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伟
(哈尔滨市呼兰区沈家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近年来,日光温室建设已成为呼兰区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物质的投入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促进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化。
建棚质量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缺乏科技知识,不能科学建棚;二是认识模糊,忽视建造质量;三是不少农户思想不纯,目的是为骗取贷款,建棚只是敷衍了事。
据粗略掌握,90%的农户所建菜棚数量和面积甚少,仍以大农业或其他副业生产为主,温室蔬菜生产只是稍带发展,没有长远打算。
近年来,呼兰区发展的日光温室,面大分散,大棚技术管理难度较大。农户也因建棚数量甚少,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经济收入,使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难以开展。
(1)温度。菜棚不能持续保证适宜的温度是普遍现象,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不了解具体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二是管理粗放或措施不得力,导致菜棚产量低下,品质及效益差。(2)光照。日光温室大多用草帘作为覆盖保温材料,在卷放过程中,损伤棚膜,同时棚膜上不可避免地落有尘土,影响了棚膜的透光率。(3)连阴雨雪天气对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光照不足,温度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导致蔬菜光合作用下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弱,出现落花、落蕾及落果现象,造成植株徒长,抗逆性降低。(4)浇水施肥。不少菜农在日光温室中实行大水漫灌,室内湿度急剧增加、温度下降。病虫害严重,土壤肥料渗漏,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土壤消毒不彻底,虫害大量发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影响植株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不按照蔬菜在各个生育期所需的营养元素配方施肥。(5)防病防虫。在病虫害刚发生时,未能及时治疗或没有及时发现,等到严重时,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偏大,容易产生药害。(6)茬口。温室种植的蔬菜种类有限,要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品种,决定品种自身档次和遵循市场导向,还有产品的品质及产量。在生产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茬口安排,按其特性科学搭配、合理安排。
建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棚使用的寿命和经济效益,因此,建棚的立地条件选择、墙体的厚度、受光时间和受光率、设施结构、所用材料的成本核算、质量等都要因地制宜。
首先推动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因地制宜地发展有规模的大棚蔬菜,生产专业乡、村、户,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生产、步人产业化道路。
发展中扶持资金相当重要,只有正常运转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今后要保证正常运转必须做到严格审批,实施中多方配合,勤检查监督。
2.4.1 持续保证温室内的适宜温度。及时开放通风口、间隔交替放帘、实施灌水等技术调控温湿度。及时关闭通风口,提高覆盖帘质量,盖严帘子、生火炉、火盆、电热丝等加温措施可提高温度。
2.4.2 优化光照条件。应改草帘覆盖为棉被覆盖,延长寿命,避免损坏棚膜,使用质量高的无滴膜,并经常清洁膜面尘土。
2.4.3 合理浇水施肥。大力推广膜下暗灌技术,有条件的还可使用滴灌,浇水以勤浇少量为宜,阴雨雪天气不浇水。施肥种类因作物而定,一般叶菜类以N肥为主,茄果类及瓜类以沼液、有机肥为主,适当配以P、K肥。总的原则是施足底肥,在不同生长期按作物需肥种类和需肥量追施速效性肥料。
2.4.4 克服恶劣气候的影响。低温阴雨雪天的管理是日光温室栽培中的关键,光照不足可采用日光灯,在连续阴雨雪天气后骤晴时及时间隔揭帘。棚温低及时采用加温措施,升高时及时排放棚内有害气体,进行叶面喷肥,提高植株抗寒抗病能力。
2.4.5 加强病虫害防治。实施预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措施。在病虫害高发期及时预测预防,发生时认准病虫、对症用药,提高防治效果,有效防治并发病害,减少喷药次数,减轻污染。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要环环紧扣,一茬菜收完紧接着定植下茬。及时育苗、互相衔接,应严格控制用药浓度、次数和用量,遵守农药在蔬菜上的安全间隔期,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向生产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