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韵律探究

2017-02-04 09:25唐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自然韵律建筑

唐清

摘 要:建筑是一门在人们身边的艺术,它需要符合人们多方位的需求。对于建筑而言符合秩序、符合人们所需心理是实现其韵律的前提条件。建筑的韵律可以通过造型或内外部空间感等方面得以展现。

关键词:韵律;自然;建筑

建筑中的光影、色彩、立柱、开洞及内外空间等都时常给予人们美的感受,是源于它们的重复性、对比性、协调性或是本体的力度感,而这类建筑美的感受可以把它们归类成为韵律这一美感形式。

一、韵律的涵义

韵律(Movement)是指形式在视觉上所引起的律动效果,如造型,色彩,管线等各种要素,在组织上符合某种规律时所给予视觉和心理上的节奏感觉,有极强的形式感染力。论及韵律从某些角度而言可以从理解节奏使得进一步认知韵律,二者有着很难分割的联系。节奏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类现象,如生命的节奏,具体体现如心跳、呼吸、两腿交替的步伐等。这些节奏使得人们会对其他事物的节奏产生心理或生理上的适应性问题。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适应性问题的处理正是各类艺术创作的源头。“节奏是韵律的纯化,韵律是节奏的深化,从表达的感情上分析,节奏富于理性,韵律则富于感性。” 也可以理解为节奏是韵律实现的条件,在节奏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态的因素,多了感情的色彩。进一步解释,就是解决了适应性问题的节奏,符合人们心理或生理感受的节奏称之为韵律,也正是因为符合所以才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建筑的韵律

韵律这种形式美感在建筑中也能得到充分表现。在听觉艺术中如音乐,是根据音的强弱、反复、交替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变化产生动听的旋律,感受到了韵律的存在;而建筑中,其体量的高低错落,立面上窗户节奏性的反复等也都可以产生感观上的韵律,所以对建筑一直都有这样两个形容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一)建筑韵律的界定

建筑本身是纯理性的,人们通过感观的认知使得心理或生理产生物理变,有了共鸣感或是和谐感,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感知建筑韵律的过程。反之,没有经过物理变化,没有使人们产生共鸣或给予和谐感受的理论上讲不能称之为韵律。对建筑而言,虽然许多建筑或建筑元素都有着节奏感,但其节奏感没有处理好心理或生理的适应问题,那么这些建筑就不能称得上有韵律感。

(二)建筑元素方面的韵律

建筑是一门的特殊艺术,由许多元素组成,如结构、材质、构件、空间等方面,它们都能产生各自的韵律感。结构如故宫里的那些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材质如高迪-奎尔公园里的马赛克;构件如柯布西耶-朗香教堂的窗;空间如上海沙泾路上19叁III老场坊里的内部空间……

(三)建筑韵律的表现形式

建筑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形式为重复,可以是间距不同、形状相同的重复;也可以是形状不同、间距相同的重复;还可能是别的方式的单元重复。这种重复的必要条件是单元的相似性,或间距的规律性;其二就是需要逻辑性,逻辑使得人类认识了客观世界,逻辑性是认识规律的工具,也是认识规律的目的。表现形式除了重复韵律外还有渐变韵律;交错韵律,交错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出现得比较多,如虚实空间的交错、廊道与门厅的交织等;起伏韵律,这种形式一般较多出现在建筑群中;最后一种形式称为特异韵律,在有规律的变化中寻求变异,在常规的秩序下呈现不正常,追求突变。

三、案例分析

建筑韵律给人们感觉最深的一般是直观的建筑造型,如窗的排列,柱的排列,材质对比等;却时而忽略了建筑空间感的韵律,一个需要通过时间验证的韵律,其由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形成,通过人们由一个空间到一空间进行感知。

(一)建筑造型的韵律

建筑造型是过于繁多的,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公共建筑到民居民宅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将造型分为纵向方面,横向方面与特殊方面这三个部分来看建筑造型所展现的韵律。

1.纵向造型的韵律

许多宗教建筑都十分有韵律感,多采用在重复中又有变化的手法。符合宗教的需求,垂直方向的节奏给人们以高高在上的错觉,因遥不可及而产生的神秘感是宗教这种特殊功能建筑的重要元素之一。来看看天宁寺塔,由下而上观察,最下面的是一个扁平而不显著的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做平坐。平坐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个须弥座大致相符;再上去就是十三层檐子;最上面是攒尖瓦顶;尖顶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可以看到一串固体的音符(图1)。这是随宗教建筑需求而产生的外立面韵律。而除了宗教建筑外也有许多现代的塔式建筑,如SOM公司在上海设计的金茂大厦,成功地提炼了中国古塔的变化韵律。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塔式建筑给人感觉太轻飘,或太笨重,缺乏统一,说明设计中高、宽和收进的变换出现了问题,是因对原始韵律的精髓认识不清而造成的。如朝鲜的柳京饭店(图2),体量就过于庞大笨重,与周围的环境十分不协调,外立面上无数的窗户也只是行成了单调而乏味的排列,缺少美感。

2.横向造型的韵律

徽州古民居的横向韵律是十分有代表性的,而它的重要造型特色马头墙则是形成横向韵律的关键之一。因为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平面呈现口、凹、H、日等造型,所以使得这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呈现了高低错落、层层穿插的韵律。再加上青瓦的覆上,形成细细的黑与成片的白的对比,青瓦突出了起伏,韵律更盛。马头墙基本可以完成韵律的各种基础形式,如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徽州古民居显然是很成功的,现在还有许多设计者看中了这种形式,结合现代需要进行仿造,设计一些住宅小区等。但是这些古民居是随意中不乏秩序,而现代的建筑由于商业需要,早期都做了非常经济的规划,故秩序虽有但灵动十分缺失,就如大写意,书法一样一旦意境没了,形似神不似,那画就不再是那画、字也不在是那字了,建筑的韵律当然也是如此。

(二)建筑空间感的韵律

建筑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空间,故有多少建筑就至少有多少空间。这里就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其前面的天安门广场为例说说建筑空间感的韵律。故宫建筑群以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给人一种层层推进的感受,传达出起伏的韵律美。其设计手法之一是建筑序列性,以连续对称为基础,通过尺度、形式不断变化将封闭空间逐步展开(图3)。之二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体,以小衬大,以低衬高;之三细节方面,以屋顶形式、色彩、装修的变化表达空间等级秩序(图4)。这些手法尺度上的适度掌握使得整个建筑群处处散发着韵律的美感。人们会在这故宫博物院之中步移景异之时,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之时,产生冲击视觉或是心灵的震撼感。再有旧王朝宫殿的高大院墙是红色的,而这种红色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的象征色。这种色彩上的同一性,为它们之间的精神联盟奠定了广泛的视觉基础。从中南海的红色高墙,到天安门的红色城楼,再到纪念碑和大会堂的红色语义,这些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建筑,连接成了一个红色的逻辑共同体。这是抓住韵律本质的延续,而如果换一个地区还做这样一个尺度的纪念广场,和谐感或许就不再有。如江西南昌市的“八一广场”。空空荡荡的广场中心矗立着八一纪念碑,而它的旁侧则座落着酷似人民大会堂的纪念馆和政府行政大楼。由于没有古典宫式建筑的支撑,则显得格外单调、沉闷。

四、结语

建筑是理性的,设计时它需要理性的支撑,但它也需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虽然有功能也有节奏,但不管是造型还是空间感都是单调的、乏味的重复,只是一个没有美感没有地域的载体。建筑也是门艺术,是最贴近人生活的艺术。人们需要建筑韵律,它可以活跃城市,可以渲染出抑扬顿挫的氛围,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婷.立体构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李立,徐微微.形态构成-立体-材质[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朱永春.徽州建筑[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5]邬烈炎.来自自然的形式[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6][英](Deyan Sudjic)迪耶·萨迪奇.权力与建筑[M].王晓刚,张秀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自然韵律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