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提亚希腊化雕塑与工艺探究

2017-02-04 19:38汪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雕塑工艺

汪璐

摘 要:中亚地区的希腊化艺术遗产在雕塑与工艺领域表现精彩。帕提亚时期的雕塑与工艺完美结合了希腊风格的表现模式与本地东方传统,早期风格较为古典保守,中后期融入了更多自身文化传统的影响。艺术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工艺标准高,是帕提亚希腊化雕塑与工艺值得人们去探究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帕提亚;希腊化;雕塑;工艺

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为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部,名称来源于其所在的古地名Parthia。原为古波斯帝国属地,公元前4世纪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占领,帝国分崩离析后又成为塞琉西王国领地。公元前3世纪中叶,大夏人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Ⅰ)在达赫部族的帮助下入侵帕提亚,杀死塞琉西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建立了阿萨息斯王朝,即帕提亚帝国,中国史籍译其为“安息”。这个东起巴克特里亚、西至两河流域、北抵里海、南至波斯湾的大帝国,坐拥整个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地区,在鼎盛时期东与贵霜帝国、西与罗马帝国相抗衡。

帕提亚帝国并不是一个在政治上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式国家,它由很多小部落、小地区组成。在地理位置上盘踞居欧亚贸易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是它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塞琉西时期,希腊文化已广为这里的民众所接受。帕提亚在当时和诸多希腊化地区一样,对希腊文化作出了接纳与让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帕提亚地区希腊化文化、希腊化艺术的发展。

尼萨(Nisa),被认为是帕提亚帝国最初的首都,为阿萨息斯一世下令建造的城市,也是其家族皇家墓地的所在地,位于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西北方约18公里处,米特拉达悌一世(MithradatkirtⅠ)在位时期以自己的名字重新命名了尼。在2007年,尼萨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称呼其为“尼萨帕提亚要塞”。尼萨占据着中亚地区重要的军事和商业枢纽位置,出土了30多枚来自巴克特里亚、塞琉西王朝、索格底亚那的各式希腊式钱币,说明尼萨与当时兴盛的希腊化世界保持着较为频繁密切的文化与贸易往来。

在帕提亚帝国时期,中亚地区的造形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帕提亚发现了大批具有希腊传统与本土地方色彩的雕塑与工艺作品。

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现藏有一件尼萨古城出土的银质镀金材质的赫瓦宁达女神浮雕像,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图1),这件神像被认为是在吸纳希腊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文化而创制的一件杰出精品。这个面部表情和煦、恬淡的帕提亚女神拥有一对希腊神祗特有的翅膀,头上带有古希腊式的头冠,有学者认为这是古希腊胜利女神尼凯(Nike)的东方化形象,将希腊神祗东方化,这种独特的中西方神祗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希腊化时期的中亚地区是较为常见的。

帕提亚地区现存的圆雕数量并不多,但都十分精彩。与中亚地区传统雕塑艺术不同,在希腊化时期,帕提亚采纳了西方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结合透视学,多使用三维视图,使雕塑拥有立体和透视的视觉效果;结合解剖学以追求逼真地表现人的躯体及衣着,且通常呈现不对称的姿态以表现其体态塑造上的生动与活泼。尼萨出土了一些希腊化女神雕塑,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件被称为“尼萨女神”(图2),属于公元前3~2世纪希腊化时期雅典阿提卡流派风格的雕塑。此雕像为一穿希腊式肩披无袖长衫的站立少女,面部神情庄严微带有笑意,一条围巾穿过右边肩膀作为整个雕像的支撑点,非常典雅优美。

尼萨另一尊重要的希腊风格雕塑为罗多古娜雕像(图3),(前2世纪~前1世纪),此雕像由上部白色大理石与下部灰色大理石拼接而成。雕塑了一位半裸的年轻女子,其上身衣物褪至臀部,头部向前倾,全神贯注地凝望左侧。女子双臂呈抬起状并且似乎指向头部,该雕像属希猎化时期亚历山大里亚流派,模仿了希腊雕刻家普拉克希忒列斯的优美风格,好似“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忒”的再现。普加琴科娃在《中亚古代艺术概要》中认为,雕像表现的是安息君主米特里达特一世的女儿罗多古娜,有一则关于她的著名故事:一次她正沐浴,敌人忽然开始攻城,她立即披挂上马参与战斗,击退了敌人。在密特里达特斯一世的印章上也出现过她的头像,这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工匠依据这位帕提亚公主的样貌而为其定做的一尊雕塑。

尼萨出土的雕像大多来自于王宫遗址的内部,统治者让当时的工匠根据其趣味和喜好定制希腊风格的艺术品以作为其室内陈设,这是一个在希腊化时期是很常见的现象。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帕提亚的统治者希望通过表现对于希腊化艺术的欣赏与热爱,以彰显自己拥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与文化修养,表示他们并不是野蛮和粗鲁无知的人:其次,这可以用来表明其在亚历山大帝国故土上进行统治的正统性。

在尼萨,还出土了一些泥塑的遗存。这些泥塑大都以铅、木或苇做为骨架,涂上生枯土,然后抹上细粘土与一层雪花石膏,最后再施以各种颜色。尼萨泥塑代表了中亚风格,又受到希腊化艺术的影响,和巴克特里亚的泥塑较为相似,多为神像或被神化的帕提亚王朝先王的塑像,王权思想浓郁。

帕提亚帝国入主西亚后,开始接受波斯和西亚的传统。雕塑常用的希腊化主题也逐步被新的题材所替代,表现伊朗民俗与生活状态的题材开始增加:即多选用能够突出伊朗生活和风俗的题材,诸如歌颂国王、狩猎与骑射场面、宫廷重大事件等,人物多穿着骑马用的大档长裤以及帕提亚式的外衣。如哈特拉(Hatra)出土的一件公元1世纪的帕提亚国王阿尔塔邦三世的雕像,国王的面部五官依然呈希腊风格,但国王的衣着和冠冕却是传统东方式的,雕刻了西亚特色的菱格纹和四叶状钱币纹样。

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34年在伊朗南部马拉米尔城附近的沙米神庙发现一尊公元2世纪的帕提亚贵族青铜塑像(图4),也称为“酋长铜像”。高194公分,体型巨大,浓眉大眼,姿态昂首挺立,身着典型的帕提亚传统服装,充分体现出了贵族的气势。其头部为单独铸成,有着当时流行的一种将头发梳起如圆帽的发式(图5)。这位贵族衣服上的褶皱表现得非常清晰略僵硬,人像比例独特, 并没有遵循希腊式的完美人体比例,其头身比例超过了八个头,雕塑本土色彩浓郁。

帕提亚的工艺美术也相当发达,1948年,苏联考古学家在尼萨米特里达特一世的“方房子”宝库中,发现了帕提亚尼萨手工艺的代表——大型的象牙材质来通(ivory rhyton),即象牙角杯,数量多达60余只。尼萨角杯盛行于中亚和伊朗地区,是一种用来盛酒的皇家器具。以金属架固定几块骨料而制成,后来也有陶质或金属仿角形杯,杯呈垂直状,下端向外翘出,雕有一个精致的希腊神话雕像,如诗神缪斯(Muse)的坐骑有翼飞马珀伽索斯(Pegasus)(图6)、半人半马的怪物马人(Centaur)、狮身鹰头的格里芬(Griffin)以及众多其他希腊传说中的野兽等。角杯顶端杯口为“一飞檐形”,檐口上通常雕满了一圈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如并排雕刻的奥林帕斯山诸神(图7)、古希腊文学家欧里庇德斯(Euripides)所著古典悲剧《酒神的伴侣》中的某些场面等。尼萨角杯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混合主义的产物,其题材和雕刻手法是希腊的,但也渗入了一些东方的艺术特色,例如某些角杯上雕刻有祆教经典《阿维斯陀》的人牛形象,这是希腊传统所没有的题材,充分显示了本地文化的特点。有些象牙角杯边缘饰有希腊风格的葡萄纹、常春藤纹样和波斯式样的连珠纹、西亚风格的忍冬纹、心形纹等,种类变化繁多。

经考证,尼萨角杯除了作为酒器外,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有的角杯上写着“HZTi”,可能与琐罗亚斯德较有某种关联,具有礼器的功能。角杯在草原民族中比较常见,但尼萨角杯却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波斯帝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以金、银制成的角杯,虽然工艺精美但造型较为呆板。尼萨角杯更接近于草原民族的传统,牛角般长而弯曲,整体线条流畅优美。

帕提亚文化是介于塞琉西王朝和萨珊波斯王朝之间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帕提亚的文化与艺术也尚待学界进一步地发掘与研究。帕提亚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与工艺是在融合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遗产、希腊化时期的文化、伊朗文化、草原游牧民族等诸多因素下发展形成的,呈现出一种折衷的样貌。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雕塑工艺
巨型雕塑
闻一多像(雕塑)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写实雕塑
雕塑类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W ELDOX900钢焊接工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