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节庆礼仪类文化遗产保护探究

2017-02-04 23:49方霖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要:节日民俗文化在民间自然生成和积累,民俗节庆礼仪,是我国在刀耕火种的文明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一些以农业文明顺应自然环境的包括庆祝、祭祀、禁忌等的风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衍生出众多的民俗节庆礼仪,并具有众多类型和特点。探讨民俗节庆礼仪的价值,了解民俗节庆礼仪,对其保护有特殊性意义。

关键词:节日民俗文化;节庆民俗;民俗节庆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会根据社会发展形势以及群体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地域条件和文化差异下形成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文化品性,是由全民族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及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表现。民俗活动也是人类创造文明、传承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外在标识,对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节日民俗文化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刻认识,我们依赖节日民俗文化认识改造自然。

《事林广记》第二卷节序类记录了各个节令以及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记载,例如正月节令、元旦纪节、除夕纪节,等等。中国各民族文化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地域的差异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节日民俗文化。这些节日民俗文化仔细探讨起来,可以归类成民俗节庆礼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民俗节庆礼仪的类型和特点

民俗节庆礼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众多,大致可以分为宗教信仰类、婚丧嫁娶类、喜庆吉祥类、生产劳动类和名人纪念类,等等。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宗教因素,我国节庆礼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进行宗教祭祀。宗教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于人类社会意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反映。原始的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以及人类的思维水平达到一定水准,并且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流传下来。中华民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大致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各民族对神灵的崇敬心理衍生出纪念他们的祭奠行为。民俗节庆礼仪反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宗教信仰观念,不同的节气中,依托于节日有许多的祭祀神灵的民俗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民俗节庆礼仪体现出来。

婚丧嫁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事件,重视伦理的中国人更是注重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感,由婚丧嫁娶演化出的节庆习俗也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闽南地区婚嫁习俗独具特色,较容易理解的是纳征、请期、迎亲、哭嫁、归宁,更有弓蚊帐、娶路鸡、吃合房圆等特色婚嫁仪式。“弓蚊帐”指给新娘穿挂蚊帐。蚊帐又称帐子,与长子谐音,寓意早得贵子。闽南地区在新娘入男方家履行完仪式后、正式进入婚房前,由女方一名挑嫁妆的挑担仔为新娘床挂蚊帐。这位挑担仔可得一个红包,叫弓帐礼。娶路鸡即带路鸡。闽南地区部分地方婚嫁时,女方家提前准备好用九尺红带子绑住脚的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待新娘进入洞房后,让鸡躲在床下,看是公鸡还是母鸡先出来,分别代表第一胎孩子的性别,如果母鸡当天下蛋了,则寓意早得贵子。在闽南语中,鸡与佳谐音,寓意夫妻双方万事佳,九尺红带子则象征夫妻长长久久。吃合房圆是指新婚夫妻在新房内吃汤圆,意在夫妻甜蜜圆满、团团圆圆。

节日往往是以庆祝为主,更多的是纪念喜庆吉祥的事物。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遇上不可抗的天灾、瘟疫、猛兽攻击等,老百姓苦不堪言又无计可施,只能通过特定的仪式祈求上天或祖先保佑。在节日民俗文化里,人们希望通过节日的庆典消灾除难,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平安健康。节日的礼仪也因此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例如火把节,这个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以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仪式,保持着用火把趋吉避凶的民俗功能,体现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对火的信仰,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和福瑞的美好夙愿。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中,有许多用以纪念某位历史人物的节庆民俗。民众通过特定的民俗节庆礼仪对历史人物进行祭奠,表达敬意、寄托哀思,并祈求获得内在的力量和鼓舞。这种体现民族价值观、人伦观的祭奠行为,随着民众的推崇和祭奠演化成为传统节庆并一直流传下来。这类民俗活动与英雄传说或民间故事结合起来,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包含着民众忆古思今的情怀,由此寄托民众的怀念、褒扬、崇拜、敬佩等思想感情。

民俗节庆礼仪具有传承性、仪式性、集体性、地域性、周期性、功利性等特点。

节庆民俗代代相传,即使从古至今在相应的民俗节庆礼仪中发生了变化,但仍旧传承着节庆民俗文化,也保留着节庆民俗的初衷。节庆民俗延续着祖祖辈辈的传统,用特定的仪式传承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庆民俗文化。仪式性是民俗节庆礼仪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通过仪式,将原本神秘的文化由具体的实践展示出来,令民众更靠近被神化为神灵的祖先或英雄人物。有些仪式则再现了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增添了节庆民俗的趣味。民俗节庆礼仪是民众集体创造的产物,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位民众都是民俗节庆礼仪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民俗节庆礼仪也依靠中华民族的集体传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分布状况。不同的地域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信仰、生产方式,并影响着生活在该地域的族群,由此发展成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

民俗节庆礼仪的周期性,可以理解为节庆民俗有固定的时间、空间等范式。例如元宵节的花灯会、端午节的赛龙舟、清明祭祖,等等。民俗节庆礼仪的功利性特点体现的是民众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压岁钱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寓意着压祟驱邪、保佑平安,所以每逢过年的时候,长辈们都会为家里的小孩准备压岁钱,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快乐、平安顺利。再比如我国福建省、广东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有“掷杯茭”的方式,用来占卜吉凶。在民俗节庆礼仪中,这些形式不仅使得参与的民众得到精神慰藉,也形成了当地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民俗节庆礼仪的价值

节庆礼仪类民俗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为节庆礼仪类民俗的产生和传播依托于它存在的特定历史背景,每一种被传承至今的民俗,都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王文章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的序言里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无形、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每一位民众都是民俗节庆礼仪的创造者和参与者,民俗节庆礼仪依靠中华民族集体传承。这些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仪式,见证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进行历史研究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开发景点,进行售票,发展旅游业,可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之相比似乎无法明显地体现出来,然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却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并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例如,将节日民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一些独具民俗特色的产品,也可以进行民俗节庆礼仪的表演,或者举办与节日民俗文化相关的展览,等等。这些产品和展演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又能用于民俗节庆礼仪类遗产的保护,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民俗节庆礼仪类遗产包含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制造技艺、民间工艺美术、等,不管是文献资料还是技艺展演、工艺展示、实物展览,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而对民俗节庆礼仪类遗产的研究,同时也有利于对其的保护。

民俗节庆礼仪遵照世代相传的传统仪式,并且绝大多数为了祭祀或纪念神灵和祖先。但这绝不是封建迷信,节日民俗文化大多围绕着传统美德展开,总是包含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寄托。通过举行民俗节庆礼仪,进行寓教于乐的活动,这也是民俗节庆礼仪的教育价值。

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这基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语言与文学艺术、节庆民俗等。当然,我们在传承节日民俗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与扬弃的选择。

三、民俗节庆礼仪的保护意义

王文章先生在《节日研究·第一辑》书中序言《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无比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感情,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也应是发挥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直接的艺术遗存;另一种是间接的艺术影响。传统表演艺术、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制造技艺、民间口传文化、民俗节庆礼仪等都是直接的艺术遗存。节日民俗文化的艺术遗存,具体体现在民俗节庆礼仪上。长久的历史发展,节日民俗文化累积成宝贵的艺术遗产,并随着时间推移日渐丰富。文化是人创造的,民俗节庆礼仪更无法脱离人类社会。民俗节庆礼仪依托人类的代代相传,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宝贵价值。

节日民俗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也是知识文化与价值文化的统一。节日民俗文化包含着众多艺术门类。我们在传承和传播节日民俗文化的同时,即是一种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审美和艺术永远与人们的生存方式相互联系。民俗节庆礼仪从人类社会中衍生出来,作为节庆民俗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选择,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卷1,卷2.

[2]刘承华.守承文化之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第一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4]李松,张士闪.节日研究(第二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唐星明.装饰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6]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民族文化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8]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0]杨春时.艺术文化学——超越的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方霖霏,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化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议程设置视域下癌症治疗方案中“音乐疗法”的介入传播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福建多元宗教文化在石雕艺术中的视觉表达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