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02-03 13:12本刊编辑部
吉林农业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三农总书记现代化

韩长赋: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九大报告用专门章节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章修正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总则,这是史无前例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贵州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大、任务重,所以就十九大关于“三农”工作的精神与大家交流。

一、用习近平“三农“思想指引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我们都知道,习总书记曾经是下乡知青,在陕北当过7年农民,他始终关心关注指导“三农”,对农村情况有深切感知,对农民群众有深厚感情,对“三农”问题有深刻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上及到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习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三农”思想。

关于“三农”工作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

关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向。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关于新农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于农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

习近平“三农”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为系统和鲜明的是“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居于总括性总要求的地位。

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5年7月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

2016年4月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

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工作的系统部署进一步创新发展了习近平“三农”思想。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论断,进一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问题极端重要性的深刻把握,对“三农”战略定位一以贯之的坚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大量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只有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不断筑牢夯实农业农村这个基础,才能稳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下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先手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更加有力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基础支撑。

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提法、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总书记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短板、农业是短腿。如果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就要缩小城乡差别。

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推动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才能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才能实现“四化同步”,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丰富内涵和系统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有丰富内涵和明确要求。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文化的振兴、教育的振兴、科技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那是侧重从一个村的角度提出的。

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更侧重乡村整体发展,并从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更丰富了,要求更高了。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管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战略安排是相吻合的,乡村振兴战略至少要实施到2035年,那时城乡融合一体了,城乡就能同步发展了。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抓好重点任务落实

十九大报告对此作了系统部署,各方面还将加强规划、指导、支持,主要是四方面任务。

(一)深化农村改革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宣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要求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这为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是十九大送给广大农民的政策“大礼包”。

记得当习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讲到这里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又明确说,这是要给农民吃个“定心丸”,充分表明了总书记对农民群众特别关心。

这次来到威宁松山村、水城俄嘎村调研,乡亲们对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也是反响强烈。

充分说明,这个政策回应了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切。

近年来,农业人口大量转移进城,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不断增加,现代农业投入增加、设施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无论是广大承包农户,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希望国家尽早明确承包政策的下一步走向。党的代表大会明确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体现了党对农民利益的关心,对社会关切的回应。

这个政策充分体现了长久不变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已经开展了两轮承包。第一轮从1978年开始,承包期为15年,最早的1993年到期。1993年11月,中央发文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为三十年,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都明确,“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这次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三轮加在一起,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做到了长久不变,体现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这个政策安排的时间节点与实现强国目标的战略安排高度契合。

从时间起止看,全国大多数地区二轮承包将在2023年后陆续到期,在此起点上再延长三十年,这与“两个十五年”的阶段安排高度契合。

也就是说,新一轮承包期满时,大体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时。届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将发生很大变化,确定再延长三十年承包期,为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土地政策留下了重要时间窗口。

总体看,这个政策给农民和其他农业生产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也有利于形成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6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贯彻深化农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当前重点是抓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制度性供给,释放农村改革红利,增强农民获得感。

在农村改革方面,贵州省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几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积极开展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任务是一致的。要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部署,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重点是稳定和增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进一步鼓起来,日子更加好起来。

总的来讲,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将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建国一百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

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要重视保护好小农户利益。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贵州在这一点上,是有代表性的。中国的农民非常勤劳、非常可爱,不怕吃苦、就怕吃亏。

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让农民温饱无虞、衣食无忧,还要让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这些年,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出现了工商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热潮。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能农业效益上去了,但和农民没关系了。老板下乡,不能代替和排挤老乡,农家乐不能光让老板乐,还得让农民乐。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村就是稀缺资源,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不能侵害农民利益,也不能剥夺农民的发展机会。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要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各类人才、新乡贤等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提高工作本领,增进对农民的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习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这里时,也是全场鼓掌。这是庄严的政治承诺,体现了党中央、习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贫困地区不脱贫,乡村振兴不能成功。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总书记以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亲自挂帅出征,把脱贫攻坚挂在心上、抓在手上,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次强调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当前,脱贫攻坚正在深入有效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我们既要树立信心,又要正视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以绣花的功夫抓落实。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份到贵州考察调研,并在贵阳主持召开了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习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习总书记对贵州的脱贫攻坚和各项发展寄予厚望。贵州全省上下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有力,成效明显。这次到威宁县松山村、水城县俄嘎村调研,向基层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乡亲们信心满满,大家都夸党的政策好,很多人都摘掉了穷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松山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相信,贵州脱贫攻坚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农业部门都负有重要职责,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扎实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进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贵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精神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以上是我的一些学习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让我们一道,认真落实习总书记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见诸行动、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

衷心祝愿贵州各项工作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断开创新局面! (来源: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三农总书记现代化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