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存,王向东,刘桂芳,付丽军,周 禹
(1.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1;2.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4002;3.唐山市农作物种子管理检验站,河北 唐山 063000)
生姜又称大姜,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特殊的辛香风味,是主要的香辛保健蔬菜之一,同时具有药用价值,是食品、医药及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1]。我国生姜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0%,是主要种植国之一。近年来我国生姜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种植生姜的省份超过了20个,种植面积近23.33万hm2。随着生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姜瘟病的发生与为害也逐年加重。
姜瘟病是生姜种植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2],其病原物为青枯假单胞杆菌,通过种姜、肥水、土壤等途径传播侵染植株[3],一旦发生病情传播迅速,减产幅度达20%~80%,且该地块3~5 a内不能种植生姜,造成农民用地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目前尚无理想的抗病品种和杀菌药剂,也没有针对姜瘟病综合防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因此,急需一套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控制和减轻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增加生姜生产效益。在多年生姜栽培试验示范基础上,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制定了适用于拱棚生姜《姜瘟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DB 1302/T 458—2017),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标准规定了姜瘟病的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适用于生姜种植区姜瘟病的综合防治。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4]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5]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6]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依据姜瘟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生规律,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安全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切断种、土、水、肥4种病菌传播源,控制或减轻姜瘟病的发生,达到有效、安全、经济和环保的目的。
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耐贮存的优良品种。在无病姜田留种,或者从无病区调运姜种。选择肥大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的健康姜块做种。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6]。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地势较高,排灌方便、保水保肥力强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地块,有中等光照条件,且生态环境良好,周围3 km以内无“三废”污染源存在[7]。
3~4 a以上轮作。宜与水稻、豆科和百合科作物轮作,忌与茄科作物连作或轮作。对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4~5 a以上才可以重新种植生姜。
冬前深耕土壤,深度>40 cm,并均匀撒施石灰1 500~2 250 kg/hm2,混翻1~2遍。采用高垄栽培,垄距 70~75 cm,沟深 20~25 cm,沟宽 20~25 cm。在姜田四周及行间修建排水沟,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防止雨后积水并降低田间湿度。
施肥原则按照NY/T 496[5]。禁止施用未腐熟的土杂肥或带病菌肥料。重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并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
合理灌溉。采用无污染水源,逐垄小水浇灌或滴灌,避免漫灌、串灌,浇水后田间无积水。根据天气情况调节灌溉次数和水量,保持地面见干见湿。夏季要早晚浇水,防止土壤与水温差过大。发生姜瘟病初期,应减少浇水次数。
采用化学除草,减少中耕次数,小心培土,尽量减少对根茎的伤害。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残株败叶及虫巢。定期巡查病害,重点检查大雨后地面低洼处及沟边植株。发现病株应做好标记并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壤;于播种前一年夏季,灌水后采用大棚加地膜覆盖土壤,暴晒10~15 d,提高土温至56~60℃,进行土壤杀菌消毒。
播种前2~3 d从贮藏窖内取出姜种,平铺在干净地面晾晒1~2 d,傍晚收进室内堆放,覆盖草帘。
进入高温多雨季节在姜田搭棚遮阳挡雨,在棚架上覆盖遮阳网,透光率30%为宜。9月中旬天气转凉、光照强度减弱时,撤去遮阳网。
出苗后,通过悬挂色板、设置杀虫灯、人工捕捉等方式诱杀蚜虫、蓟马、姜螟等害虫,减少病菌侵入与传播机会。
播种后覆土前,使用荧光假单胞菌剂200倍液喷湿姜种。
分别在出苗期、三杈期、小培土期、大培土期,应用荧光假单胞菌剂75 L/hm2,稀释200倍后灌于姜苗根系附近,并随水冲施枯草芽孢杆菌30 kg/hm2[8]。
放置生姜前,用50%多菌灵600倍液喷洒姜窖进行消毒。
播种后,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喷湿姜块周围的泥土,药液施用量为450 kg/hm2。
姜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浸泡5~10 min,捞出晾干后催芽。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四周50 cm内的健壮植株全部除去,同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周围撒上石灰,再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3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处理病穴及周围植株,药液施用量为0.5~1.0 L/穴。发病普治期,用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800倍液喷淋茎秆及周边土壤,药液施用量为200~300mL/株,隔7~10 d喷1次,连续2~3次。
参考文献:
[1]王 磊,徐 坤,李 秀.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J].中国蔬菜,2013,(16)∶1-6.
[2]王 芬.生姜姜瘟病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08-109.
[3]李路军,李世国,李 娜,刘 雪.姜瘟病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J].山东农业科学,2009,(7)∶95-99.
[4]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S].
[5]NY/T 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S].
[6]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S].
[7]DB 13/T 2448—2016,绿色生姜种植技术规程[S].
[8]郑春寒,杨庆峰,肖 艳,王树桐,季玥秀.两种生物菌剂对安丘大姜姜瘟病的防效 [J].北方园艺,2015,(1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