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莲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农业局,山东 菏泽 274400)
我国农作物市场对于马铃薯的需求量极大,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增马铃薯种植基地规模,但由于种植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不能有效防治马铃薯病虫害,导致我国马铃薯产量与品质不断下降。为此,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上重点课题之一。马铃薯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在农业生产上及时识别病虫害种类并对症下药极为关键。
马铃薯疫病作为较常见的病害之一,晚疫病的发病时期通常在马铃薯开花早期。该病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并能通过空气传播,如不能及时控制,便会导致大面积感染,因此该病的多发地区一般是降雨量较多、空气较为湿润的地区。晚疫病病通常导致马铃薯的茎、叶发生病变,叶片通常会呈现水渍斑点,会随着种植环境的湿润程度而扩大,并会加快该病的感染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逐渐出现大片褐色斑块,同时伴有白色霉状物。而马铃薯茎部出现病变则较为严重,会直接导致茎块的腐烂,造成坏死现象。
早疫病也是属于疫病,同样是真菌感染致病,并可通过空气及雨水的传播,造成大面积感染。早疫病病变部位一般为茎、叶等器官,通常在叶片部位最先发病。早疫病会造成马铃薯叶片出现圆形暗褐色斑点,并伴有黑色霉状物,如不及时控制便会出现大面积病斑,进而导致整株枯死。
马铃薯病害除真菌侵染型病害,同时也会发生病毒侵染。马铃薯农业生产上常常会出现三类病毒病:(1)花叶型,此种类型病毒病会导致叶片内无法合成充足叶绿素,造成叶绿素分布不均,严重时甚至出现透明状叶脉,导致马铃薯植株发育不良;(2)卷叶型,此种类型病毒病会导致马铃薯叶片卷曲、硬化,卷曲方向一般朝内,较为严重时叶片则会形成圆筒状;(3)坏死型,此类病毒病会导致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造成叶片萎蔫枯死。
蚜虫作为马铃薯种植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蚜虫通常以马铃薯叶芽部分为食,因此每当出现蚜虫虫害时,马铃薯叶片是不完整的,从而影响马铃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蚜虫虫害的发生也会降低马铃薯抗病能力,增大其感病几率,导致马铃薯产量急剧下降。
蝼蛄作为蟋蟀总科的一种,在生长期和繁殖期会啃咬马铃薯地下部分,造成马铃薯整株坏死。蝼蛄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将马铃薯附近的土壤挖空,导致马铃薯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难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导致马铃薯产量降低。
防治马铃薯病害,通常是从马铃薯的种薯开始,一般选取抗病、无病的种薯,并且表皮没有明显伤痕的种薯进行培植。马铃薯作为茄科类草本植物,喜阴喜湿,因此种植环境应该是较为湿润阴凉的土壤。最后适量喷洒农药,农业生产一般选用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处理,能有效防治晚疫病。
茄科类草本植物在生长繁殖周期需要大量的钾元素,并且在马铃薯农业生产上,钾元素能有效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因此科学施肥能有效防治病害。在倒茬轮作时,要尽量避免选取茄科类草本植物,例如辣椒、茄子等,可选取水稻、玉米、黄豆等农作物进行轮作。如果马铃薯出现早疫病,可以选用可杀得800倍液进行根部处理。
抗病、无病的种薯能有效降低马铃薯植株的感病率。但某些虫害会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感病率,例如蚜虫虫害,因此有效控制虫害也是防止马铃薯感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如果出现病毒病,可以选用2%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
蚜虫虫害的防治手段有很多,生物防治,农药喷洒等,生物防治主要是引进蚜虫天敌,农药喷洒主要是选用2%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喷洒处理。
蝼蛄属于蟋蟀总科,根据蝼蛄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例如秋收后的翻地工作。蝼蛄一般在秋季进入繁殖期,7月蝼蛄会开始交配,然后在土壤里产卵,初孵化、幼虫有聚集性,3龄分散危害,到秋季达8~9龄,深入土中越冬,因此马铃薯秋收之后,深层翻松土壤能有效降低幼虫的存活率。同时清理马铃薯种植区里的杂草,能有效破坏蝼蛄的生存环境。
1 杨毅.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6(22)
2 廖云坤,向启雄.马铃薯高产栽培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6)
3 权泰焕.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北京农业,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