全国人民一个不落的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国家和省上对贫困地区有很多优惠照顾政策,再加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机遇前所未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机遇面前,党员干部应牢记党的宗旨,认真研究党的惠民政策,吃透、用好这些政策,实实在在干些有利于人民的事,让政策支持给定西人民带来红利。

(二)依托资源优势,激发万众创业,推动产业发展

利用好国家的惠民政策和扶贫资金,只能解决眼前问题,是输血;要解决长远问题,还得造血,这就需要政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激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发动万众创业,推动定西可持续发展。

1.依托土地资源,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定西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土地、空气、水源的污染程度低,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走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做大做强马铃薯和中药材,延长产业链,营建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围绕“中国薯都”建设培育起来的马铃薯是定西的主导产业;围绕“中国药都”建设培育的中医药材是定西优势比较明显的特色产业。对这些已培育起来的优势产业,政府应进一步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调查研究,利用好政策和市场,延长产业链,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真正把马铃薯和中药材做大做强,把定西建设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

二是要扩大“旱作循环农业”种植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旱作循环农业”是定西“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而培育起来的特色产业之一。定西大多地区十年九旱,以全覆膜玉米为代表的旱作循环农业,不但能抗旱,而且产量高,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各级政府应抓住全省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这一政策支持,通过土地租赁、流转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拓宽产业链条,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发展蔬菜、花卉、林果、小杂粮、食用菌、畜草等富民多元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优质品牌。蔬菜、花卉、林果、小杂粮、食用菌、畜草产业等发展势头强劲,且收益高。如果政府能在科技投入和产业链条上多做文章,一方面引进相邻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选派农技专业人员在种植技术上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打造品牌,做好牵线搭桥的媒介,形成产销链条,也可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2.依托水电、矿产、剩余劳动力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新型工业。习近平指出:“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目前定西发展的瓶颈就是第二产业的支柱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要依托水电、矿产资源,发展高科技、现代化新型产业。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定西,水能蕴藏量88万kW,可开发利用35万kW;国家电监会帮扶投资的通渭华岭山区50万kW的风电资源项目正在营建。定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红柱石储量1亿t,是世界第四、国内第一的大型矿床;花岗岩、大理石、岩盐储量分别为10亿m3、1.5亿m3和3.5亿t,另有金、银、铜、锡等小型矿藏零星分布,开发前景广阔。

为此,地方政府应组织专家学者,盘活境内资源,扩大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研究可持续的开发方案,推动采矿、有色冶金、矿产建材、装备制造、马铃薯精深加工等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促进全产业链集群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要借助剩余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20多万,剩余劳动力超过50万,农闲时节,这些劳动力大都转移到发达地区去打工。

针对家门口最宝贵的廉价劳动力,当地政府应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区位优势和民间资本,发展纺织业、服装设计加工业、家政服务业、机械组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劳动力回流。产业扩大了,群众的钱袋子也就鼓了。

3.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挖掘“软实力”,提升服务业。定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距甘肃省会兰州仅98km。境内有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遗址,有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的“陇西堂”,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鹿鹿山,有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有西起临洮绵延300km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有被誉为“陇上神泉”的疗养圣地通渭温泉,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铜钟等国家重点文物,有独具风格的渭源灞陵桥、气势雄伟的陇西威远楼,有享誉全国的通渭书画、岷县花儿和马营小曲,同时还有充满地域风情的“农家乐”。

一是要与时俱进,以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文化旅游业作为一项快速上升的朝阳产业,对于激活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定西应牢牢抓住当前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战略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这两个基点,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心态积极接纳外界新事物。同时,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战略意义,切实把文化旅游业放在推动定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努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二是要合理规划,以绿色、考古、休闲、度假为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档次。当前定西文化旅游景点的“吃、住、行、游、购、娱”条件比较差,服务跟不上时代,也不上档次。因此,在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要树立旅游、考古、休闲、娱乐、度假一体化的理念,渗透“书画、花儿、小曲”等地方文化,配之以别具风情的“农家乐”,真正把旅游业建设成绿色环保、游客满意、地方受益、群众实惠的朝阳产业,进而引领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在攻坚克难奔小康的道路上,定西的担子更重,定西人民应当继续弘扬“三苦”精神,借助扶贫攻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挖掘自身潜能,依托资源优势,奋力开创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一并步入小康社会。

(编辑:王骏杰)

陈定国,1972年生,男,甘肃通渭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定西发展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打造丝路黄金段定西对外贸易融入格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洋芋”成定西农民脱贫致富“金蛋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一九六一年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