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生态化趋向研究

2017-02-04 19:27王儒雅宋鲁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生态

王儒雅+宋鲁

摘 要:“水”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公共艺术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与社会生态这一热点议题中来。人类进化的生态经验使现代人类对水具有特殊情感,“水”元素强大的可塑性使它能适应多样化的空间精神,并实现了调节气候、净化生态、增加参与性,以及对公共空间范围的拓展与对公共空间功能的丰富,因而正向引领了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环境与社会生态。

关键词:水;生态;公共艺术

一、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环境与社会生态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一直以来科学界都在探讨应对全球变化的有效举措。据国际科学联合会(ICSL)显示的数据,陆地和海洋生物圈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循环的生物学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都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 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8年,全球气候变暖警钟敲响,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1992年6月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1997年12月11日,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达成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2010年11月,墨西哥坎昆会议召开,艰难通过两项决议。

人口的急剧增长、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伐木毁林、水循环的破坏……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起因,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既要实现代内公平,还得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因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成为人类发展的着眼点。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在这种文明观的影响下,人类的各种发展领域,也包含艺术领域都有了新的指引与设计思路。

二、走向生态文明的城市公共艺术

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公共艺术,一直以来都对环境与社会的生态问题展示了极高的关注度。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德国展馆专员弗里德里希·冯·博里斯说:“我们现在面临着极大的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挑战,却没有谁能够指出一条通往未来的绝对正确的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忍受这种不可预言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从许多可能性中做出抉择。我们必须牢记,由于人类许多错误的小决定导致了这些大的变化,涉及到水资源的匮乏、气候的变化、洪水或者其他任何的一切。我们每个人被陷在知识与行动、目的与能力的灰色地带中[1]。”所以,当“公共艺术”(Publie Art)一词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时,其所代表的也不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文化概念或流派,更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是一个由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强调艺术的公益性和文化福利,通过国家与城市权力和立法机关建置而产生的文化政策。费城现代艺术协会主席咖登(Janet Kardon)说:“公共艺术不是一种风格或运动,而是一种联结社会服务为基础,藉由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使得公众福利被强化[2]。”

因而,将生态的概念引入公共艺术,比如利用废弃物品创作城市雕塑,或是用艺术的方式修复被破坏了的自然,成为了当代艺术家努力的方向。简·英格拉姆·艾伦说道:“公共艺术有多种定义,但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关于自然的艺术,它更是一门‘帮助改善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艺术[3]。”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将悉尼推向世界前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一时期也带来了悉尼公共艺术的迅猛发展。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是一个典型案例,它成为奥运会期间人们交往的主要场所。其设计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材料运用、艺术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公园所在地以前是盐碱沼泽和桉树林,后来被屠宰场、烧砖场和军备供应所占用。设计者通过现代生态技术,以保留或修复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呈现出一个兼具文化性、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将露天运动场、活动中心、竞技场和交通枢纽汇集在一起,营造了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和大型活动的公共开放空间,从景观及功能等方面凸显了整个园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轴线统领着奥林匹克场馆设施以及公共艺术景观,高大的太阳能灯柱、树阵、地面铺砖强化了轴线的视觉统一性。而另一条隐藏的生态轴线——“水脉”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轴线最北端的《北端水景》开始,用南北两处人工塑造感极强的喷泉景观,诗意的表达城市水循环系统在这个区域的可持续作业,将功能与景观完美结合在一起。此水景最初的方案是将周边海湾的水系引到公园里,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不允许这样大规模的改造,于是明线水道就成了暗藏生机的喷泉景观。

乔治·哈格里夫斯联合事务所(George Hargreaves)设计的这一喷泉景观极具诗意和情趣。《北端水景》由一系列人工铺成的路径引向一组深200~300毫米,占地500平方米的水池,包括三排水状树,其中两排坐落在石铺路上,一排坐落在水池中。水状树与地面呈60度角射向四周,喷泉高度达12米,宽度达8米,场面十分壮观。喷泉喷出的弧度与石铺台阶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间,激起人们想要进入其中嬉水的兴趣。

这个景观装置采用了先进的雨水回收采集处理技术,也是公园的水循环系统、水利控制系统和ESD的理念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重点应用。林荫道对面是将原来的基地上被污染的原料进行处理后堆筑而成的曲线螺旋山,它与水景构成公园北端重要的景观节点。这个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地形连同周边各种要素大胆和谐地连合在一起,创造出特定的公共场所。

这个案例是富有创意的实验和研究设计,不论是它对原始环境所采取的修复设计理念,还是它所建立的以生态原理为指导的水循环系统,均为一种巧妙的、令人惊叹的,亦或是一种简单明了的艺术灵感。这些想法与世界上的生态问题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们是公共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在改善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未来在前进发展道路上的方法与理念的显著例子。

三、带有生态观念的设计元素——水

公共艺术创作所使用的设计元素是多种多样的,水作为设计元素之一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水元素的合理运用使得公共艺术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到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环境与社会生态的改善中来。

(一)影响力

水元素的运用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水是全人类潜意识的情感依托。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但这种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这个特征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经验密不可分的。“水”是自然界生物产生的发源处,由鱼到两栖动物,再到陆地生物,再由猿到人,这是人类进化的生物过程,人类成功进化的主要秘诀在于人类能有效的利用环境,乃至最终创造环境来满足自身的多种生态需求。人类产生的生物渊源来自于水,人类的进化发展离不开水,正是由于这种生态经验,使得现代人类对环境与社会生态中的水元素有特殊情感,公共艺术中的水元素能够唤起现代人类的情感反应。在苏格兰爱丁堡,有一处名为Jupiter Artland(细胞雕像艺术之地)的公共空间,它的核心区域是一片起伏开阔的水陆交错的空间,四个小湖泊被一个个丘陵拥入怀中,起伏的丘陵被人工修建成类似于梯田的形状,植满茂密而平旦的草皮,层层叠叠阶梯状的小路自丘陵底部环绕至顶部,总共有八个这样的地势分布,大大小小的梯田状的丘陵高低起伏,规整的阶梯小路在它们各自所在的丘陵上拥有统一的步调,配上它们身旁波光粼粼的灵动湖面,显得既有秩序却又不会呆板。这些圆形的丘陵像是细胞的形状,设计者以此来暗示细胞的生长、增殖与分裂。人类有亲水的天性,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之中,人们或是漫步在“梯田”小径上,或是静坐在丘陵顶端远眺,被湖水环绕的美好感受令人身心愉悦。

设计元素水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力之二,是它能适用于多种不同的“场所精神”。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环境设计即为公共艺术,纯粹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终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即公共场所——比如政治性场所、文化公共场所、商业公共场所、娱乐性公共场所等,而每一种场所又依照其功能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水元素的可塑性非常强,它可以是柔软的,也可是刚烈的,它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喜悦的。可以说,水元素具有的多角度多层面“表情”能够适宜各种不同的空间精神。例如柬埔寨Sleuk Rith Institue户外广场公共艺术设计,由扎哈·哈迪徳(Zaha Hadid)设计的这座建筑物是金边大屠杀纪念馆,该项目设计吸收了柬埔寨丰富的文化内涵,重新定义了传统设计,构成了新类型的纪念建筑。建筑主体为木质构造,建筑户外为一大片广袤的方形人工浅水水域,水域的面积甚至比建筑主体还要大一些,其中搭配适于行走和观赏的步行道与植被。该中心主任YOUK CHHANG提出了清晰的项目要求,他希望研究所具有美感,并能够展示对未来的信心,促进国家团结,有利于人们创伤的恢复。开阔的水域设计使整个公共空间显得庄重且肃穆,简洁而大气的水景构造令人感受到信任与稳重。水带给公共艺术丰富的表情,使公共空间灵动起来,具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设计元素水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力之三,是它实现了人与景观的真实互动,增强了人的参与性。例如伦敦海德公园内的黛安娜王妃纪念泉景观设计,它是近年来非常经典的水景观公共艺术设计,该项目自2004年建成以后,仅在2005年一年内便接待了超过200万人的拜访,成为当年伦敦最热门的旅游经典。其设计理念基于黛安娜王妃生前的爱好与事迹,以“Reaching Out-Letting In”(敞开双臂-怀抱)为概念,设计了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环形泉流,整个景观水路历经跌水、小瀑布、淌流、静止等多种形态,反映了黛安娜起伏的一生。环形水道窄而细长,两边为平整光洁的大理石岸边,游人恣意坐落在岸边,夏季时更怡情将腿伸入水中,感受泉水的流动。它不仅使观赏者在精神层面感受到纪念泉的深刻内涵,在实现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实现了真实互动,人景合一。阿尔菲奥说:“在创作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特定场景作品时,我发现创作那些可以使人参与其中的结构是重要的,营造一个能引起你好奇,并让你步入其中的空间结构是我的表现方式。我一直在创作雕塑结构,那些邀请人参与其中的雕塑作品,我对那些仅仅产生视觉效果的雕塑作品不感兴趣……水在当代雕塑作品中已经成为一种积极的元素。”[4]

(二)水促进了公共艺术的生态化趋向

城市生活的乐趣,来自于城市空间组成元素的质量,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这也便是城市整治的目的,在物体与空间之间建立起和谐的联系,并非彼此排置并列而已,而是能够相互应和,摒弃粗俗与松散,让人获得美感。时至今日,公共艺术有了更高的自我要求,不仅仅致力于城市之美,同时也自觉与不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与社会的生态改善中来。这种能力的诞生,得益于公共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设计元素水,水带有强大的生态观念,推进了公共艺术的生态化趋向。

首先,水具备气候调节能力。水体对于城市微气候调节起着显著作用,气温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汽化作用加快,从而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有助于降低气温。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沙石的比热容较小,水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一摄氏度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对于陆地沙石要较多一些,因此可以控制气温不至于太极端。另外,水体还可以调节空气中的湿度,使空气不会过于干燥,抑制尘土。例如新加坡机场宝石扩建工程(MOSHE SAFDIE事务所设计),旨在将新加坡航空中心转化为一个充满了花园、零售店和娱乐设施的公众汇集空间。该方案置于一处巨大的透明的玻璃穹顶之下,围绕中心瀑布,瀑布高达40米,从拱形的屋顶中心宣泄而下,并被称作“雨水漩涡”,瀑布周围分布着室内绿化景观,被称作“丛林峡谷”的步行小径横贯于其中。依照大都市中心都带有大型公园的传统,SEFDIE在设计中将植被一直延伸到了室外,其中通往机场线的道路旁种满了有着巨大树冠的乔木和葱郁的绿化。该方案的设计精华即自玻璃穹顶最高处宣泄而下的中心瀑布设计,瀑布的源头为穹顶顶端的圆环,自40米的高处落下形成圆柱状瀑布巨型水帘,流水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调节小气候,增加空间的舒适感,特别适宜于航空中心此类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

第二,利用自然水资源,公共艺术美化公共空间的同时还能维护自然水资源,修复滨水生态地带,重建生态健康的土地生命系统。贵州六盘水的明湖湿地公园曾经是一片被垃圾和污水污染的湿地区域,有废弃的鱼池及管理不善的山坡地。项目设计者规划河流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拆除混凝土河堤,重建自然河岸,恢复滨水生态地带;沿河建造曝气低堰,以增加水体含氧量,促进富营养化的水体被生物所吸收,使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大提高;建造梯田湿地和陂塘系统,以削减洪峰流量,调节季节性雨水;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沿着水系铺展,在湿地梯田之间形成网络和连续公共空间,增加通往河边的联接通道,这些绿道将城市休憩和生态空间一体化。通过这些景观技术,衰退的水系统和城市周边的废弃地被成功转变为高效能、低维护的城市前厅。它巧妙地调蓄雨水、净化地表污水、修复原生栖息地,吸引了广大的居民和游客,并获得2014年的ASLA Honor Award in General Design奖项。

第三,置于自然水资源之上的公共艺术设计,使公共空间的范围得以延伸与拓展。例如长沙城市岛公共艺术设计,该方案建于梅溪湖之上,是一座钢结构的人工岛,它呈螺旋架构,在上面能将梅溪湖和CBD尽收眼底,整个螺旋直径有88米,总长达一公里,集接待游客、公园、儿童活动甲板等功能于一身,螺旋是由架在40厘米厚柱子上的中空钢柱组成,步行道立于地面9米之上,通过两条公路将城市陆地与人工岛相连,梅溪湖城市岛将会是长沙新地标。它丰富了梅溪湖自身的水资源公共空间,“城市岛”集水体与陆地两种功能,使公共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展。

第四,公共艺术创作所使用的设计元素水使公共空间的功能得以丰富。例如加拿大桑德湾海滨公共艺术设计(Prince Arthurs Landing),该项目位于海边,它将海水引入岸上,并保持水体与大海相连,营造出多个亲水空间,有供小型游船停靠的独立水域,也有供大人和孩童戏水用的浅水水域,时至冬日,圆形广阔的浅水水域将会结冰,摇身变为供来访者滑冰用的溜冰场。这一切都得益于“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多功能可塑性,极大地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功能,使公共空间功能实现多样化。

四、新的思路

这里,让我们看向德国。

矿物能源储备丰富的环境,造就的并不仅仅是“矿物燃料时代景观”,更多的是“后矿能时代(the environment of tomorrow)景观”。这些由于矿物燃料而生的景观毫无疑问并不会因为矿物能源时代终结而一同消失,相反,由于投入在这些景观上的巨额维护费,即“永久性支出”(单单德国鲁尔一个地区就达到了将近10亿欧元),它们将在后矿能时代一直存在下去。除了开采矿物能源会对周遭地区形成不可恢复的破坏,处理加工后的产物同样对环境具有破坏性:如堆满了不可降解废料的巨型垃圾堆,漂浮在太平洋上的成块成块的“废料带”,有些“废料带”的面积堪比欧洲大陆。后矿能时代环境包括多种不同表象:工业社会下的废弃区,受农业或工业技术影响的再生能源景象,以及长期处于工业、消费社会下的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形成的特定景象和空间布局。

基于两种不同的传统,可持续建筑在德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一是寻找一种替代;二是寻找符合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筑现代主义走高科技层面上的传承。

以白板法改变人为景观已不再被人接受。曾经重工业区的建筑,一度被认为是丑陋且不受欢迎的,如今却被接受成为一段历史、一种氛围,又甚至是属于该地区的一种独特魅力。例如1989年,德国北莱茵伐利亚地区政府着手进行了一项浩大的十年期行动,为曾经是德国重工业地区心脏的、32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生态转变。它的目标是要升级六个区域绿化地带,涵盖了超过1000公顷的老工业基地设施,并将其与100多个不同的景观美化主动行为相联系。其中一项重点项目是杜伊斯堡风景园,这一风景园牵涉到一个曾经的高炉车间的彻底形变。公共艺术设计师彼得·拉兹(Peter Latz)开发并应用“一种新的句法”重新解析了现存的旧炉建筑区块和铁轨线路。他们将老旧的铁路堤防变为走道和小径,露天矿坑变为“沙坑花园”,废橡胶用作植物的基层,被污染的材料都被移除,当地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能够实现靠自身能力自生自灭。

德国景观建筑师Air Spenhoff和他的公司Deep-Scape,是水下海景和海岸管理的先锋者,特别是在修复和保护脆弱的海洋生物方面。这个公司的目标是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发展旅游业,以此支持海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活动领域之一是修复珊瑚结构,利用一种叫做矿物添加技术(MAT)的方法,使珊瑚这种一旦受损就难以靠自身能力修复的物种得到有效快速的修复。Deep-Scape设计建造了金属骨架结构,可以下沉到适合到海岸深度,被抢救的珊瑚被固定在这种结构上,并放置在光电流环境之下。光电流由漂浮在海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发出,像一种叫做电镀的过程,电流诱导海水中的矿物质,如碳酸钙,凝结贴附在珊瑚结构上,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坚如磐石的外衣。碳酸钙也是珊瑚骨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明电镀珊瑚结构的人,用生物岩石一词来命名这种结构。由此,新的海洋生物的水下之域变成了游览胜地,又成了环境生命之线,一种太阳能照耀下的微型亚特兰蒂斯之城。

在德国布兰登堡,有一个超级巨大的由钢材建造而成的椭圆穹顶形建筑,它曾经是二战时期德军的空军基地,长360米,宽210米,高达107米,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厅内无支柱建筑,有效空间达550万平方米。现如今,公共艺术建筑师把它改建为一个名为热带群岛度假村(Tropical Islands Resort)的公共空间,常年恒温25摄氏度,尤其在冰天雪地的德国的冬天异常受欢迎,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数目庞大的来访者。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曾有一大波摧毁大型加强建筑的浪潮,但这个曾经的空军基地仍然屹立不倒,它从战后就一直空置废弃着,这一工程代表了一种有趣的转变,从作为城市军战时期的军备工程转变成一个包含文化和生态意味的工程,它将一处丑陋的遗址变为了一个运用可持续能源的大众焦点。

以上几个案例富于才智、令人惊喜,是引人注意的榜样,是有益于世界前进的方法和见解。它们更是对于一种全新文化的新态度的显现,全新文化的一部分必将是艺术,公共艺术的意义超出了仅是建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冯·博里斯,马蒂亚斯·伯特格尔.更新德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

[3][4]杨贵妮.国际公共艺术家论生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50.

作者简介:

王儒雅,女,2009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现就职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聘任为工程师,为九三学社社员。

宋鲁,男,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造型设计与媒体艺术研究,就职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聘任为副教授,任山东电影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