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丹龙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青浦区 201717)
虎纹蛙繁育技术的研究
翁丹龙 (上海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青浦区 201717)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又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促进稻蛙生态种养模式在上海青浦区的推广应用,从种蛙选择和抱对要求、孵化前准备工作、孵化期水质控制、孵化周期内的管理措施等方面对虎纹蛙繁育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稻蛙种养模式;虎纹蛙;繁育技术;上海地区
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冬季绿肥为前茬,以精制有机肥为基蘖肥,以蛙的排泄物为补充,利用食物链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沟系配置和水浆调控技术,达到以稻养蛙、以蛙护稻、以蛙促稻,减少或停止化学农药和肥料的施用,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同时,蛙肉的鲜美和高营养,是人们喜爱的食物。实行稻田养蛙后,可有计划地利用所养殖的蛙类,不仅能保护野生蛙类不被捕捉,还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更能提高农田产出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虎纹蛙能摄食螟蛾、稻苞虫、稻蝗虫、蝼蛄、蟋蟀、叶蝉等30多种作物害虫,据统计,1只虎纹蛙1天的食虫量达近30条。同时,通过虎纹蛙在田间的取食和活动,可增加稻田的通风透光性,改善田间小气候,从而减少和控制稻田病虫害的发生。因此,引种虎纹蛙开展稻蛙种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虎纹蛙在上海地区的驯化、越冬、繁殖及种养模式还是空白,非常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可行的异地驯化越冬繁殖技术体系以及适合上海地区的种养模式。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相关试验研究,对虎纹蛙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技术内容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虎纹蛙种蛙应选择体表光滑、皮肤富有黏液、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生长发育良好、跳跃游泳能力强的成蛙。雌种蛙要求腹部膨大、柔软,且富有弹性,表明其性腺发育成熟,怀卵量多;雄种蛙应选择咽喉部黑斑明显、灰色婚姻垫发达的雄蛙,这种雄蛙排精多、质量好、受精率高。同时,要选择雄蛙体重在120~180g、雌蛙体重在150~200g的二龄蛙。
种蛙抱对的数量要求为1对/m2左右,不宜过多或过少,数量过多会影响其它正在抱对的种蛙,数量过少则造成资源浪费,减少受精卵的产出数量。一般情况下,雄蛙的数量宜比雌蛙多10%,以利于提高产卵数量和受精率。抱对的间隔时间控制在13~15d。同时,配对时机选择也相当重要,一般选择在连日阴雨后的晴天或连日干旱后的雨天进行配对,此时环境产生了较大变化,有助于提高种蛙抱对产卵的数量。但为防止水的温差过大,一般选择在傍晚4~5点或在太阳落山时进行抱对。
孵化池在使用前要用1%~3%高锰酸钾全池泼洒,以杀灭池内病毒、病菌、寄生虫等有害生物,然后再放干水,暴晒2~3d后即可投入使用。孵化池内水位高度应控制在8~10cm(视池底倾斜度而定)。如孵化池池壁高度较低(低于60cm),宜设置防逃网,以防止种蛙抱对时跳到池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水质控制在虎纹蛙的繁育孵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卵孵化的成败。孵化期的水质最好能做到“肥、活、嫩、爽”。肥,即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透明度在30cm左右;活,即水色和透明度常在变化,不滞死,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嫩,即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爽,即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大于20~25cm,水中溶氧量较高。而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质,需定时、定量、定质地向池塘内输送饲料、肥料,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水溶氧状况。此外,孵化期间还要坚持每天早、中、晚巡池检查,及时观察水质变化情况,保持水温适宜、水质清新,并定期消毒,保证合适的光线环境,从而创造出有利蝌蚪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
4.1 孵化后72h内
在正常情况下,虎纹蛙受精卵在24 h后开始陆续孵化,在48~60 h完成孵化过程。刚孵出的蝌蚪静卧在池底或吸附在池壁上、基本不活动,此时不宜投喂开口饵料,蝌蚪以肠中未吸收完的卵黄为营养物质。72h后才开始投喂人工饲料,并按照天气情况控制投喂数量,天气凉爽、水质清瘦时要适当多投,天气炎热适当少投。
此期间的水质调节也尤为重要,要保证孵化池的水质清新,溶氧量在6mg/L以上,水温控制在20~30 ℃。同时要每天换水,采用微流水孵化,但水微微流动时不得冲动受精卵。此外,要做好防敌害工作,严防蛇、鼠和蛙入池吞食受精卵,防止水中着生龙虱、剑水蚤等水生动物食卵,防止水禽等动物啄食蛙卵;而且夏天要防高温和阳光暴晒,可在孵化池上加盖遮阳网,防止高温伤害受精卵;如发现有卵块被水霉菌感染,可泼洒漂白粉1~3g/m3杀菌。
4.2 孵化后3~5d
孵化3d以后,蝌蚪有了自主活动的能力,可移除池内的水生植物,并适当提高水位(深10cm),但也不宜过深,因为蝌蚪是上下游动进行摄食,如水位较深,蝌蚪较小,可能会造成摄食困难,从而增加死亡几率。孵化后3~5d蝌蚪体型虽小,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此时宜投喂蝌蚪粉料,每天投喂3~4次,且要逐步加大投喂量,以满足蝌蚪生长发育所需。
4.3 孵化后5~15d
孵化后5~15d是蝌蚪生长发育的第1个关键阶段,此期蝌蚪正处于变态前期,前肢开始慢慢伸出,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同时,此期也是培育肥水的关键阶段,宜在保持肥水的同时,慢慢提高水位(深15~25cm),并采取每天微流水的循环模式,提高水体的溶解氧食量和浮游生物数量,促使蝌蚪更均衡、更健康的生长。此外,由于人工投喂饵料的均匀度和蝌蚪个体摄食量的多少会影响蝌蚪的体型发育,此期会出现大、小蝌蚪的两级分化,宜进行“分苗”。一般视孵化池内蝌蚪的饲养密度,保持“分苗”后的孵化池内蝌蚪数量在8 000~10 000只/池(一般池面积约25m2)即可,既能避免因饲养密度过大而导致蝌蚪缺氧,也能避免因饲养密度小而造成水体慢慢坏死。而且此期间要做好分级饲养,以使蝌蚪的饲养密度适当、大小一致,促进蝌蚪均衡生长,一般按生长发育变态的不同阶段和池内饲养密度进行分级饲养。
孵化后10~12d时,蝌蚪体型已较大,可投喂颗粒1号料,但考虑到池内还有部分发育较缓的蝌蚪个体,宜采取粉料掺加颗粒料的方法进行投喂,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一般投喂量以控制在2~3 h内吃完为宜。虎纹蛙蝌蚪有大吃小的恶习,应特别注意投料的均匀度和蝌蚪的饲养密度。
4.4 孵化后15~25d
此期是蝌蚪生长发育的第2个关键阶段,此期的蝌蚪前肢已全部伸出,后肢也开始陆续生长,且呼吸系统也由腮呼吸转为肺呼吸,此时蝌蚪已不能长期潜入水中。因此,除要保持安静的环境使其自然变态外,还要在池内放置歇脚板、水浮莲或水葫芦供其歇脚,以免造成暂时性缺氧窒息死亡。待蝌蚪长出后肢后,因游泳能力加强、喜欢栖息在一起,增加了局部的饲养密度,容易导致缺氧和挤压死亡,故应多注入新水、多投料,并降低饲养密度,使其正常生长变态。孵化后20d左右,蝌蚪体型已有了明显增长,此时可根据蝌蚪生长发育的快慢来配合投喂颗粒1、2号料;孵化后25d左右,蝌蚪开始慢慢吸收尾巴内的营养来完成变态的全过程,故孵化后23~25d必须减少投喂量,以免造成饲料过多导致水体变质、坏死。
4.5 孵化25d后
此期蝌蚪已基本变态成幼蛙,但由于虎纹蛙天性凶残,喜欢自相残杀,此期宜进行第2次“分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常情况下,在孵化后40d,孵化池内的幼蛙已达放养标准时(个体重8g),可选择晴天的清晨或傍晚,把幼蛙放养到稻田中,以提高稻田中幼蛙的存活率。
2017-03-30