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途径及产业模式(上)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根据中央的总体战略部署,2016年农业部启动了粮棉油糖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大产棉大省,承担了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构建适宜山东棉区的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模式。
1.总体思路。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与过去实施的棉花高产创建项目有本质区别,不是“新瓶装旧酒”,不是一个标签、一个大筐,不能什么都往上贴、什么都往里装。而是要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原则,深入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稳棉、优供、增效”的工作要求,以“定方向、定目标、抓典型”为工作路径,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实效性”为技术标准,以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应用为抓手,强化产业组织、技术路线与创建目标对接,强化技术服务与农户应用对接,强化技术攻关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需求对接,集成推广一批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打造一批棉花绿色高产高效产业技术应用园区。以此建设山东省新型棉花绿色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基地,保障棉农种棉积极性,为稳定棉花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山东省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纺织全产业价值链拓展融合式发展,提高棉花生产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山东省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绿色生产发展模式及新型产业模式。
2.具体内涵。绿色化,即化肥、农药、农地膜等生产投入品减量化和更新替代化,棉花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升级化,棉花废弃物、副产品资源化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高产高效,即提升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工投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棉花品质结构和产业模式要符合市场化国际化要求,棉花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山东省在鲁北、鲁西北和鲁西南三大棉区棉花生产比较优势明显、产业聚集效应强的5个县,开展棉花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内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控制棉花生产面源污染,加强当地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信息棉业,节本增效,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更多应用清洁技术,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实现“两控、三提高”目标,即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量30%;棉花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5%;棉花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鲁北棉区达到60%);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提高5%;良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节本增效5%以上。
1.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项目区建立6.7公顷以上技术攻关田,针对生产中的突出问题,联合相关棉花科研单位开展技术攻关和前瞻性研究。一是优质、多抗、专用、广适性品种筛选。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基础、耕作制度等选择丰产潜力大、抗病虫性强的1~3个品种在试验区进行集中示范、展示;同时,对有发展潜力的品种(品系)进行适应性试验。二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强棉花播种、施肥、喷药、覆膜一体化播种机引进筛选和推广应用,加快自走式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作业机械推广应用,加强适宜棉花机收的新机型、新机具引进筛选和推广应用。逐步破解棉花生产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等技术难题,实现农机农艺深度融合。三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病虫害技术试验,探索有效的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业污染。四是残膜污染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加厚地膜,盛蕾初花期揭膜回收,同时,试验覆盖效应较好、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全降解的地膜,保证棉花生长的同时消除“白色污染”。 (未完待续)
(王桂峰 魏学文 王琰 董文全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