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情绪促使学生思维活动

2017-02-04 15:08陈志坚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正数数形命题

陈志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控制教学过程,把握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发现欲和创造欲,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振奋起来,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重视解的检验,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可创设“愤”与“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职欲。在不等式证明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已知正数a,b且a+b=1,求S=(-1)(-1)的最小值”。结果有部分答案是9,有些答案是8,我便板书了答案是8的运算过程。

看上去“步步合理”使同学感到惊异,而且使算出答案是9的部分同学也有怀疑,为了帮助学生辨明正误,可由学生令等式a+b=1中的a=b=,代入所求式子,验得S=9,可见S的最小值是8错了。在哪一步出了错误呢?这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下,很快找到了取等号带来的矛盾。这样讲授,思路清晰,学生听起来亲切,学起来有趣,能达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

二、注意思维启迪,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掌握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尤其应该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在一次课外活动中,我向学生出了78年全国竞赛题中的一题:证明:当n,k都是给定的正数,且n>2,k>2时,n·(n-1)k-1可写成n个连续偶数的和。

学生见到题目后茫然了,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提到了司马光幼年破缸救小孩的故事。司马光聪明之处何在呢?就在于他的思维方法独特,即想法使水离开人。至此不少同学思维豁然开朗。用反推法先写出几个偶数为2P,2P+2……2P+2(n-1)再求和。

Sn=·2=[2P+(n-1)]n

令[2P+(n-1)]=n(n-1)k-1则P=必为正整数。这样问题较易解决。在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培养思维能力素材,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学中应注意思维启迪,加强思维训练。

三、注意数形变换直观简捷解题

在教学中,应不断提醒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满足于记住公式、法则、具体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揭示数形之间的变换,弄清过程和所根据的原理,从而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教材、数学资料中,数形变换的题目较多,如求函数y=的极值。此题看上去与形无关,但若仔细琢磨,则可见,所求的y的极值是点A(3,5)和椭圆:+=1上的点M连线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如下图。

[O][-5][5][x][y][4][-4][A(3,5)]

再如,已知平面内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1,0)和B(2,1),求第三顶点的坐标,这则易用复数求出其第一个顶点坐标,这些都是数形变换的例子,讲授时应当使学生明白,前者是由形解决数的问题,后者则是由数解决形的问题。

形数结合是直观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的结合,是发展形象与抽象思维,并使之相互转化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发掘数与形的本质联系,善于合理地引导数学与形的互相交换,互相渗透,就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使见到难度大一些问题,也能独辟蹊径,迎刃而解,不至于思维僵化而束手无策。

四、启迪命题变换,探求题型变通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无边无际,若能从题海中精选出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例题来,探求题型的互相变通,寻觅变通的桥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心理指向,必能开阔学生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高中代数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求证:+<+。若单纯地讲解这道例题,并不能给学生多少教益。此题简而不凡,有规律可循,先给学生定出明确的观察目标,仔细琢磨,然后按步设问,寻求规律。这道题经筛选择出,2<3<6<7,2+7=3+6,接着再出示代数第二册P96页第22题,求证:-<-,略加变形,即是同样有0

等式。譬如,已知正数a、b,则有和≥和

≥。若a+b=1,则易证+≤2,和a4+b4≥。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诱发学生继续拓展,此处从略。像这样从课本中习题出发,经过适当地改造与深化,挖掘习题的内涵,探求题型的变通,避免题海战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十分有益。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就应注意把握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开拓思路,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正数数形命题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百般好
“正数和负数”检测题
学好乘方四注意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正数与负数(小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