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炳权 林宗鑫
(广东省西江林业局西江林场,广东 云浮 527121)
广义的生态景观林带主要包括在自然景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特定范围内,种植丰富多样的绿化带,以期实现多元化的功能并扩大综合效益。生态景观林带主要由绿化带、绿化节点以及景观面构成[1]。目前,广东省的生态景观林带涉及到四江流域和高铁高速路景观林带等部分。与以往的山地造林相比,生态景观林带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同时营造设计的难度较高,营造条件比较复杂等多重特点。生态景观林带对于广东省的意义具有丰富内涵,在满足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能够形成标志化的地方特色,树立城市景观符号,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为全力推进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的全面发展,本文就现有文件规划出发,借鉴以往经验技术,着重阐述营造设计以及技术应用,旨在为绿化景观提供参考。
广东省政府部门在充分考虑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营造生态景观林带要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并据此编制详细的设计方案,重视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大力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将地方特色作为设计纲要。强调要将生态景观林带同宜居城市的主旨相融合,营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
要根据广东省特有的水土条件,综合考量气候对于景观林带的影响,选择能够满足水热条件的乡土树种,并合理引进外来树种,以提高多样性,例如可选用红花荷、乌桕木、蓝花楹、风铃木、黄槐、凤凰木、宫粉紫荆等彩色树种进行培育。合理搭配景观带的树种要适地适树地开展营造设计工作,综合考量不同功能景观林带选用树种的差别,在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沿线的绿化带设计中,除采用常规绿化树种外,尽量采用一些彩色灌木树种,辅助一些彩色乔木树种,同时兼顾色彩层次感,树形美观性,沿公路两旁在可视范围内采取前低后高方法合理配套树种,多种彩色树种带状混交,每种色系树种要具有一定的宽度,形成立体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对“四江流域”沿江两岸对树种单一的马尾松疏残林、藜蒴老残林和公路沿线的桉树低效林要改造成景观林带,在营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水土保持,疏伐时尽量保留原有本地乡土阔叶树种,合理套种适合当地生长彩色树种,混交方式以块状和带状改造为主。
要实现生态景观林带营造设计的科学性,严格确立“适地适树”重要原则,在追求建设实效性的同时,强调对于生态景观林带的综合考察,大幅度减少形式主义。在“四江流域”沿江两岸景观林带要与地方生态林改造工程结合,牢牢把握生态优先的出发点,突出地方设计特色,在保育原有植被的同时,在树种单一,生态功能等级低的林分采用带状混交,块状混交等混交方式营造阔叶混交林和多彩景观林,促进生态功能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全面兼顾生态景观林带绿化功能与生态美化功能的关系,全面考察生态与景观的协调性,真正做到以绿化为主,以美化功能为辅,兼顾生态与社会效益,实现生态、景观、社会、经济效益的融合。
生态景观林带营造设计中,广东省各区域都要将生态景观林带设计与科学发展的政策相统一,统筹民生与环境的发展关系,可以将生态景观林带营造和当地森林公园建设、绿化苗木经营产业,林果一体化产业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民生与生态工程的共同进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鼓励社会各阶层参与生态景观林营造,形成合力。除此之外,广东省还统一规划了景观林带和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彰显地域特色。考虑到生态景观林带营造设计是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不同部门,而实际设计中,广东省各地市政府部门作为设计主体,要切实做好统筹工作,主动承担责任,分配好专项资金与用地等具体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大力拓展资金来源,形成省内的共建氛围[2]。
生态景观林带作为广东省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生态屏障,沟通着陆路、水路等交通工程建设,构建了区域整体的生态安全,彰显了广东省的区域形象,是加快转型升级与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结合广东省实际的生态景观林带技术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要点。
树种选择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成败的关键,各地林业科研部门要加强当地适生彩色树种的研究培育。广东省的生态景观林带彩色树种多以红花荷、乌桕木、枫香类、杜英类、蓝花楹、风铃木、黄槐、凤凰木、宫粉紫荆为主,进行带状混交与块状混交相结合的培育模式。其中,绿化景观带中的灌木以夹竹桃、大红花、双荚槐、簕杜鹃为主;大乔木以复羽叶栾树、尖叶杜英为主;小乔木以鸡冠刺桐、黄槐、红梅、山乌桕为主;中乔木以杨梅、美丽木棉、山杜英、宫粉紫荆为主;大乔木以阴香、樟树、秋枫为主。此外,观花树种可选红花羊蹄甲、宫粉紫荆、洋紫荆、铁刀木、火焰树、千年桐、复羽叶栾树、台湾栾树、紫玉兰、泡桐、木棉、荷花玉兰、红花荷、大叶紫薇、红千层、银桦、红花油茶、李花、桃花、梅花;常绿阔叶树种可选樟树、阴香、麻楝、盆架子、海南红豆、蝴蝶果、秋枫、米锥、红锥、观光木、深山含笑、火力楠、红楠、木荷、米老排、白千层、双翼豆、铁冬青、幌伞枫等。做到生态功能树种和景观功能树种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选择成活率高、管理简便、耐修剪、生长速度适中、寿命长的树种[3]。
营造设计作为景观林带的基础,对于广东省的景观林带,考虑到地形环境复杂和减少水土流失,维护森林生态功能,可以全面改种与补植套种等方式进行改造,混交方式以块状混交、带状混交为主。整地方式以穴垦整地为主,株行距可以2m×2m、2m×3m或3m×3m。秋季先对疏残林非目的树种进行择伐后全面砍杂清理出1条宽2~3m的种植带,在种植带上按规划株距挖60cm×50cm×40cm的明穴,回表土并施放基肥0.5kg/株,采用2~3a生的营养杯壮苗在春季雨后栽植。施放长效缓释肥可维持半年至1a肥效,如果采用树盘地膜复盖技术(植苗后,在树苗为中心复盖1~2m2的地膜,中心要低以利雨水回流苗木根系)、应用森泰除草剂植前封草技术(在种植前6个月用40%森泰除草剂沿树盘50cm外撒施可抑制杂草长达1a)等营造技术,可减少人工成本四成左右。成活后每年斩草抚育2次或套袋化除1次。并做好松土、追肥等后期保护工作。
生态景观林带要尽可能保护原有植被,补植套种增加景观林的密度,确保实现植被的综合改善,切实提高景观质量;针对已实现绿化但实际效果不佳的景观林带,要进行更新改造。
“三分种,七分管”,种后养护也是关键环节。管护方面,在生态景观林带沿线设置责任负责制,设立专职护林员,严厉处罚砍伐破坏等不良行为;同时督促相关管理部门,及时组织力量排除火灾隐患并做好病虫防护工作,将抚育管护列入景观林带设计规划内容中,落实抚育的责任制,做到管护到位,加强管护,巩固绿化成果。
总之,生态景观林带作为广东省民生工程与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其涉及相关群体利益较多、范围广,有关政府部门要高瞻远瞩,排除万难为建设“两岸秀色留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美丽广东而奋斗。
1 刘建明,钟小山,张宏伟.中山市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12(2)
2 陈传国,刘碧云.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绿化景观带造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12(5)
3 吴琼辉,隋宏.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