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海绵城市”是一个现代概念,建立在城市发展需求上,也是人们基于高品质生存环境需求之下的必然之路。湿地建设主要服务于城市环境和生态质量,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存环境,不仅能净化空气,也可以稳定生态链条,但是可能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一些冲突。然而,青山绿水才是永久的财富,可持续的发展是一切建设都应当遵循的原则。故而当下的问题是要协调好城市经济建设与湿地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既能保证经济上的持续高速发展,也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所以有很多人支持将保持土地资源、水环境、生态平衡的理念纳入城市设计与建设,建立海绵型新型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作为雨洪处理体系重要环节、构建城市生态链必要环节的城市湿地建设,必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
将保存生态资源作为景观设计的前提,比如森林、溪流以及湿地等,使之发挥生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扩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浪费,保护自然绿地,湿地资源和生物稳定状态,减少施工时间,降低建设难度,也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平衡,以净化空气,节约利用水资源为指导思想,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组成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作用,服务于城市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建设遵守的重要原则,主要是强调自然状态的调和性,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制定出最小限度破坏城市湿地,最大程度维持天然状态,而且能够在未来不可知的因素下,能够依靠自身弹性恢复达到生态作用的方案,是一个持久发挥作用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物,充分发挥出湿地的作用,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设计是最终服务于人与社会的。不论是海绵城市建设,或者湿地建设,都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充分考虑到人对舒适度和情感内容的要求多样性,又要充分尊重植物群体与水体环境自我恢复所需要的生长范畴。只有在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前提下,设计才能更人性化,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生态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因素,不仅注意美观,也要服务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更要针对不同年龄层的需求,体现各个阶段的适应性,充分服务于人的需求。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为了人在城市生活中享受更好的生态服务,所以在进行湿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美,也要注重景观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功能,可结合生态博物馆的概念,让市民参观,认识更多的湿地景观,也增长见识,让湿地景观不仅作为生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使人们能够深入的认识湿地,为更好地保护湿地作出一定的贡献。
减小城市化对水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积极发挥人工与自然的协调,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主要是在工程性措施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通过人工干涉进行完善。实际上,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多数措施都是综合性的,在设计和执行上需要一些排水系统的协调,注重景观内部以及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
自然排水系统是由植物、地表洼地和渗透空间、人工改良土壤、本地土壤以及排水管道组成。自然的排水系统是对景观破坏最小的一种形式,保留自然调节系统,自然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别于传统的排水系统,传统的排水方式是指让雨水顺着街道流入收集管道,然后直接排入河流或湖泊,只能做到排水,不能收集雨水有效利用,现代排水系统而是将雨水留住,充分利用自然作用,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壤的下渗,对地下水进行补充。自然排水系统比传统自然排水系统相比,造价更低,也可以有效控制径流量。
雨水花园是指在一个浅的洼地区域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等植物的方式,它主要利用土壤和植物的天然过滤和下渗作用,将雨水初步净化处理后保存,减小地面径流量,实现美观和实用的统一,雨水花园将雨水管理的技术和景观设计密切结合,在处理雨水问题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将花园演进成一个自然资源利用率极高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多赢的一项设计。但是构建雨水花园时,要慎重选择植物,必须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植物种类。
可渗透路面是指在不影响正常道路使用,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地面,既能服务于交通,也能有效处理路面积水问题,从而实现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实现对自然水的保存和控制。这一措施是从源头治理雨水带来的污染,缓解地下水位降低的情况,也调节了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从根本上解决水利用问题。
输水景观是指有植草沟和明渠排水等方式,有植草沟是一种景观性质的排水系统,是指在输送雨水的过程中实现净化和渗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营造出一种景观的观赏效果,也具有实用性质,它的设计应结合区域总体布局和自然状态,充分考虑地形,做好平面布置和竖向规划的设计,明渠排水是在客观的可见的渠道中输水,设计要充满艺术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不仅要有实用性,也要体现出水的流动美,两种方式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处理,有效控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水的平台,也充分实现了自然水的高效处理。
集水景观的建设对地面要求比较高,要保证在地面铺装,建筑屋顶,绿地和水体都共有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建设,使之直接消纳雨水,绿地景观的要素一般是灌木、乔木、草本植物,在地表植物的存在条件下,不破坏自然景观,增加景观设计,在部分地区建设大面积的人工绿地,充分考察周围的条件和环境,根据开发程度进行设计和布局,使人工绿地契合于周围的建筑物和整体环境,增加整体的美感,实现一种人工的和谐美。
驳岸设计是指生物工程护岸,自然护岸以及台阶式护岸等类型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型的护地设计,工程量较大,是整个湿地景观建设工程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两栖动物能够生存的必要环境。生态栖息地生境构建的构建中,除了要为能看到的植物与水体构建充足的生长环境,还要为蟾蜍等动物营造栖息环境。动物是生物链中的必要环节。因此,要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和特殊方案制定,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也要预判位置环境,准备好应急处理方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缓冲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涉及对象的坡度大于自然土地,景观建设位置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就要运用柳条等纤维做成草垫子让原生纤维回归于自然,起到对土地的保护作用,需要设计出外观上接近自然状态的景观效果,才能不显得突兀和奇怪,还能发挥出植被优势。
道路交通设计是立足于城市建设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条件下进行设计,充分尊重自然的情况下,综合分析解决交通问题,可以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将生态设计作为核心,辅助自然景观和水景观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建设。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蔓延带来众多弊病,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内涝与干旱并存等成为中国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推进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在中国的应用迫在眉睫。不仅是为了解决国内问题,也是为了贯彻近年来的国际有关于生态的理念要求,从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形势和观念看,当前是应用海绵城市景观设计技术的最佳时机。
水危机是城市与区域决策者和设计师面临的严峻现实,无视这一问题存在的决策和规划设计方案是缺乏时代人文精神,甚至是不道德的。所以指出需要更新价值观,使全人类都认识到水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态维持的重要性,也意识到湿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发展以及规划设计必须和水文管理密切相结合,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水文人才,懂得如何发挥我国的水文优势,更要有绝对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如何处理有关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问题,对于普遍掌握水文过程知识的人才需求迫在眉睫。
观念教育是从根本上让人认可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所做出的调整,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将自然降雨甚至暴雨灾害转换成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储备起来,甚至可能作为能源利用,是实现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新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伴随巨大的经济投入,不能只看眼前的经济投资回报率,而是要着眼长远的生态环境。
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的现状下,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海绵理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有效环境土地资源使用压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倡导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策和管理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孟永刚,王向阳,章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J].生态经济,2016(4)
2 杜涛.基于“海绵城市”背景下的湿地水体景观设计探索——以蓬安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装饰,2016(3)
3 丁润柏,刘军民.现代湿地工程技术再生城市水体生态——城市湿地:建设新亮点[J].建设科技,2004(20)
4 马斌,黎鹏志.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08(2)
5 于少鹏,蔡春苗,沙迪,王孝本.哈尔滨城市化与城市湿地关系研究[J].北方经贸,2008(8)
6 李梅红,于海琴,王建良.对滨水景观设计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