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一尘水产合作社养鱼新招:高密度圈养 循环水净化
幽静的园子,绿草如茵,鱼塘内水波清澈,鱼儿在水中尽情畅游,岸边一簇簇鲜花灿烂芬芳……别看错了,这里不是公园,而是位于枝江仙女镇鲁港村的一尘水产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底排污+微流补给水,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合作社负责人贺华山向笔者介绍,“这是从江苏引进的新技术,效益可以大幅提高。”
时值中午,贺华山和工人们一起为鱼儿喂食。笔者看到,这是两条22m长、5m宽的水泥池,水泥池的尾端有一个收集池,收集池里有一根黑色的管子,管子连通到外面的大鱼塘,那里养的是具有净水作用的花白鲢。
“水流可以把鱼粪、残存的饲料等推向花白鲢养殖塘,成为它们的食物,从而实现高密度养殖污水的零排放。”贺华山说。
2015年,贺华山去苏州学习,带回来一个全新概念:高密度圈养。当年10月,基地开始建设,2016年投产,一个完全不同的池塘养殖模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把传统池塘养鱼比喻成‘散养’的话,那么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就是‘圈养’。”贺华山告诉笔者,“每个流水池面积110m2,分别住着2.5万kg草鱼和1.5万kg鲈鱼。剩下的水面全部用于养花白鲢等,进行循环、净化。”
110m22.5万kg鱼,相当于一立方米放了一百条——这么多鱼挤在一起,会不会缺氧?活动空间少,会不会光长膘?
“不会!”贺华山说,秘密就在鱼槽边的一排气提式推水机,它能模拟水流环境,产生循环水流,同时产生高溶氧,把大塘里的水不停地往水槽里置换。由于水流加速,每条鱼逆水不停摆动,所以它们个个都是“运动健将”,不但产量高,而且肉质紧。此外由于长期生长在流水环境中,“圈养鱼”体质优于大塘鱼。
然而,高密度养殖必须面对高污染。“池塘圈养”污染治理如何?贺华山介绍,鱼儿被集中在相当狭小的区域内,饵料投放、疾病预防精准度大大提高。因此和大塘养殖相比,饵料投喂率降低20%~30%,用药不到20%,水体污染也相应减少了。不停循环的流水带走鱼粪和残留饲料,经过管道来到外塘,这里的花白鲢成为净化污染的“清道夫”。“它们是‘除污能手’,主要起净化作用。”贺华山笑着指指花白鲢。
今年3月,基地实施池塘工业化技术改造,建成4条这样的水泥养殖池。许多人怀疑,这样的养殖池死鱼会多吗?产量会高吗?贺华山用成绩证明,比普通鱼塘多产出20%~50%。投喂、人工成本反而有所降低。“预计今年基地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以上,效益达到200万元以上。”贺华山说。
湖北省水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传统养殖模式中,不但尾水对水环境有很大污染,残饵粪便沉淀将塘底垫高,被迫清淤疏浚,投入成本和环境污染都不可小觑。相比“网箱养殖”,“池塘圈养”不但经济效益好,水质也要高一个等级,是可持续、友好型的养鱼模式。
(来源:农村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